傍晚的公园,夕阳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孩子们在草坪上欢快地嬉戏着,而我却只能坐在长椅上,满心懊悔地看着不远处那个曾经充满活力如今却有些萎靡不振的孩子。曾经,我以为不断地催促就能让他走上正轨,却未料到,正是这种过度的催促,让他逐渐失去了自律的能力,在成长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教育应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而非简单的指令式催促。回首往昔,从孩子小时候起,我就习惯了在他耳边不停地念叨:“快点起床,要迟到了!”“赶紧写作业,别磨蹭!”“快去练琴,别总是想着玩!” 我就像一个精准的闹钟,时刻提醒着他的每一个行动,却从未想过,这样的催促正在一点点磨灭他内心的自主性。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约・凯恩斯的话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我如今混沌的思绪。在长期的催促下,孩子养成了依赖的习惯,他总是在等待我的指令,失去了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例如,做作业时,他不再主动思考先做哪一门学科效率更高,而是等着我来安排;周末安排活动时,他也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听从我的指挥。这种被动的习惯逐渐渗透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他的性格变得拖沓、缺乏主见,而这样的性格又怎能在未来的人生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呢?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的名言让我意识到,一个缺乏自律的孩子,很难拥有坚定的志向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因为自律是实现目标的基石,而被催着长大的孩子,习惯了被外界推动,难以在内心深处形成强大的自我驱动力。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更容易选择放弃,因为他们从未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坚持过什么。比如,孩子曾经对绘画有一些兴趣,但当学习绘画遇到一些技巧上的难题时,由于缺乏自律去主动克服,在我的几次催促无果后,便轻易地放弃了,而那些能够自律练习的孩子,却在绘画的道路上不断进步,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就感和自信。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虽然我已经在错误的教育方式上走了许久,但我也明白,现在开始改变还来得及。我要学会放手,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自我探索和成长。就像在一个花园里,我不能总是亲手为花朵浇水施肥,而要让它们自己去适应风雨、汲取阳光。我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和计划,然后让他自己去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我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而不是不停地催促和干涉。
把孩子养废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直被催的孩子永远学不会自律。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应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用耐心和智慧去引导,而不是用催促去束缚。让孩子在自由与责任的平衡中,逐渐培养起自律的品质,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凭借自己的力量,坚定地走向成功与幸福的彼岸,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光彩,成为一个有担当、有毅力、能够自我主宰命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