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散文】诸纪红 | 破罐中的桃花源
诸纪红
2024-09-18 06:00:00

 #顶端秋日创作季# 

那天,夕阳如血,几株厚穗狗尾草悄然从醴陵的一堆烧裂瓷器中探出头来,它们的绿色芒穗上泛着淡淡的紫晕,像是生命的信号,在夕阳的余晖中轻轻摇曳。老吕的心,被这不经意的美深深触动。他小心翼翼地捧起那个破裂的瓷罐,仿佛捧起了一个新生的希望,带回家中,用作花器。

从此,老吕的生活便与这些残破的瓷器紧密相连。他频繁往返于南京醴陵之间,专门搜集那些被火焰亲吻过的瓷器。十年间,他的家中堆满了米白、米灰、青灰、天青色的残瓷,它们或瓮、或壶、或罐、或碗,每一个都像是被生命奋力啄破的蛋壳,孕育着独属于中国人的美。

醴陵的朋友曾告诉他,瓷器的壁越薄,师傅的功底就越深;瓷器的尺寸越大,就越容易在烧制过程中裂开。老吕听后,对这些残破的瓷器更多了几分敬意。他开始特别留意那些大口径的破碗,它们像是孵化火烈鸟的蛋壳,两头裂开,只能盛下浅浅的水,却承载着无数人的辛劳和梦想。

然而,如何呈现这些残瓷的美,老吕一开始并无头绪。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偶遇园林工人修剪小叶榆树。看着那些被剪下的枝条,老吕突然有了灵感。他向园林工人讨要了一根最粗的断枝,举着它走回家,引来路人纷纷侧目。回到家中,他将这根粗枝丫插入口径最大的破碗中,再附上两小枝嫩叶。那嫩叶水平伸展,随风摇曳,仿佛一个精灵从老树桩中走出,旋转着绿色的舞裙。老吕又在下面插了两枝短小的火棘,红果密集,像一只大鸟带着幼雏俯身饮水,红喙闪亮。

八年前,老吕开始教授插花课。他深知,要让学生们领略残破之物的价值,并非易事。于是,他亲身示范,用残瓷、残陶、缺角青铜器与花枝、芒草、树桩、苔藓、松果松枝巧妙组合,展现出别样的美。他还从中国传统的瓶花理念入手,讲述残破花器的价值所在。

在插花课上,老吕熟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他缓缓说道:“你们可知,全国至少有三个地方都声称桃花源就在当地。那么,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其实,答案就在《桃花源记》本身。‘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这描述的不正是一个瓶子吗?桃花源就像一个蕴含生机的瓷瓶,山为瓶壁,水与田、花与房舍为瓶中景。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又何须瓶子崭新、对称、完整?古旧、歪斜、有着圆润破口的瓶子,同样能孕育出无限生机。”

学生们听后,若有所思又困惑不解。老吕微微一笑,继续说道:“你们看,这残破的瓷器,不正是生活的写照吗?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完美无瑕,但正是这些裂痕和缺口,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所拥有的美好。插花如此,生活亦如此。”

老吕的话,像一股清泉流入学生们的心田。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些残破的瓷器,发现它们身上蕴含着无尽的美和生命力。在老吕的带领下,他们学会了用心灵去感受每一个生命的独特之处,学会了在残缺中寻找完美,在平凡中发现不凡。

如今,老吕的家中依然摆满了那些残破的瓷器,它们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夕阳西下,老吕都会坐在窗前,静静地看着这些瓷器中的花草树木,感受着它们带来的生机和希望。他知道,这些残破的瓷器,不仅是他生活中的点缀,更是他心灵的归宿。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