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常常被视为真理的观念:你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时,会发现这或许是一个育儿伪真理。
孩子行为异常?或许是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他们。
孩子内心世界难以捉摸?说不定是我们高估了自己的了解程度。
父母们啊,常常在育儿过程中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最了解孩子,却容易忽略一些潜在的问题。
以孩子的成长历程为例,看似熟悉,却充满了未知:
是谁让我们产生了这种错误的认知?不就是那看似理所当然的观念吗?
所以说,重新审视这个所谓的 “真理”,是正确育儿的关键一步。
01 不要总是 “盲目自信”,保持谦逊才是正途
父母们往往容易 “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 这在育儿中较为常见。
我们凭借着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就觉得自己完全了解他们的喜好、需求和想法。然而,孩子在不断成长和变化,我们的认知可能会滞后。
偏偏,父母的出发点可能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殊不知,盲目的自信成了了解孩子的 “阻碍石”,让我们错过孩子真实的一面。
譬如孩子在选择兴趣爱好时:父母可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孩子喜欢某样东西,却没有真正询问孩子的意见。
殊不知,这样的自以为是才是真正的 “误判”。
若干年后,当孩子表现出与我们预期完全不同的兴趣时,回过头来看,自己才意识到当初的盲目自信。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一直以为孩子喜欢绘画,给孩子报了各种绘画班。但孩子实际上对音乐更感兴趣,只是不敢表达。
家长无奈感慨:“我以为我很了解他,怎么会这样呢?”
殊不知,盲目自信再多,也不如保持谦逊,真正去倾听孩子的心声。
02 父母的主观认知,其实是了解孩子的障碍
无数次的 “我觉得”“我认为”,仿佛在给孩子套上 “认知的枷锁”。
为何我们会觉得自己最了解孩子?很简单,因为我们被自己的主观认知所束缚。
每一个主观的判断,都是一个潜在的 “误解种子”。大人们总以为自己经历得多,就能够准确地理解孩子,却忽略了孩子独特的内心世界。
殊不知,当我们被主观认知主导时,孩子唯一能感受到的便是不被理解。
譬如孩子在学校遇到了困难:家长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猜测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真正去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
但可曾想过,放下主观认知变成了了解孩子的关键,孩子的内心反而更渴望被真正地看见和理解。
于是有了这样的情景:
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回家后情绪低落。家长却认为孩子只是在闹脾气,没有重视。孩子最终在心里留下了阴影。
父母却还在疑惑孩子为什么变得沉默寡言,而孩子心里想着:
“为什么爸爸妈妈不问问我到底怎么了?”
03 教育是心灵的探索,开放心态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教育本是一场与孩子心灵的对话,但不少父母却把它当作单方面的灌输。
不关注孩子的变化,忽视孩子内心的声音,只一味地以自己的认知去对待孩子。孩子自然感到困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保持开放心态,是教育的核心。与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如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孩子的世界,成为孩子心灵的伙伴。
比如,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梦想时。假如我们总是以现实的考量去否定孩子,孩子往往会感到失望。
倘若转而用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孩子的梦想,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效果会大不一样。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父母听到孩子说长大后想当宇航员,本想说那不可能,但最终忍住了,而是问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梦想。孩子兴奋地讲述着自己的想法,父母也被孩子的热情所感染。
父母感到欣慰,孩子也在被理解中更加自信。
就这样,父母学会了开放心态,孩子也在开放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所以事实上,育儿伪真理之 “你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 需要被打破。
父母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 减少盲目自信,保持谦逊:认识到自己并非完全了解孩子,以谦逊的态度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关注他们的变化。
保持谦逊不是自我否定,而是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接纳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在被尊重中展现真实的自己。
- 放下主观认知,真正去理解:摒弃自己的主观判断,努力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放下主观认知不是失去自我,而是用更客观的方式去了解孩子,让孩子在被理解中找到归属感。
- 培养开放心态,成为孩子的伙伴: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他们的兴趣、梦想和困惑。
培养开放心态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引导,让孩子在开放的环境中自由成长。
教育不只是对孩子的塑造,更是父母自身的修行。
由此可见,育儿伪真理之 “你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 需要我们重新审视。
面对孩子的成长,选择是盲目自信,还是保持谦逊去真正了解他们?
在育儿的道路上,父母不是全知全能的主宰者,而是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和探索者。
唯有在不断反思、开放和理解中,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孩子,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