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专家观点 | 朱晶等:高质量推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目标与实现路径
清华农研院
2024-11-14 17:56:05

文丨朱晶  李天祥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原文载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

摘要:

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路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农村区域协调发展,党和国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将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然而,受限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发展在收入、消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等维度上依然存在显著差异。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较大差距,逐渐成为当前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针对这些问题,应将高质量推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为紧要的位置,并着力构建区域共同发展、区域共生发展、区域共建发展和区域共享发展的新格局。依循这一思路,本文进一步从激发农村经济内生增长动能、推进农村消费需求转型升级、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构建农村经济绿色发展模式、协同农村区域发展政策等方面,提出未来一段时期高质量推进我国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 高质量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 乡村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还需要促进农村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农村的全面发展。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梳理推进我国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逻辑,剖析其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进而提出今后高质量推动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1

当前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与特征

尽管我国乡村振兴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受制于我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条件各异,不同地区农村发展的均衡程度仍然存在显著差异。

收入差距明显,促进区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迫在眉睫。在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以及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背景下,不同区域间农村收入差距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在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且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程度超过了区域发展的整体差距。

消费层次分化,提升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任重道远。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因地区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而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而且地区间农村消费结构差异也十分显著。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更加多样化,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仍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主,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占比较低。

公共服务不均,推动农村公共服务量质齐增需求迫切。在教育方面,东中西部农村地区在师资建设、学生支持、教育生态上均呈现东部强、西部弱、中部塌陷的态势。在医疗卫生方面,东部地区按人口分布的公平性较差,而中西部地区按地区分布的公平性较差,且整体水平偏低。在社会保险方面,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上仍存在较大差异。

基础设施滞后,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短板仍需努力。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短板,尤其是区域间发展严重失衡。由于地理条件、经济基础以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差异,中西部农村地区在道路交通建设、水电气基础设施、物流和电商发展等方面的发展普遍落后于东部地区。

环境质量欠佳,改善农村生态提高生活条件势在必行。尽管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投入,但地区间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硬件设施保有方面和在绿化和环境治理方面仍然存在明显差距。此外,东中西部地区在环境教育和居民环保意识上也有较大差异性。

2

高质量推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目标与机制构建

面向新时代,需要更好把握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目标,着力构建区域共同发展、区域共生发展、区域共建发展和区域共享发展新格局和更为有效的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区域共同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基础。确保所有农村区域的发展水平共同稳步提高,是实现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乡村振兴不仅要求全国农村整体发展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程度,还要求不同区域间农村发展的差距得到合理控制与缩小。另一方面,农村区域共同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发展上,还体现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事业等方面的发展上。

区域共生发展是协调发展的核心。推动农村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共生发展,是实现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不仅依靠政策的外源动力支持,更依托于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较高的发展水平和强劲的发展能力等自身的内源动力。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不具备区位优势,想要摆脱落后状态,仅仅依靠政策和发达地区的外源动力支持是不够的,必须注重自身内源动力的发展。

区域共建发展是协调发展的支柱。汇聚政府企业社会合力助推农村发展,是实现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柱。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农村地区而言,发挥一切力量显得尤为关键。

区域共享发展是协调发展的保障。基于先富带后富的原则共享发展成果,是实现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不仅需要率先实现发达地区农村发展水平的提高,还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促进发展成果共享,逐步实现农村区域协调发展,从而走向共同富裕。

3

高质量推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与对策建议

激发农村经济内生增长动能,拓展农民收入来源。高质量推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要优化农村各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制度,补齐增收短板,消除农村收入分配与收入结构的区域间不稳定因素和制度障碍。当前我国不同区域间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多措并举提升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成为缩小农村区域收入差距的关键。

推进农村消费需求转型升级,提升农村市场效率。扩大内需,提振消费,让农村区域间的消费需求与结构不断扩容升级是提升我国农村区域间市场效率的重要手段。一是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良性互动。二是促进消费需求与新发展格局下农村消费新变化匹配。三是积极推动消费创新与乡村文化赋能,因地制宜发掘各地区消费新增长点。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动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增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均等化是增强区域发展能力的重要前提。一是通过横向转移支付,逐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二是打通城乡和区域间的公共服务资源的流通通道,推动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继续往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村覆盖、向户延伸。三是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

构建农村经济绿色发展模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农村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以绿色发展为重要宗旨,以绿色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升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活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内生动力。二是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常态化。三是加强科研投入,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向绿色化转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协同农村区域发展政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目标。实现农村区域均衡发展需要农村政策的协同发展。一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推进的原则,推进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实现现代化。二是优化产业布局,有序引导区域间产业转移承接,形成竞争有序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三是充分发挥农村区域的比较优势,立足特有的资源禀赋,与其他地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文章有删节,参考文献和注释略】

来源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微信公号

编辑 | 王   嘉

审核 | 黄译萱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微信号:tsinghuacir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