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硬核!抢眼!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济源力量
济源日报
2024-11-06 12:41:45

11月5日上午,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办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济源专场在郑州举行。

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庄建球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张宏义,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吕旅,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常务副市长赵山分别回答记者提问。一项项“硬核”举措、一组组“抢眼”数据,是济源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写照。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民日报》记者:济源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和白银生产基地,是河南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基地。作为一座年轻的工业城市,济源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和形成新质生产力?

庄建球:济源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工业化水平达70%以上,有效带动了城市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后,我们结合济源实际深入学习领会,力争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我们分析认为,传统产业对济源来说是财富而不是包袱,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济源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重点做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强化创新引领驱动。搭建高层次创新平台,在纳米材料、特种铅合金技术研发与孵化等领域建成15条中试生产线,联创郑大绿色催化研究院、洋葱分子育种实验室进展顺利,与哈工大新签约建设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规上工业企业“四有”研发活动覆盖率居全省第4位。部署推进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在全省率先引入科技计划项目委托第三方管理,建立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地方标准,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学技术创新。

二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积极融入省“7+28+N”产业链群,深入实施“332”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立足加快实现由原材料大市向新材料强市转变的奋斗目标,培育壮大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钢铁材料等8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推进有色金属产值向2000亿元、钢产品深加工及装备制造和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向千亿级迈进,着力打造电子信息、纳米材料、食品饮料三大200亿级产业集群和能源新能源、绿色环保两大100亿级产业集群。

三是梯次培育优质企业。持续开展“十百千”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和培育机制,持续推动“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豫光集团入选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2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3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5家企业入围省民营企业100强。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4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均实现3年翻番目标。

四是抢抓未来发展机遇。围绕国家、省明确的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进一步梳理找准济源能够承接的具体落点,持续在前沿新材料、碳捕集、氢能及储能等领域抢滩布局,出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全省最大的氢能供应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机器人共享工厂、智能研究院等人工智能产业,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锚定目标创新驱动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华社记者:济源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而且正在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也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请问济源是如何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的?

张宏义:济源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也是河南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基地。工业化水平达到70%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在60%以上。有色、钢铁、化工三大传统产业,长期以来主导着济源的经济。其中,铅年产量120万余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6%;白银年产量5100余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0%;黄金年产量20.5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5%。

近年来,随着国内产能过剩和市场竞争加剧,这些产业负重前行,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明确提出“要彻底摆脱传统路径依赖,通过创新驱动,为传统产业找出路,为新质生产力找赛道”,重点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每年拿出1.5亿元奖励资金,引导推动3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一转带三化”,建立工作台账,实行领导分包,目前,大中型规上工业企业90%以上完成“三化改造”,产生了好的成效。规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5%以上,节能效率提高25%以上,降碳效率提高20%以上,所有规上企业均实现超低排放。豫光集团的八大类技术标准成为行业标准;济钢集团率先在全国钢铁行业实现优特钢转型,优特钢占比75%以上,占省内市场70%以上,今年投产的大圆坯项目多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金马集团建成了全国产能最大、全省第一座7.65米顶装焦炉。通过技术改造,一批传统企业度过了寒冬期、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是聚链成群形成规模化优势。围绕8个重点产业链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实施“332”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和“十百千”企业培育提升行动,推动企业做优做精、产业做大做强。有色产业产值已突破1500亿元,今年有望接近2000亿元;钢铁产业达到300亿元;化工产业达到2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达到150亿元。现有中国企业500强2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4家、上市企业5家。2023年,济源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居全省第9位;今年前三季度工业总产值已接近1600亿元。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济源有发展循环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几年,新上了28个循环经济项目,创成了3个国家级品牌,分别是国家级有色金属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园区、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国家级绿色园区。2023年,循环经济产业总产值600亿元以上,占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危废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规模以上重点用水企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7%以上。这两年,豫光等超大型企业30%的利润来自循环经济。

四是强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原材料大市向新材料强市转型,实施产业类项目260余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60%以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目前,以电子信息、纳米材料、水处理剂、高性能合成金属新材料、氢能综合利用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0%,主营业务收入超350亿元。特别是高性能合成金属新材料,是我们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嫁接和生成的,比如豫光集团的新材料占比超过20%,企业的转型方向就是建设新材料集团。

五是构建了富有效率的科技创新体系。全市建立市级创新平台近200家、省级创新平台120余家,市科学院牵头组建了7个创新中心和研究院,6家百亿级企业都有自己的重点实验室和中试生产线。规上工业企业“四有”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4.05%,居全省第4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44%,居全省第2位;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名单中,济源有两家企业参与的两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知,济源产业转型升级任务十分艰巨,将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华山一条路”,锚定目标,久久为功,必有所成。

蓄势赋能纾困解忧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记者: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有力支撑。刚才庄书记提到,济源有中国企业500强2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4家、上市企业5家。请问济源在助推企业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经验可以供各地市参考借鉴?

张宏义:济源目前共有工业企业2006家。其中,大型企业12家、中型企业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4家。拥有豫光、济钢、金利、万洋、富士康、金马6家超百亿企业和5家上市企业。其中,中国企业500强济源2家(河南13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济源4家(河南25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济源3家(河南13家)。

以济源现有体量,集聚如此众多的企业,可以算是一项“奇迹”。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也得益于济源历届领导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济源拥有一支优秀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和发展需要,不断赋予“万人助万企”活动新的内涵。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外引”“内育”相结合,对外推动企业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深化产学研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建成15条中试生产线。比如,我们与河南大学合作建立了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形成了在全国排名第三的纳米材料科研生产基地,集聚汇集了企业19家,年销售收入66亿元,仅次于苏州、广州。对内引导规上工业企业推行“六个一”模式,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比如,龙兴钛业的纳米二氧化钛、海博瑞的纳米二氧化硅、鸿辛橡胶的湿法混炼胶、星翰科技的低温银浆、中联水泥的碳捕集生产线等技术,在多个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填补国内空白。今年以来,济源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9.7%、42.8%、17.5%。

二是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方面,进一步深化豫光集团改革,着力转换体制机制、拉长产业链条、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盈利水平,加快推动豫光集团步入世界先进制造企业行列,实现“双一流”“双千亿”发展目标。今年以来,豫光集团营收、利润、税金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民营企业方面,组建工作专班,一对一帮助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健全风险防范机制。10月12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济源3家企业上榜。

三是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注重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加速企业发展壮大。2023年12月金源氢化成功上市,成为去年唯一一家在港交所上市的河南企业。今年以来,济源示范区通过建立“一企一策一表”上市培育机制、推行“服务秘书制”、推行上市挂牌承诺制、建立企业上市全周期扶持机制等,全力推动上市工作取得更大突破。中原辊轴正式挂牌新三板,省定上市后备企业达18家。目前,还有一些企业正在积极筹备在境内外上市。近期我们一些企业在境外上市将会取得新的突破,从而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推动企业抢占市场。在帮助企业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引导鼓励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近年来,济源外贸进出口总值稳居全省第2位,今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值352.8亿元、居全省第2位,增长21.6%,新增伊拉克、刚果共和国、文莱等14个贸易伙伴,在“老三样”“新三样”出口规模持续扩大的基础上,新增钢制石油天然气钻管、轴承座、纸板机器零件等商品70种。

五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深入实施“金融活市”战略,持续深化政银企对接,去年以来,济源人民币贷款增速连续35个月位居全省第1位。今年以来,人民币贷款增长15.98%,中长期贷款增长16.83%,均居全省第1位;金融机构新发放全部企业贷款、小微企业、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4%、4.61%、4.46%,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长期困扰企业的融资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实施乡村振兴“十大工程”致力发展好、建设好、治理好乡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前段时间,河南省的和美乡村篮球赛(村BA)总决赛在济源举办。我们看到,济源的农村环境优美、产业兴旺,农民朋友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济源是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好、建设好、治理好乡村的?

吕旅:一场村BA兴起一个产业、带活带富乡村,这是济源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们围绕发展好、建设好、治理好乡村,谋划实施了乡村振兴“十大行动”,打出了一套富民、利民、为民的“组合拳”,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出拳发力:

一是因地制宜,做精做优乡村产业。济源的工业强,济源的农业是特。我们突出以特取胜,聚焦“一粒种、一棵草、一只兔、一头牛、一瓶饮料”,全链条、全产业、全生态实施种业振兴、兔业振兴、奶业振兴、中草药和新饮料产业培育行动,济源的农业产业化基本上形成了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主导产品出口创汇、产业基地铺天盖地、产业链条联村带农的生动局面。比如蔬菜制种产业,制种面积接近6万亩,带动农户1.2万余户,亩均收入为6000元至15000元,农业产业化有力带动和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目前,济源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位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719.4元、位居全省第二。

二是统筹协调,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结合济源山区、岭区、平原地区的不同地形、地貌和资源富集条件,一方面坚持一张图纸来统筹规划,一个平台来统筹实施,一套机制来统筹运营,一系列改革来统筹整合;另一方面突出乡村的文化特色,保护乡村的生态基底,探索乡村的美学路径,真正实现了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2个镇6个村成为全省乡村建设示范镇村,城乡一体化水平达80%以上。在济源,城乡共富共美、融合发展的愿景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三是创新举措,不断提升治理效能。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深化“四治”融合,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创新开展“三调四化五聚焦”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打造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7个,省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占比达68.1%。同时,积极开展乡村文明创建工作,涵养淳朴民风,“道德积分储蓄站”工作法、清单制经验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今后,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用好全面深化改革这个重要法宝,凝心聚力、务实重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图景,努力为我省实现“两个确保”奋斗目标作出济源新的贡献!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河南日报》记者:我们关注到,近年来济源的外贸亮点频现,进出口额增长迅猛,已经稳居全省第2位,济源不沿边、不靠海,是如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

赵山:济源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既不沿边、也不靠海,无论从地域位置上和交通条件上,都不具备发展外贸产业的优势。但是作为愚公移山精神的原发地,济源持续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始终以开放求变的思路发展外向型经济,孕育出了一批以工业为主体、多元化多门类的进出口外贸企业。

一是建设开放平台,提升外贸动能。一方面,加强加工贸易发展。2021年,济源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加工贸易产业园。我们以此为契机,重点围绕有色金属、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延链补链,积极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做大做强加工贸易产业。2024年前三季度,济源加工贸易进出口221.5亿元,增长22.9%,占同期济源进出口总值的62.8%。另一方面,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引导各开发区发挥招商主平台、主载体作用,完善基础配套、金融服务、检验检疫等服务功能,全力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提升开放平台竞争力。

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保持外贸优势。首先是实施龙头带动。政府对外贸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的跟踪服务,一批本土进出口企业迅速成长,比如豫光金铅、济源钢铁、金利金铅、万洋冶炼、中原特钢等。这些企业成为济源外贸发展的“压舱石”。其次是做大做强品牌。指导外贸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加大出口自主品牌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济源有色金属冶炼工艺荣获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济源“万洋”牌白银荣获全国首张也是唯一一张食品接触用银安全认证证书。“豫光”牌、“济金”牌、“万洋”牌银锭在伦敦金属协会和上海期货交易所注册。豫光金铅连续10余年入围“外贸500强企业”,金利金铅连续多年入围“外贸民营500强企业”。目前,济源出口商品100余种,涵盖了贵金属、水处理剂、蔬菜制种、生物制药、环保塑料制品等多门类。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外贸发展。营商环境方面,首先是强化政策支持。示范区商务和海关等部门为外贸企业量身定制政策推送计划,先后推广了多元化担保、RCEP税收优惠、海关AEO培育认证等多项优惠政策。同时也积极落实好国家和省各项稳外贸政策措施,用足用好外贸扶持资金。其次是开展精准服务。主要服务举措有举办RCEP政策解读和商事认证业务培训班,帮助企业更好地掌握RCEP协定规则,合规开展国际化经营。引导外贸企业有效利用政策性工具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推动外贸进出口稳定发展。做好海关总署16条改革措施宣传解读工作,及时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走访调研、专家解读、政策宣讲等,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困难。第三是协助企业推进市场开拓。积极向企业宣传国际性展会信息,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等展会,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支持企业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跨境电商出口等业务。

全域统筹多元发力推进城乡一体融合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济源这座城市建设得很美、产业发展也充满活力。我们关注到,济源是全国首个全域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是全省最早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庄建球:自2005年被确定为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到2017年被确定为全国首个全域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济源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路径,全力推进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要素配置等方面的一体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济源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是坚持全域规划、一体发展。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合作编制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构建“一轴一带四区、一核两副多支点”的全域统筹空间布局,初步形成中心城区龙头带动、板块协调联动、组团呼应支撑、多点提升发展的现代城镇发展格局。修订完善《济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合理划定“三区三线”,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空间23.99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1.31,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二是坚持产城融合、提质扩容。高效推动开发区整合扩区,3个省级开发区集聚了70%的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占比达80%以上,高新区入选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经开区成为国家级有色金属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园区,产城融合主平台作用日渐增强。高标准规划建设济东新区,全面推进老旧小区、城中村、无主管楼院改造和背街小巷集中整治,加快城区道路管网改造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持续增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的小城镇,培育打造了一批全国重点镇、文明镇,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园林镇、全域生态镇。推动城镇资源要素向农村延伸,农村路、水、气、电、网实现“村村通”,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村占比达94.67%,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市。

三是坚持改革驱动、共建共享。大力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让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全省率先实施劳动力全员免费技能培训,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并轨、社会养老保险并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和养老保险全覆盖,各类社会保障标准均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开展以农村“六权”确权颁证和“两股两改两建”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合法权益。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济源处于黄河小浪底水库北岸,全域都在黄河流域范围内,生态位置十分重要。今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五周年。作为一座工业城市,济源是如何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

赵山: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节点城市,济源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持续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守牢生态环境底线。

一是高位谋划部署。成立由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济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相关工作。编制完成了《济源示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制定《黄河生态廊道提升建设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明确济源的资源禀赋、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二是聚焦重点发力。科学完善大气污染综合管理体系,统筹推进超低排放改造、清洁能源替代、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项目30个,钢铁、电力行业已经全部实现超低排放,节能10万吨标准煤,2023年主要空气质量指标实现“三降一增”。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和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完成水利部系统图斑复核268个,全市国控、省控水质断面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累计排名全省第一。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在95%以上。

三是抢抓机遇整治。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五水综改”,加大黄河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力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平。累计完成营造林26万亩,完成沿黄生态廊道建设5000亩,河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22.47平方公里,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投资6.57亿元,修复废弃矿山26处,济源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入选全国首批15个“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

坚持旅游富民战略推进文旅融合康养结合

大河网记者:我们了解到,济源也是黄河边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原发地,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能不能介绍一下,济源在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化旅游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吕旅:济源因济水发源而得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太行、王屋二山,黄河、济水二渎,孕育了博大精深、独具魅力的愚公移山精神、黄河文明和济水文化。多年来,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坚持工业、文旅两轮驱动、比翼齐飞,把旅游富民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持续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产业培育。济源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2年,省委书记楼阳生同志莅临济源调研指导工作时,要求济源在文旅融合康养结合上作示范,我们主要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挖潜力,让传统文化火热起来。坚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深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底蕴,特别是聚焦愚公移山精神这块“金字招牌”,打造全省红色旅游重要基地。以精品文化增强济源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大型原创音乐剧《愚公移山》在中央歌剧院成功演出;正在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制作的电影《愚公移山》,将会是全球首部AI全流程动画大电影;河南省戏曲红梅奖大赛永久落户济源。济源正在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的沃土。

二是强化宣传,让文旅品牌响亮起来。以王屋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带动相关旅游产业配套,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建设了小有洞天、小十方等一大批精品高端民宿,着力打造“愚公故里山水济源”品牌。同时,充分发挥济源作为全国最大白银生产基地的优势,建设中国白银城,积极挖掘和弘扬白银文化,成功举办中国济源·国际白银文化博览会,“一带一路”10余个国家驻华使节参加,济源文旅的影响力、辐射力进一步提升。

三是创新模式,让旅游业态丰富起来。聚焦新时代广大游客对美好旅游体验的新期待,着力探索旅游新业态新模式,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出逍遥山水、野趣探秘、慢生活休闲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花石村、大沟河村等一批美丽休闲乡村,成功举办中国公路自行车职业联赛济源站、王屋山旅游节等一系列活动,打造了10余个消费街区、“醉美夜市集”“CityWalk”沉浸线路,努力把济源打造成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盛赞,“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今天的济源,历经千百年的历史积淀、数十载的基础建设、数十万人的共同努力,已经成为一座宜居宜游的璀璨的北方精品明珠。

来源:济源日报

记者:史方方 王鸿斐 整理

出品:济源传媒•新媒体

编辑:牛银苗  校对:武丽霞

审核:孟路平   冯华

终审:刘明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