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党的生活》杂志
2024-10-23 18:35:00
作者: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重要抓手就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集聚新动能、发展新业态、形成新态势,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推动乡村产业迭代升级。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是对传统生产力要素和配置组合方式的升级与拓展。为此,各级地方政府应着力培育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大力发展和运用新型劳动资料,不断探索和开发新的劳动对象,推动生产力诸要素组合的优化与跃升,逐步实现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着力培育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

高素质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对于优化生产力内在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就要大力培育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明确培育目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新型劳动者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进一步推动乡村人才结构优化,提升劳动者的数智技能水平,促使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转变为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先进耕作技术、现代农业设备操作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以及善于经营管理和具备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强化政策支持。制定更具针对性、激励性和保障性的人才引进政策,逐步引入高端农业科技人才、物联网专业人才和智慧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等。激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和企业家等回乡创业,解决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人才短缺问题,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创新培训方式。借助互联网、云平台等,将农业生产中各种数据存储在云端,打造乡村网络学习平台,确保农民随时获取信息,同时以讲座直播、课程视频和随时连线等形式进行多样化培训,拓宽农业劳动者获取新知识的途径。

提高应用实效。通过技术技能教育、定制化培训等多种形式,推动乡村劳动主体从单纯性体力劳动者转变为素质过硬的多面手,让他们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还能灵活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数字技术,成为能够主动创造新质生产力的农业科技人才。

二、大力发展和运用新型劳动资料

新型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表现为应用于生产领域所形成的新的生产工具。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就要推动劳动资料改良升级,使之具备更高的科技含量,实现由机械化、自动化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变。

厘清发展思路。抓住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工具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迭代升级的历史机遇,推动农业生产工具由传统机械向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能机械转变。通过优化劳动资料结构,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产业链全流程科技化水平跃升。

注重改造升级。将科技元素融入农业产业发展全过程,推动新型劳动资料全覆盖,实现新技术对乡村传统产业的“有机催化”,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智能设备广泛使用,不断催生农村生产力的新形式和新质态。

推动多元发展。依托物联网、区块链、人机交互等先进技术,推动农业产业链、农产品加工链和乡村服务链有机衔接,助力农副产品加工、乡村特色旅游等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将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等乡村服务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提高经济实效。对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构建涵盖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应用等在内的乡村产业数据管理体系。同时将大数据应用于产品溯源、质量认证、精准营销等方面,改善市场信息不对称现状,拓宽销售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的实际收益。

三、不断探索和开发新的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以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型劳动对象释放巨大生产潜力,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为此,要推动新型生产要素融入农业产业链全流程,逐步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和高效化。

进行前瞻布局。善于发现有助于乡村产业繁荣发展的、由全社会劳动创造出的新物质资料,将其转化成为劳动对象,以拓展生产活动的范围。围绕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农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布局创造有利条件。

释放数据潜能。建立农业数据共享平台,用以监测土壤质量、水资源利用等环境指标。推动农业生产与流通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提升规模化生产决策的信息化水平和科学性,以实现农作物的高效产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提高产业水平。加快智慧农业、生物育种、元宇宙农场等新产业布局,实现科研、生产、加工、消费等各环节的产业一体化,构建涵盖农产品加工、农业环保、乡村观光、康养休闲等在内的农村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的产业化水平。

四、推动生产力诸要素组合的优化与跃升

新质生产力发展催生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要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并非只是对三者进行简单叠加,而是要实现各要素组合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整体跃升。

促进要素重组。注重生产力诸要素的新旧有机融合,促进要素间组合方式升级,提升要素组合效率,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激发农村生产力潜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不断优化升级。推动乡村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关键生产要素优化升级,促使数据、信息等新型劳动对象在农村生产领域中的广泛渗透,实现对传统劳动对象的延伸与拓展,释放乡村产业发展潜力。

实现自由流动。消除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限制,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等要素的高效流动和创新性配置,提升农村吸引优质生产要素集聚的能力。通过新生产要素的注入和原有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实现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总之,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将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绩效高优化及劳动者高素质化等。最终,将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夯实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

(执笔人:吕培亮 省委党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