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从数量庞大到极危物种 黄胸鹀经历了什么
洛阳网
2024-09-19 08:45:37

黄胸鹀(资料图片)

小档案

体长:14厘米至15厘米

分类:雀形目、鹀科、鹀属

地理分布:黄胸鹀(wú)在国内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和东南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新疆等地,迁徙时经过河南、山东,一直往南到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其中部分留在海南岛和台湾越冬,其余继续南迁。

近日,黄胸鹀“组团”现身孟津黄河湿地,作为极危物种,它们的大批到来,着实令人欣喜。黄胸鹀与麻雀体型有些相似,不过比麻雀漂亮,它们的胸腹部羽毛为鲜亮的黄色,“黄胸”因此得名。

黄胸鹀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早年属于无危物种的黄胸鹀,究竟因何而几乎濒临绝境?近日,记者采访了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管理中心科研室负责人郭准。

因时而食,它们是“美食家”

在吃东西方面,黄胸鹀是很懂得因时而食的,颇有“美食家”风范。不同时期,它们吃的主要食物也不同。

在繁殖季节,它们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部分小型无脊椎动物和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在迁徙过程中,它们主要以谷子、高粱、麦粒等农作物为食,也吃部分植物的果实与种子。

喜欢群居,“责任心”强

黄胸鹀不喜欢茂密的森林,喜欢栖息于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等。

在非繁殖期,它们特别喜欢成群结队,特别是在迁徙时和冬季,常常聚集成数百只乃至数千只的大群;在繁殖期,它们就很注意“隐私”了,喜欢单独或者成对活动。

黄胸鹀所筑的巢呈碗状,构造相当精细,巢的外层由枯草叶和草茎构成,内层由更细的枯草茎和草叶构成,内垫有牛毛、猪毛、马尾等,能够为雏鸟提供良好的保暖和防护。

黄胸鹀的繁殖周期是一年一窝,通常每窝产卵数量为4枚至5枚。孵化工作由雌雄鸟共同完成,孵化期一般在13天左右。

雏鸟属于晚成性,也就是说,孵化出来后还需要亲鸟的共同照料,亲鸟的“责任心”强,在雏鸟留巢期间,亲鸟会全力投入喂养和保护雏鸟的工作。

迁徙路途长且困难重重

为了越冬,黄胸鹀会从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北的宽广地带起飞,一路南下迁徙到中国的南方乃至东南亚地区,行程在4000公里以上。每年春秋迁徙期间,黄胸鹀会经过我国大部地区。

黄胸鹀漫长的迁徙之路可谓困难重重。很多逐利之人在山里田间架设鸟网,部分鸟网长数公里,一旦黄胸鹀被鸟网挂住就难以逃脱。另外,农田数量减少、湿地面积缩减,以及农药的大规模使用,都给黄胸鹀的生存带来威胁。

人类滥食让其成为极危鸟类

曾经,黄胸鹀是常见鸟,数量相当庞大,但2004年它们被列为近危,到2017年被列为极危,黄胸鹀的保护级别经历了近危、易危、濒危到极危“四级跳”,而我国也在2021年,将其直接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是什么让黄胸鹀的数量巨幅减少?

人类滥食大概是黄胸鹀所面临的最大威胁。被鸟网抓住的黄胸鹀,会被鸟贩养一段时间,“养肥”之后,将其闷死,然后装箱运往南方,在那里,它们会出现在餐桌上。这里也就不得不说出黄胸鹀另一个“响当当”的别称——禾花雀。

在南方一些地区流传着禾花雀是“天上人参”的故事,传说它们能壮筋骨、通经络,壮阳补肾,冬季进食有大补功能。在一些人看来,食用禾花雀成为身份的象征,因此,禾花雀作为餐桌上的珍馐,价格不菲。

然而事实上,作为飞行量较大的鸟类,黄胸鹀的脂肪含量较少,其营养价值与鸽子、鹌鹑差不多。

在这里想说一句,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许多生物的生死存亡,千万别等失去了,才意识到它们是多么重要!忘了禾花雀吧,请保护好黄胸鹀!(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许晓洁)

编辑: 马勇玲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