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何以中国 追古抚今:大运河文化的历史渊源
黎阳红哥
2024-09-02 07:28:17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 甲辰龙年春末,红哥常常一人一车,一台相机一部手机两瓶可乐,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出发,开始行走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历经一个夏季一个初秋共120多天时间,走完了沿河70余公里,往返数百公里行程的运河采风之行。
运河之畔浚县古城
这次行走大运河,红哥一路经过新镇镇、小河镇、滑县道口镇、浚县卫溪街道、浚州街道、屯子镇、王庄镇数十个古老的村庄,采写了近80000字63篇运河文化的文章,悉数在中国作家网、顶端新闻和今日头条发布。

非亲身经历,不知大运河之壮丽多姿;非耳闻目睹,难懂运河文化之历史厚重。运河两岸一座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镇和村落遗留下来的诸多文物古迹上,记述着千年运河曾经的辉煌,乡亲们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逸闻趣事,让古老的运河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只是中国大运河的一个缩影,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里可见一斑。虽然红哥卫河采风告一段落,却总觉得感触太深意犹未尽。于是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苦思良久,谈几点自己的浅见。

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水运交通要道,更是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运河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我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三部分。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32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纵贯华北平原,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我国古代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之一。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挖的邗沟。春秋末期,吴国开凿了胥溪、邗沟、黄沟三条运河。自胥溪开凿完成后,吴人可东自太湖,沿胥溪西上,直到今芜湖附近后转入长江,再渡过长江往北沿栅水到巢湖一带北入淮水。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调集民工开凿邗沟,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吴邗沟自今扬州市东南边的古邗城之下起,城下掘深沟,引长江水北流,运河向北穿行于武广湖(今武安湖)和陆阳湖(今洋湖)之间,东北入博芝湖,继而入射阳湖,最后由射阳湖入今淮安东北五里的北神堰合淮水。邗沟沟通了淮河和长江。邗沟开通后,吴王夫差用它运兵运粮,北上伐齐,打败齐国之后参与诸侯争霸。邗沟的开凿也被视为中国大运河的开端。

吴王夫差开邗沟之后,还在更北的地方开凿了商(宋)鲁之间的黄沟运河,沟通了泗水与济水。黄沟开凿之后,吴王夫差可沿邗沟北到淮水,入泗水,入济水,西上黄池,与齐晋争夺盟主地位。

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以大梁(今河南开封)为首都,在郑州和商丘之间开凿了一条名为“鸿沟”的运河,便利了魏国农业的灌溉和商品贸易的往来。楚汉争霸时,项羽和刘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中国象棋里的“楚河汉界”就是这么来的。

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为了攻打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一带)的袁尚开凿了白沟运兵运粮,在淇水入黄河处下大枋木使成堰,遏淇水入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古道以成渠,以淇水、荡水、洹水为上源,利用纵贯河北平原的清河故道至青县附近注入滹沱河。

隋代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利用汉朝开凿留下的槽渠,开永济渠(又称富民渠、广通渠)。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下令开山阳渎。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开始大规模整修包括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的隋朝大运河。

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邗沟上接通济渠,下接江南运河。邗沟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成为隋唐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隋朝通济渠是将汴渠、阳渠疏浚而成的。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绕道今洛阳城南及城东,经偃师县和巩县之洛口而入于黄河。

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永济渠自今河南武涉至汲县一段,用沁水、清水(即卫河)疏浚而成;自汲县至馆陶一段,基本上是利用曹操遏淇水入黄河古道白沟而成。

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下令开江南运河(即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八百余里,广十余丈。隋朝连通的大运河,首次将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隋炀帝后期,隋唐大运河淤塞的难以使用。唐朝对隋唐大运河进行了疏浚、修整和开凿,使漕运的干流和支流都得以通行流畅,漕运兴旺发达起来。

大运河经过隋、唐、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大规模扩展,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凿连接而成。全程分为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古称“邗沟”)以及“江南运河”七段。成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清中叶后,因南北海运兴起,津浦铁路通车,大运河漕运作用逐渐减弱。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拓宽加深裁弯取直,并增建船闸,建设了江都、淮安等水利枢纽工程,使之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通道之一。1988年底建成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将五大水系连接起来。

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达到了鼎盛,成为南北交通的要冲和经济文化的中心,大运河文化也得以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这条历史悠久的运河,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014年,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最终列入申遗范围的大运河遗产分布在中国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

大运河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活态的水利工程、交通设施、生态廊道和文旅景观,以古老而年轻的姿态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如今的大运河沿线有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北京的天坛、故宫,杭州的西湖、灵隐寺,以及豫北的道口古镇、大伾山、浮丘山和浚县古城,都是游客们必去的地方。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