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陈虹:“代入感”为什么这样强? ——《青春岁月》细节漫议
于华
2024-10-19 19:41:23


何止是如临其境?也不只是与书中的人物悲喜共鸣,而是有时觉得自己就是书中的“小于哥”,有时又觉得自己就是书中的“杨桂芳”、“徐巧凤”……

做为读写爱好者,读《青春岁月》这本书的“代入感”为什么这样强?寻求答案的念想一直萦绕在我心中。

真实、密集的细节,富有个性又有质感的语言,使小说非常耐读”——著名乡土作家张克鹏先生《青春岁月》书评中的这句话,让我忽然有所惊醒。

重读《青春岁月》,开篇的一个细节就让我眼前一亮——

那天傍晚,已经走到苍苍茫茫的大河湾里了。“咕咕噜噜,咕咕噜噜”,五叔推着独轮车还是只管往前走……

独轮车及其“咕咕噜噜”的车轮声这一细节,真实而自然地显示出这样两个信息——其一,手推独轮车是上世纪农村常用一种运输工具。五十年代使用的独轮车还都是木六七十年代才逐渐更新为轮。其二,只有载重的独轮车行走在土路上,才可发出“咕咕噜噜”的声音。从后边文字中可知,车上两边大筐里只放了父子二人背的几件小行李。这样,似乎于无意之间,作者就为读者再现出一幅年代沧桑感很强的农村生活画面。

1962至1978那16年的漫长岁月里,独轮车的画面多次呈现——例如:逃荒来的“小画匠”小于哥和父亲被小杨庄乡亲们挽留在南场屋之后,五叔杨福禄就又推着独轮车和“老于叔”赶阜阳集卖了两大筐红薯片,给要学拉弦的儿子铁蛋买来了新板胡,铁蛋高兴得抱着板胡“一蹦老高”(见18页)!再如:在柳河大队文艺宣传队的一次演出舞台上,“花鼓灯歌舞”《治淮凯歌》还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推车舞”——

……接下来,八个戴着小胡子的小男孩跳起了“小老汉”粗犷有力的推车舞,八个小女孩跳起了活泼伶俐的挑担舞……当唤小和一个“小老汉”表演拉车推车双人舞时,分明既无车又无绳,却又让人看着好像有车有绳而且“车”又很重。虚无的“拉车绳”被踩着“登山步”的“红领巾小姑娘”拉得“紧绷绷”……眼看这“一老一小”好不容易就要登上“坡顶”,伴随着急促的“巴大、嘟……仓”,“独轮车”突然倒滑而下惊现“险情”……当唤小一连做出两个“滚身”动作最后又“尽力”扎住“弓箭步”时,不但全场观众掌声如潮,站在我们乐队身后的竺晓静和汪薇薇也激动得拍手叫好(见486页)

 《青春岁月》21页,写“老于叔”在南场屋给乡亲们讲《崂山道士》的故事,讲到那老道撕了一片纸往墙上一扔就变出一轮明月的奇妙情节时,“黑蛋哥插话我要能学会变月亮这法术,就不用再作难买煤油买火柴啦

再看《青春岁月》27页的这一细节——

三爷进了屋,往长板凳上一坐,三爷就哈哈哈地笑。我从拉风灶里找了根带火星的柴禾棍给他点着旱烟……

发人深思的是:三爷来串门,“我”为什么不递给他一盒火柴?为什么要从拉风灶里找了根带火星的柴禾棍给他点着旱烟”?而今的年轻读者也许想不明白。但经历过十年代初期的老年人都记得,那时候的火柴、煤油可是非常紧缺的商品,特别是偏僻农村,假如你跟售货员没啥亲友关系,想去代销点买盒火柴还真不容易。要不,在南场屋听故事时黑蛋哥”就不会我要能学会变月亮这法术,就不用再作难买煤油买火柴”这句话啦!

《青春岁月》118至121页有这样一个场景——在小沙庄,当世芳小妹给乡亲们唱了《八月桂花遍地开》《采茶山歌》和《十送红军》几个歌曲之后,“我”问她:你唱恁好听的歌是跟谁学的呀?

世芳说:那年,我像小桃妹子这么大,我和俺二姐都在庙店小学上三年级。庙店来了一个工作队。工作队里有一个女队长,人长又精神又漂亮,还会唱好多山歌,有个苏联的喀秋沙歌。她能自己拉着手风琴自己唱,可好听啦!大人们都说她是“女能人”。小学的一群女娃一有空就围着她。她说外国的歌不好学,就教了俺们几个大别山根据地的老歌……“我”又问她:你知道她叫啥名字吗?世芳说:不知道,她教俺唱歌的时候,只让俺喊她沈阿姨。

我听见——我的心里“咚”地响了一声……

读到这里,为什么读者心里也会和书中的“我”一起“咚”地响了一声?因为在此之前的81页“常三伯”就给“老于父子”讲过这位“沈阿”的一件往事:

沈慧丽当年是刘邓大军七纵队三团卫生队的指导员,大军南下大别山时,卫生队和伤病员就在咱这唐家园遭遇叶集保安团的半夜偷袭。沈慧丽带领警卫排打阻击时弹尽负伤,被芸子妈藏在床帐棉被里。那天二哥(芸子爸进山挑木炭,被“国军”拦在路卡上没回来家。在追来的几个保安团丁的逼问下,芸子妈坚持说屋里只有她和芸子母女二人。众团丁床底下没搜到人,一个团丁就把芸子妈从床上往下拖,芸子妈拼命挣扎,被另一个团丁从背后砸了一枪托,已怀身孕八个月的芸子妈顿时血流遍地,才两岁的芸子在床上哇哇大哭……见场面如此尴尬,几个团丁悻悻离去。于是,沈慧丽就和刚刚见面就舍命相救的芸子妈认了干姐妹……

沈慧丽这样一个在书中从未出场的人物,只通过其他人物的讲述和某一细节的点击,其飒爽英姿的形象就鲜活于读者心目之中。

沈慧丽是与小于哥有恋情的芸子姐的“大姨”,竟然又是小于哥有恋情的世芳妹的“阿姨”!这样互不相见的“巧遇”,怎能不让读者心里与书中的“我”一起“咚”地响了一声

《青春岁月》275页有这样一个细节——

满面慈爱的奶奶走过来,双手拉住我的双手,也许是因为中午的阳光太亮,她眯着两眼上上下下地看着我说:怪不得小凤妮儿天天念叨你这个小华哥小华哥……好,好,来了好!来了好!先坐堂屋里歇歇,我去做个菜!

我说:奶奶不用忙,不要做啥菜……

我心想:怪不得小凤妹总爱双手拉住我的双手,原来是她奶奶的“祖传”!

为什么“我”为什么会心想:小凤妹总爱双手拉住我的双手是她奶奶的“祖传”?细心的读者可以从258页找到答案:当“我”夸奖小凤妹唱得像“黄莺儿叫的”一样好听时,小凤妹就高兴得“双手拉住我的双手一蹦老高”。接着,小海子开玩笑说“你要喜欢给小华哥做饭就得给小华哥做媳妇”时,小凤妹就又“双手拉住我的双手”说:“你当我不敢呀……”

276页的一个细节也让我感动不已——

小花猫在我脚边磨蹭了几下就轻轻地跳到我腿上,我把它抱起来,它还“妙儿妙儿”地叫着往我怀里拱。我说:它还不认生哩!小凤妹说:奶奶你看,小花花也喜欢小华哥!

小花猫由“蹭”到“跳”、由“叫”到“抱”,小凤妹接着就说“小花花也喜欢小华哥”这句话里“也”字的言外之意,不但小凤妹的奶奶一听就懂,读者也心知肚明。要不,小凤妹的奶奶就不会当面质问小华哥:“你就只管喜欢喜欢?你就不想在这落个户?”

再看468页的这一段——故事的背景是:主演李铁梅、阿庆嫂的徐巧凤和高翠敏都已先后出嫁,排演“花鼓灯歌舞”《治淮凯歌》急需一班“小宣传员”。所以,宣传队队长卢建华就领着“我”到各个村庄去挑选“小宣传员”。书中写道——

最小的一个女孩才八岁,是我和卢建华在三徐庄挑选来的。她是小凤子三叔家的女儿,乳名“唤小”。她爸说,给她起这个名字是想要她“召唤来一个小弟”(两年后,她妈还真的给她生了个小弟)。唤小现在是一年级的小学生,老师给她起了个学名叫徐巧燕。可除了上学点名,就是没人叫,但凡认识她的大人小孩一见她就喊“唤小、唤小”。

想起那天下午的事,现在还觉得可笑——在唤小家堂屋里,我和卢建华正在听唤小爸讲唤小的名字是怎么起的,突然从屋外飞进来一个书包,书包落在唤小爸怀里,差一点儿把小桌上的茶碗砸翻(那年月农村小学生的书包都是自家用一层家织粗布缝的,书包里装的只有两三个薄薄的书本)。紧接着,唤小一个“大鹏展翅”就飞进了屋……唤小爸吵她“看你能疯啥样!”她一看小桌后边还坐着我们两个大人,一愣神叫了一声“来客啦?”就搂着她爸的脖子把脸藏在她爸背后“咯咯咯”地笑……

我看她长长的腿细细的腰,黑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小嘴儿月牙儿似的两头翘,俊俏的小脸蛋上洋溢着山花烂漫般的欢笑。我想:这个“唤小”真该改个名叫“欢笑”!我十分惊喜地对卢建华说:这个小妮儿就是我最想找的“花鼓灯歌舞”的小主角儿——“小红领巾”!卢建华对唤小的父母说:小于老师选中你家的唤小啦!您这小妮儿进了宣传队,叫小于老师一教,就是又一个小凤子那样的大主角儿啦!

唤小的爸妈喜欢得合不住嘴,唤小妈把唤小拉到我面前说:小于老师呀!今儿个俺就把唤小交给你啦!唤小爸对唤小说:小于老师是你巧凤姐的哥,也是你大哥!

唤小仰着小脸两臂一举说:我要大哥抱!

唤小爸吵她说:又逞脸子哩!都快八九十来岁啦还叫你大哥抱?

唤小不服气地说:不,我才八岁!巧凤姐比我大,大哥咋抱啦?我在大队屋门口看见的……说着,小嘴一撇就要哭。

这一段文字让我为之注目的第一个细节是:当“我”和卢建华还没见到唤小这个小女孩时,就突然从屋外飞进来一个书包……紧接着,唤小一个‘大鹏展翅’就飞进了屋……

这两个“飞”,一下子就把一个活泼烂漫、无拘无束的小女孩的独特个性“飞”出来啦!所以,当唤小爸对唤小说“小于老师是你巧凤姐的哥,也是你大哥”时,第二个细节就自然而生了——

唤小妈过来说:大侄儿别不好意思,你就抱抱你这个小妹!

我蹲下身子,应付似地抱了一下。唤小却不依不饶地说:大哥大哥!不站起来不算!不站起来不算!

我只好抱着她站起来……

水有源树有根,这小妞“要大哥抱”,原来是跟她的“巧凤姐”学的。想一想,当爸爸吵她说“又逞脸子”时,唤小为什么反驳说“巧凤姐比我大,大哥咋抱啦?我在大队屋门口看见的”


这就又让读者不能不回忆起书中256页所写的一个场景:在大队屋,当着刘支书和众多宣传员的面,小凤妮为什么做出抱住我的右臂把头靠在我肩膀上”这样的亲昵动作?刘支书笑着问小凤妮儿咋跟小于老师恁亲”时,小凤妮为什么公然声称他是小华哥”?

究其“根源”,268页有“我”和“父亲”这样一段对话:

我说:你看这小凤子在我跟前说扯疯就扯疯,我就没啥好办法。她一扯疯,我要是她,硬又怕她生气……

父亲说:本来嘛她年龄就小些,她又故意装小孩儿撒娇。她这样扯疯,在这大队好像也有名气啦,大家都习惯了也就见怪不怪啦!哎,别看她小,我看她心里可精那天她为啥偎到你身边专门让刘支书看?她不就是想刘支书笑着一认可,往后不就更没人说闲话可你是你,她是她,你还是得记住“发乎情,止于礼”这句话。

 再来看276页,“我”和“巧风”在柳河岸边幽会时的对话:

巧凤,你也知道人多人少的时候讲话做事不一样呀?

我咋不知道呢?哥,你当我真是小疯子小傻妮儿呀!

我知道小妹又灵巧又聪明,可是在宣传队人多的时候,你也这样偎着我,你就不怕人家说闲话

小凤妹咯咯地笑着说:哥,你傻呀!我要是偷偷摸摸地跟你好,那才惹人家说哩!我这一扯疯,越不怕人说,他们也就越觉得没啥好说的啦!还有,你不知道……我要不这样,高翠敏就该抢先啦!

高翠敏?她哪有这意思

哥呀!女孩家的心思你不懂。

小凤妹头又往我怀里拱了拱说:你就没想想,要是我喜欢你,人多的时候说也不敢说,摸也不敢摸,那还不把人憋屈死呀!想等人少的时候,啥时候才能等一回呀?

读至此,真让我无比感叹!一个小小的细节,竟然牵连出、生发出前前后后这么多的美好情景!这么多的真性真情!

由此可见,《青春岁月》好多细节的与众不同——《青春岁月》的好多细节并非孤立独存,大都有前后照应的因果关系、先铺垫后展现的关系。又好像是水滴与水滴的相互融合关系、绿叶与红花的相互映衬关系等等。既可谓“一枝动而百枝摇,牵一发而动全身”,又可谓“一滴水里观沧海,小小细节见真情”!

我读过好多长篇小说,大都是作者讲故事让读者听。《青春岁月》的作者于华老师则别开生面、另辟蹊径——把“真实、密集”的细节画面一幅一幅地展现给读者看。由于细节太逼真太自然,不知不觉就把读者领进了别有洞天的“桃花源”!

真实密集的细节,就好像越来越多的水滴,渐渐汇聚成一条情节的碧绿清泉,时而汩汩潺潺,时而浪花飞溅,弯弯曲曲、有声有色地奔流向前、向前……如此怎能不让读者同甘共苦、同悲共喜、流连忘返,产生特别强的“代入感”


作者简介:

 

陈虹,女,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导读导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河南省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任教于南阳市桐柏县盘古学校。多次被评为县教学标兵、县优秀班主任、市骨干教师、河南省第十届语文教育最具影响力人物荣誉称号。已在《河南语文》《顶端作家》等网站发表文学作品20多篇。《我读青春岁月》发表于2024年第1期《河南文学》《家乡的小河》入选2024年第4期《散文选刊》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