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 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
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强则省域强。近年来,我省将县域治理“三起来”作为根本遵循,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找定位、强特色,也在创新体制机制中激活力、解难题。郑州市中原区、平顶山汝州市、三门峡市陕州区,分别聚焦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引才育才创新传承非遗文化、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等不同方面工作,精准发力、久久为功,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力量。
中原区 网格治理 提质增效
顶端新闻·河南日报记者 张建新 祁道鹏
从坑洼难走到宽阔平整,前段时间,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街道嵩岳小区南院一段300米长小路的修整牵动着居民的心。
修条路,难在何处?长期以来,该小区楼院无主管,小路排水管网又低于附近主干道管网近1米,路两侧机动车更是长期违占。
面对复杂困难,桐柏路街道党工委牵头召开三级网格支部会议,多次征集民意,“吹哨”郑州市城管、建筑设计院等多个部门协同“会诊”。最终不仅实现路通畅行,沿途围墙重建、安装道闸和路灯,还带动居民成立“红管家服务队”,自觉参与院内大小事务。
小网格撬动大治理。近年来,中原区聚焦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下足绣花功夫,创新实施“三融四联”工作法,推动架构、队伍、业务融合,建立常态联动、应急联处、联合共治、联席会商运转机制,着力深化“一格管全面、一屏观全域、一网统全局、一线通上下、一键全处理”数智治理新格局,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责在格中明、数在格中用”,充分释放众治、智治和善治效能。
“一路四街”专属网格片区所辖面积2.55平方公里,涉及3个街道、8个社区,9.4万人,辖区有各类企业、门店5300多家,文商旅居多元共栖、治理难题动态频发,如何有效破题?
中原区探索建立网格协同治理机制,不仅通过“线下人防联动+线上AI监管”,对停车难、交通拥堵等实现集约共治,还能依托网格化平台搭建的“产业大脑”,根据数据分析,助力企业聚链成群、蝶变发展。
去年,入驻“一路四街”片区的科技服务类企业河南宝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连续三个月营收涨势迅猛,“产业大脑”平台监测到这一信息后重点关注,组织专班开展上门“暖企服务”,聚焦企业空间不足和融资短缺问题,为其腾出1260多平方米的办公区域,引来1000万元的“金融活水”。
“上半年,该企业营收达到19.83亿元,同比增长118.13%,还先后带动10家下游企业入驻,实现‘链动’发展。”10月29日,中原区副区长、“一路四街”片区联合党委书记董青丽感叹,“这是以智治协同实现产业赋能,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不断释放新效能的缩影。”
“网”住大小事,发展聚合力。14个一级网格、159个二级网格、1080个三级网格、492个专属网格、5888个微网格实现党组织全覆盖,937名区直机关干部、3413名党员入网进格,中原区织牢织密“一核带多元”的组织体系,同步探索建设以“社区匠人+社区合伙人+社区商家”为主体的“三社联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组建“小亚工作室”“西郊老街坊调解队”等,及时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筑牢数字底座,走好新时代网上网下群众路线。在纵深推进与12345热线、数字城管、智慧信访等平台互联互通同时,中原区开发上线“原点在线”小程序,打造“微信矩阵”,覆盖辖区38万多人,助力“群众一网交流、资讯一键直达、诉求一线反馈、资源一链整合”。
力求“办成一件事、解决一类事”,在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中,中原区及下辖街道还联动创建“每月一事”机制,先后重点解决养老机构闲置、就近入学困难、充电桩建设等多个高频难点共性事项,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9000多件。
撑起“一张网”,“绣”好每一针,中原区持续探索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的创新实践,真正实现中心统起来、队伍拉起来、数据用起来、机制转起来、事件跑起来,不断推动基层治理“走新”更“走心”。
实践者说
基层治理连接千家万户,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中原区聚焦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这一利长远、谋未来的基础性工作,将党的组织优势与数字技术优势有机融合,聚力解决推动经济发展的急事,做好安全稳定的要事,抓细民生保障的实事,着力探索智能体城区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中原”。
——郑州市中原区委书记 李晓雷
汝州市 引才育才 非遗焕新
顶端新闻·河南日报记者 张海涛 本报通讯员 吴改红
10月29日,记者走进汝州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实训室,刻花、拉坯、车模、烧制等陶瓷制作各环节设施一应俱全,学生正在专心致志地练习陶瓷制作技术。
而位于汝州市汝瓷小镇的宣和坊汝瓷生产车间内,几十名学生在雕刻、拉坯、彩绘、泥塑4个区域认真学习,在三个月的实习期内,他们将逐步熟悉汝瓷烧制的所有工序。
产教融合、双向奔赴,这是汝州市夯实人才支撑,打开汝瓷产业发展新局面的生动缩影。
汝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许多非遗项目一样,也面临着“人走艺失”的传承困境,以及产业发展人才不足的问题。
非遗焕新,人才是关键。
近年来,汝州市紧紧抓住汝瓷原产地的品牌、资源优势,创新思路,强化举措,深度促进产教融合,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深度耦合,让“千年瓷都”因人而兴、因人而旺。
大力开展人才培训。汝州市通过举办陶瓷技艺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训班、技工人才培训班等活动培养陶瓷技能人才,基本做到了汝瓷企业核心技术人员人人有证书,人人有职称。
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在汝州市技工学校、汝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陶瓷艺术相关专业,形成了良好的人才选拔、培养输送通道,累计培养300余名大专学生和专业技工人才,不断为企业输送本地人才。据了解,汝州职业技术学院不仅是全省唯一把陶瓷专业建在瓷区的高校,还于今年挂牌成立了汝瓷产业学院,为汝瓷产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人才不断涌现,老技艺薪火相传,古老的汝瓷正以生机勃勃的青春姿态展现着非遗之美。
80后朱宇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文立的女儿。打记事起,她就跟随父亲朱文立进行汝瓷烧制相关工作。如今,她已成长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以汝瓷为媒介,传递东方美学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做的事。”上海、北京、巴黎……多年来,朱宇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汝瓷走进世界多地,讲述古老故事,展示东方文化。
90后小伙儿曹帅鹏与出身汝瓷世家的朱宇华不同,17岁入行,辗转于汝州、宝丰两地拜师学艺,从一名拉坯工人到组建自己的团队、创建汝瓷品牌,已经在汝瓷行业的产业链上摸爬滚打十几年。
对于如何传承和创新汝瓷非遗技艺,曹帅鹏有着自己的见解。“汝瓷产品要深入生活、紧贴时代,更要拥抱当代年轻人,才能推动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创新发展。”
壮大人才新引擎,激发非遗新活力,千年窑火,越烧越旺。
目前,汝州市共培养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60余人,国家级大师3人,省级大师80余人。全市注册陶瓷研究、生产及销售单位840多家,专业从事汝瓷生产和销售的企业480多家,汝瓷年产值突破12亿元,网上交易额近3000万元。
实践者说
汝瓷是汝州的一张亮丽名片,汝州市将深入推进汝瓷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汝瓷产业的培育壮大,突出规划引领,加强政策扶持,强化人才支撑,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凝心聚力重振“汝瓷之都”辉煌。
——汝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刘国朝
陕州区 特色产业 多点开花
顶端新闻·河南日报记者 王小萍 王雪红
“今年精品阳光玫瑰葡萄每斤售价15元,园里葡萄在10月10日前全部卖完啦。”10月26日,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茹仙介绍,该村通过统一建设、管理、技术指导、包装和销售,实行绿色化引领、集约化种植、订单式销售,发展种植2000多亩阳光玫瑰葡萄,吸引众多青年才俊回村承包葡萄园助力乡村振兴。
在陕塬特优果蔬示范带上,农文旅融合显现成效。甘棠街道柳林村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建设李子种植示范基地,引进蜂糖李、法兰西、蓝蜜等新品种,带动邻近村种植李子6000多亩;张汴乡西王村集中发展高山瓜果蔬菜大棚30余座,每棚年利润都在8万元以上。
张汴乡曲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游,村民高新亭在自家地里种彩色小麦和玉米、养土鸡,为游客提供吃、住、游、玩一体的全新体验;西张村镇人马寨村拥有地坑院营造技艺、剪纸、捶草印花等非遗传承人40余名,是省级美丽乡村、省级民俗文化古村落,也是河南省首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目前正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非遗文化展示馆、游乐场、垂钓园和共享菜园,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六山三陵一分川”,怎样利用好资源禀赋振兴乡村?陕州区通过做优做强现代特色农业,坚持片区布局、链条支撑、龙头引领、项目突破的发展思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典型引领,辐射带动。陕州区综合交通干线、产业环线和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等因素,确定城村、曲村、人马寨村3个市级重点村以及17个区级重点村作为“千万工程”重点村进行集中建设,涵盖精品特色果蔬基地、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新型经营主体、民宿农家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粮食高产示范和红色教育基地等类型,形成了“三大农文旅示范带”,即沿黄现代农业示范带、塬川特优果蔬示范带、山区绿色药牧示范带。
产业为基,文化铸魂。在每个乡镇选取1个至3个重点村抓示范提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突出“土特产”,做强产业的同时,加强历史典故、红色文化、非遗保护传承利用,讲好乡村故事。
乡贤返乡,绑定“龙头”。该区有115人返乡担任村带头人,650人返乡创业,同时将749名优秀乡土人才纳入村后备干部库进行管理,成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107个,扎实推进“双绑”机制,绑定龙头企业67家。
乡村美如画,奋斗绘新篇。目前,陕州区种植果品34万亩、蔬菜11.18万亩,发展食用菌5000万袋、道地中药材3万余亩,陕州苹果入选2024年河南省“我最喜爱的名特优新农产品”,“清泉沟小米”、“伏牛山”羊肚菌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成功申报河南省“豫农优品”商标及标识许可。陕州区连续入围河南省养牛大县、肉羊大县培育县,成功入选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县。
实践者说
陕州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指示要求,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坚定农文旅融合发展,突出“农”字大文章,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为总目标,一体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穿珠成链、连线成面,辐射带动陕州农业农村功能品质大提升,全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陕州样板。
——三门峡市陕州区委书记 李军
中原区 网格治理 提质增效
顶端新闻·河南日报记者 张建新 祁道鹏
从坑洼难走到宽阔平整,前段时间,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街道嵩岳小区南院一段300米长小路的修整牵动着居民的心。
修条路,难在何处?长期以来,该小区楼院无主管,小路排水管网又低于附近主干道管网近1米,路两侧机动车更是长期违占。
面对复杂困难,桐柏路街道党工委牵头召开三级网格支部会议,多次征集民意,“吹哨”郑州市城管、建筑设计院等多个部门协同“会诊”。最终不仅实现路通畅行,沿途围墙重建、安装道闸和路灯,还带动居民成立“红管家服务队”,自觉参与院内大小事务。
小网格撬动大治理。近年来,中原区聚焦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下足绣花功夫,创新实施“三融四联”工作法,推动架构、队伍、业务融合,建立常态联动、应急联处、联合共治、联席会商运转机制,着力深化“一格管全面、一屏观全域、一网统全局、一线通上下、一键全处理”数智治理新格局,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责在格中明、数在格中用”,充分释放众治、智治和善治效能。
“一路四街”专属网格片区所辖面积2.55平方公里,涉及3个街道、8个社区,9.4万人,辖区有各类企业、门店5300多家,文商旅居多元共栖、治理难题动态频发,如何有效破题?
中原区探索建立网格协同治理机制,不仅通过“线下人防联动+线上AI监管”,对停车难、交通拥堵等实现集约共治,还能依托网格化平台搭建的“产业大脑”,根据数据分析,助力企业聚链成群、蝶变发展。
去年,入驻“一路四街”片区的科技服务类企业河南宝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连续三个月营收涨势迅猛,“产业大脑”平台监测到这一信息后重点关注,组织专班开展上门“暖企服务”,聚焦企业空间不足和融资短缺问题,为其腾出1260多平方米的办公区域,引来1000万元的“金融活水”。
“上半年,该企业营收达到19.83亿元,同比增长118.13%,还先后带动10家下游企业入驻,实现‘链动’发展。”10月29日,中原区副区长、“一路四街”片区联合党委书记董青丽感叹,“这是以智治协同实现产业赋能,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不断释放新效能的缩影。”
“网”住大小事,发展聚合力。14个一级网格、159个二级网格、1080个三级网格、492个专属网格、5888个微网格实现党组织全覆盖,937名区直机关干部、3413名党员入网进格,中原区织牢织密“一核带多元”的组织体系,同步探索建设以“社区匠人+社区合伙人+社区商家”为主体的“三社联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组建“小亚工作室”“西郊老街坊调解队”等,及时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筑牢数字底座,走好新时代网上网下群众路线。在纵深推进与12345热线、数字城管、智慧信访等平台互联互通同时,中原区开发上线“原点在线”小程序,打造“微信矩阵”,覆盖辖区38万多人,助力“群众一网交流、资讯一键直达、诉求一线反馈、资源一链整合”。
力求“办成一件事、解决一类事”,在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中,中原区及下辖街道还联动创建“每月一事”机制,先后重点解决养老机构闲置、就近入学困难、充电桩建设等多个高频难点共性事项,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9000多件。
撑起“一张网”,“绣”好每一针,中原区持续探索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的创新实践,真正实现中心统起来、队伍拉起来、数据用起来、机制转起来、事件跑起来,不断推动基层治理“走新”更“走心”。
实践者说
基层治理连接千家万户,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中原区聚焦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这一利长远、谋未来的基础性工作,将党的组织优势与数字技术优势有机融合,聚力解决推动经济发展的急事,做好安全稳定的要事,抓细民生保障的实事,着力探索智能体城区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中原”。
——郑州市中原区委书记 李晓雷
汝州市 引才育才 非遗焕新
顶端新闻·河南日报记者 张海涛 本报通讯员 吴改红
10月29日,记者走进汝州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实训室,刻花、拉坯、车模、烧制等陶瓷制作各环节设施一应俱全,学生正在专心致志地练习陶瓷制作技术。
而位于汝州市汝瓷小镇的宣和坊汝瓷生产车间内,几十名学生在雕刻、拉坯、彩绘、泥塑4个区域认真学习,在三个月的实习期内,他们将逐步熟悉汝瓷烧制的所有工序。
产教融合、双向奔赴,这是汝州市夯实人才支撑,打开汝瓷产业发展新局面的生动缩影。
汝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许多非遗项目一样,也面临着“人走艺失”的传承困境,以及产业发展人才不足的问题。
非遗焕新,人才是关键。
近年来,汝州市紧紧抓住汝瓷原产地的品牌、资源优势,创新思路,强化举措,深度促进产教融合,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深度耦合,让“千年瓷都”因人而兴、因人而旺。
大力开展人才培训。汝州市通过举办陶瓷技艺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训班、技工人才培训班等活动培养陶瓷技能人才,基本做到了汝瓷企业核心技术人员人人有证书,人人有职称。
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在汝州市技工学校、汝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陶瓷艺术相关专业,形成了良好的人才选拔、培养输送通道,累计培养300余名大专学生和专业技工人才,不断为企业输送本地人才。据了解,汝州职业技术学院不仅是全省唯一把陶瓷专业建在瓷区的高校,还于今年挂牌成立了汝瓷产业学院,为汝瓷产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人才不断涌现,老技艺薪火相传,古老的汝瓷正以生机勃勃的青春姿态展现着非遗之美。
80后朱宇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文立的女儿。打记事起,她就跟随父亲朱文立进行汝瓷烧制相关工作。如今,她已成长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以汝瓷为媒介,传递东方美学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做的事。”上海、北京、巴黎……多年来,朱宇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汝瓷走进世界多地,讲述古老故事,展示东方文化。
90后小伙儿曹帅鹏与出身汝瓷世家的朱宇华不同,17岁入行,辗转于汝州、宝丰两地拜师学艺,从一名拉坯工人到组建自己的团队、创建汝瓷品牌,已经在汝瓷行业的产业链上摸爬滚打十几年。
对于如何传承和创新汝瓷非遗技艺,曹帅鹏有着自己的见解。“汝瓷产品要深入生活、紧贴时代,更要拥抱当代年轻人,才能推动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创新发展。”
壮大人才新引擎,激发非遗新活力,千年窑火,越烧越旺。
目前,汝州市共培养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60余人,国家级大师3人,省级大师80余人。全市注册陶瓷研究、生产及销售单位840多家,专业从事汝瓷生产和销售的企业480多家,汝瓷年产值突破12亿元,网上交易额近3000万元。
实践者说
汝瓷是汝州的一张亮丽名片,汝州市将深入推进汝瓷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汝瓷产业的培育壮大,突出规划引领,加强政策扶持,强化人才支撑,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凝心聚力重振“汝瓷之都”辉煌。
——汝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刘国朝
陕州区 特色产业 多点开花
顶端新闻·河南日报记者 王小萍 王雪红
“今年精品阳光玫瑰葡萄每斤售价15元,园里葡萄在10月10日前全部卖完啦。”10月26日,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茹仙介绍,该村通过统一建设、管理、技术指导、包装和销售,实行绿色化引领、集约化种植、订单式销售,发展种植2000多亩阳光玫瑰葡萄,吸引众多青年才俊回村承包葡萄园助力乡村振兴。
在陕塬特优果蔬示范带上,农文旅融合显现成效。甘棠街道柳林村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建设李子种植示范基地,引进蜂糖李、法兰西、蓝蜜等新品种,带动邻近村种植李子6000多亩;张汴乡西王村集中发展高山瓜果蔬菜大棚30余座,每棚年利润都在8万元以上。
张汴乡曲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游,村民高新亭在自家地里种彩色小麦和玉米、养土鸡,为游客提供吃、住、游、玩一体的全新体验;西张村镇人马寨村拥有地坑院营造技艺、剪纸、捶草印花等非遗传承人40余名,是省级美丽乡村、省级民俗文化古村落,也是河南省首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目前正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非遗文化展示馆、游乐场、垂钓园和共享菜园,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六山三陵一分川”,怎样利用好资源禀赋振兴乡村?陕州区通过做优做强现代特色农业,坚持片区布局、链条支撑、龙头引领、项目突破的发展思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典型引领,辐射带动。陕州区综合交通干线、产业环线和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等因素,确定城村、曲村、人马寨村3个市级重点村以及17个区级重点村作为“千万工程”重点村进行集中建设,涵盖精品特色果蔬基地、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新型经营主体、民宿农家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粮食高产示范和红色教育基地等类型,形成了“三大农文旅示范带”,即沿黄现代农业示范带、塬川特优果蔬示范带、山区绿色药牧示范带。
产业为基,文化铸魂。在每个乡镇选取1个至3个重点村抓示范提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突出“土特产”,做强产业的同时,加强历史典故、红色文化、非遗保护传承利用,讲好乡村故事。
乡贤返乡,绑定“龙头”。该区有115人返乡担任村带头人,650人返乡创业,同时将749名优秀乡土人才纳入村后备干部库进行管理,成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107个,扎实推进“双绑”机制,绑定龙头企业67家。
乡村美如画,奋斗绘新篇。目前,陕州区种植果品34万亩、蔬菜11.18万亩,发展食用菌5000万袋、道地中药材3万余亩,陕州苹果入选2024年河南省“我最喜爱的名特优新农产品”,“清泉沟小米”、“伏牛山”羊肚菌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成功申报河南省“豫农优品”商标及标识许可。陕州区连续入围河南省养牛大县、肉羊大县培育县,成功入选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县。
实践者说
陕州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指示要求,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坚定农文旅融合发展,突出“农”字大文章,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为总目标,一体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穿珠成链、连线成面,辐射带动陕州农业农村功能品质大提升,全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陕州样板。
——三门峡市陕州区委书记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