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揭牌仪式结束后,记者再次来到殷墟博物馆,在“探索商文明”展厅寻找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的足迹。
在展厅里,记者看到了殷墟王陵1004号大墓当年发掘的老照片,从电子屏资料库中得知胡厚宣在殷墟“考古十兄弟”中排在第七位。
胡厚宣
甲骨文研究领域早期有“甲骨四堂”之说,后来涌现出许多优秀学者,有“四堂一宣”的说法,“宣”指的就是胡厚宣。“甲骨四堂”之后,还有“甲骨五老”:陈梦家、唐兰、商承祚、于省吾、胡厚宣,他们在“甲骨四堂”研究的基础上,把甲骨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著名学者陈子展有诗云:君不见,胡君崛起四君后,丹甲青文弥复光。
参与殷墟发掘并整理甲骨
1934年,胡厚宣从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进入学术研究机构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工作。当时,史语所组织的安阳殷墟发掘正在进行中。
1934年10月,胡厚宣来到安阳,参加殷墟考古的第十次发掘。这个时期的殷墟发掘由著名学者梁思永主持,连续对殷墟王陵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当时参加殷墟发掘的年轻人很多,有号称“考古十兄弟”的李景聃、石璋如、尹达、胡厚宣等人。
根据分工,胡厚宣负责1004号大墓的发掘,这座大墓是有4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应该是王陵,可惜曾被严重盗掘。幸运的是,胡厚宣等人在这座王陵中发掘出了精美绝伦的“牛鼎”“鹿鼎”,在墓葬的底部还发掘出大量的戈、矛、甲胄等兵器。
1004号大墓发掘完成后,胡厚宣在史语所整理殷墟第一次至第九次发掘所得甲骨文字,协助董作宾编撰《殷墟文字甲编》,撰写“殷墟文字甲编释文”。
1936年殷墟进行第十三次发掘,YH127甲骨窖穴出土整坑甲骨。窖穴被整体搬运到南京,开中国室内考古整理之先河,由董作宾指导,胡厚宣参与清理工作,共发掘17096片甲骨,数量居历次发掘之冠。
胡厚宣做室内整理工作,曾不无骄傲地说:“史语所共发掘甲骨24918片,都经过我亲手摩挲,并作了随笔。”因为和新材料的“朝夕相处”,胡厚宣“乃恍然知研治古史,必当始自殷商,而甲骨文实为最基本之材料”。胡厚宣写有《第十三次发掘所得甲骨文字举例》《殷墟127坑甲骨的发现和特点》等论文,并与董作宾合编《甲骨年表》。
胡厚宣又陆续发表了《卜辞下乙说》《释牢》《卜辞杂例》《卜辞中所见之殷代农业》等重要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20世纪40年代,胡厚宣在齐鲁大学任教期间出版了《甲骨学商史论丛》,其中的多篇文章成为学术典范,如以二重证据法研究“四方风”的文章《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证》是享誉学林的佳作。
呕心沥血编辑《甲骨文合集》
胡厚宣治学重视新材料,曾说:“我写文章,必有别人未见的材料。”
为收集甲骨文材料,胡厚宣奔走于京、津、宁、沪等地,他深知要促进甲骨学科实现飞跃性发展,亟须对公私收藏的甲骨文材料做全面搜罗、汇集、分期、分类的整理工作。
1956年,我国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时,把编纂《甲骨文合集》列为国家重大项目。1956年8月,胡厚宣被调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先后任先秦史组组长、先秦史研究室主任。《甲骨文合集》编委会成立后,郭沫若任主任委员,胡厚宣任编辑工作组组长。胡厚宣带领一批年轻人先把国内外百余处公私藏家未经著录的甲骨拓片设法采集起来,然后跟百余种业已出版的著录书文进行严格比勘、去重、拼合、复拓、换片、选优、聚群、分期、归类,待系统整理后再行编辑出书,但因故编纂工作停顿。《甲骨文合集》编纂工作恢复后,郭沫若任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甲骨文合集》于1978年付印,1983年年初印完,共13册,选录殷墟出土的甲骨拓本、照片和摹本共41956片,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甲骨资料书。
《甲骨文合集》荣获首届吴玉章奖金历史学特等奖、首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特别奖、第一届中国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在潜心编辑《甲骨文合集》的同时,胡厚宣还撰写了大量学术论著,培养了大批学术人才,从事广泛的学术和社会活动。胡厚宣与安阳殷墟渊源很深,他曾不止一次地说:“我的学术事业植根于安阳。”
1995年4月16日,胡厚宣先生逝世,学界纷纷致电哀悼,著名文史学者姜亮夫等人挽之曰:东西学林皆缘卜辞识泰斗,中外史册均藉《合集》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