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提高儒家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09-12 10:40:29

国际传播工作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重要对外窗口,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实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着力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推动中华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走向世界,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中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力量。

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展国际传播取之不尽的资源、坚实深厚的底气。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入世有为的历史特质孕育了博大深邃的中华文明,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繁荣,同时也以开放包容的时代品质契合了走向未来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弘扬儒家思想文化,将为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消弭文化隔阂、增进互信互利搭建起一座文明沟通的桥梁。

近年来,山东社会科学院立足山东省深厚的儒家文化根基,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拓展更广泛的文化对话交流渠道,推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走向世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普及和国际传播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尼山世界儒学高峰论坛、尼山儒学对话会、中韩儒学交流大会等,正日益成为山东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展现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成果,是体现儒家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力,推动儒学世界化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彰显了中国学者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主动作为与创新实践。

革故鼎新 拥抱时代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儒学对话会学术综述

杨传召

2024年7月11日,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平行论坛尼山儒学对话会在山东曲阜圆满召开。本次对话会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济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山东省文化“两创”研究基地、《国际儒学论丛》编辑部、济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承办。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历史潮流势不可当。对话会以“儒家思想与现代世界”为主题,积极探寻在思想文化繁荣、全球化发展基础上,作为世界主要古老文明代表之一的儒家文明如何重新乃至更好地介入现代世界这一关键问题。本次对话会在四个重要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重审儒学思想传统

以重审促成重建,本身即为中国儒学、中国思想史也同时是世界哲学最重要的致思路径。在主观上,要不断破除当下学术发展的习焉不察之惯性;在客观上,强调利用新出土文献与新的被纳入文明互鉴视野的内容、视角与方法。从对哲学与思想的源头性问题与概念、原典性文本的重新审视出发,可以开辟全新的视野和道路,本次对话会在这方面作出了重点探讨与重要推进。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讲习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杨泽波对儒学总体的发展脉络做出了“一源两流论”的新阐述,并对这一分析逻辑提出“三分法”的新认识视角。三分法源于对孔子思想结构的分析,将与成德、成善相关的要素划分为智性、欲性、仁性三大部分。以三分法而非两分法对儒学发展脉络进行新的判定,突破了西方长久以来理性与感性两分思维模式的束缚。从三分法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两千多年的儒学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一源两流”的发展脉络。“一源”即先师孔子,其思想内部呈现为智性、欲性、仁性的三分结构。“两流”指由“一源”分别引出的仁性之流和智性之流,前者以孟子及后来的心学为代表,后者以荀子及后来的理学为代表。双方皆有贡献,同时相对于先师孔子亦皆有所失。

在当下提出“立法三分、聚合两流”,其意义不仅在于历史层面,更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一方面,对于儒学自身发展,有助于重新聚合孟荀两流,建构仁性与智性双全、伦理与道德齐备的新儒学理论模型;另一方面,可以以智性、仁性的辩证关联为轴心,对西方的“休谟难题”、启蒙运动的经验教训等问题形成新反思,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新问题贡献儒家特有的智慧。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客座教授、原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语言暨文化研究学院教授伍晓明认为要重新审视孟子“四心四端”这一儒学的关键议题。他认为,孟子之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的“四心”理论,强调仁、义、礼、智的内在性和道德责任,并且这一表述的语序并非随口的安排,而是以某种方式反映了它们之间的等级关系。仁义为先,礼智在后,礼、智是对于“事亲”“从兄”等体现着仁、义的行为本身的自觉的“事后追认”,礼、智实则是对仁、义有意识的认识、肯定、节制和修饰。

进一步厘清“四心四端”的内部结构问题,能够回答人类的“思想”来源及其责任与动力的问题。从道德责任的角度,我们可以推导出直接启迪当代人行动的道德力量。恻隐之心所描述的即人之根本的怜悯之心,推动了我们对他人的道德责任的产生;羞恶之心则促使我们切实行动起来,并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身的行动,履践自身的道德义务。

透过这一分析,能够理解儒学认识世界和与世界互动的逻辑基础是超越血缘的道德性。身边的他者与自身的互动关系,引起了“我”对于一味追求占有与权力的自发性的质疑,从而唤起自身所具的人之“四心”,并促迫自身反思是否自然地拥有优于他人的权利。由此,一种超越血缘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德境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类持久和平才成为可能。

探索儒学“两创”新路径

在本次对话会的议题设计下,多位学者更加直接地将古老的儒学传统置于当代文化、当代世界问题的大背景中加以考量,提出儒学在当下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原校长祝家华认为,要重视“商统”在儒学“第三期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他结合儒家思想在东南亚地区的当代履践,提出需要从“第三期发展”的历史定位的高度来认识儒学在当代世界转化与发展中的重要性,开辟出儒学的当代新形态。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重视儒家思想在商业时代对治商业资本、资本主义弊病的功效,以仁统商、以义摄财,使商业与“经济”回归“经世济民”的初衷。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儒家传统之“内圣外王”学说,由儒学旧的“内圣”学说开辟出符合时代新变的新的“外王”路径。儒学的“内圣”作为一个开放的道德主体,需要以开放的姿态主动吸纳新的知识及新的诠释来理解道德主体是何种主体、良知良能在实践上可能呈现的能量状态、良知如何自我“坎陷”开出新外王等问题,以及新内圣的道统(道德主体)如何与新外王的政统(政治主体)、学统(学识主体)及“第四统”的商统(经济主体)产生互动,进而推动一种体系完备、适应时代的当代儒学新形态的诞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赵法生认为,儒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守旧教条,它本身内蕴“常道”与“变道”的张力,因而具有既符合人性与道德所需又不断革新以适应新变的前进动能。历史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当代的市场经济或是民主法治并不忽视或拒斥道德上的追求,道德修养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反而更加重要。当代世界呼唤新的“轴心时代”来反思“现代病”并为人类共同的未来寻找方向,其中儒学的作用不可轻视。

此外,对话会上多位专家共同指出,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关成果认识与阐释儒学传统命题,也是实现儒学当代更新不可忽视的途径。例如,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典范完备的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对治当代社会科学过度专业细分、过分专业主义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真正将社会治理与人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与研究。

本次对话会在“探索新路”与“重审传统”两方面的共同推进,本身即是儒学“与时偕行”精神的重要体现。儒学古老而人文日新,正在于一代代学人在古圣先贤的感召下躬身入局,直面当代的时代之问与人民之需,为学术与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探求新路。而这正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与突出的创新性能够实现统一的具体逻辑与典型体现。

儒者典型个案探析

儒学是学以成人、学为君子之学,从先师孔子开始,无论是个人的进德修业,还是现代的学术研究,儒者个案的研究探析在儒学研究中始终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以朱熹、戴震、韩国儒者李退溪、越南儒者吴时任为典例,本次对话会从诸先贤的个案入手,使得不同时代儒者以个体切实的生命体验或道德践履为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的儒学研究提供了宝贵镜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历史系教授胡明辉以戴震的“通儒之学”这一命题为核心,提出了研究戴震思想的新历史书写方法,强调其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达至一体的特殊地位,进而指出戴震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思想“现代性的起点”。从戴震的独特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出发,胡明辉认为,戴震生命中的四个重要拐点与其思想建构之间具有可追溯的关联性,特别是全力发展其个人所归纳建构的“通儒之学”的阶段。通过对戴震思想的新解读与新定位,我们能够透过个案研究初步建构一种解读中国思想史范式转变的新学术话语,摆脱传统标签的限制,展现儒家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解光宇从朱熹与李退溪两位先贤的角度探讨了对心学的不同评价及其意义。通过二者对于心学的不同态度,揭示出理学与心学在方法论和本体论上的根本分歧,以及这种分歧对后世儒学发展的深远影响。朱子与退溪批判心学的同时实际上也是自身吸收和扬弃心学的过程,并以此推动了性理学的发展,体现了儒学内部的动态交流与生生不息的学术创新。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翠玉介绍了吴时任在变乱时代作为一位儒者的选择与坚守。身处18世纪的越南,吴时任在动荡的时代中灵活应对,他的政治选择与生命关怀体现了儒家易学中“时”的精髓。他的经历与选择反映了越南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政治意识的成熟以及儒家思想在越南的深远影响,亦为越南历史上的政治民主传统奠定了基础。

回应重要时代论题

本次对话会中,与个案研究形成对照的是学者以具体议题尤其切中时代要害的论题为核心的讨论,同样对于本次“儒家思想与现代世界”的话题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推进。在和平问题、当代生活方式、“第二个结合”等议题上,多位学者形成了集中的思考与研讨。

关于“和平”这一亘古常新又在不同时代遭遇不同挑战的重要话题,韩国国立安东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李润和从儒家思想的传统观念出发,提出儒家思想中“天下归仁”与“平天下”的理念对于当代“共同体和平”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和平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儒家“天下归仁”的实践及其公共性,透过个人道德自觉和伦理实践,特别是“克己复礼”的实践,可以实现社会和谐与政治秩序的和谐。同时,通过共同体成员的道德自由意志和责任意识,以及执政者的德治和公正政策,能够达成“平天下”的理想和共同善的实现。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斌提出,当代世界的经贸冲突、政治冲突乃至军事冲突日益突出,这是由权力与欲望主导的对全人类福祉的破坏。儒学强调从个人与内在世界做起,在实践中不断养护自身的善性,扩充善性的“同心圆”的影响。

在以儒学反思与改进当代生活方式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教授张其成着重发掘了推进“中医生活化”的必要性及其与儒家思想之间的紧密联系。“中医生活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进全民身心健康。通过对历史上的儒医现象和医易思想的研究,能够看到儒家思想为中医学提供了哲学根基和伦理道德理念,促进了中医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在当下积极主动继承传统推动“中医生活化”,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一种中医文化学的研究新范式。关于“中医生活化”的可行性推动路径,至少包含挖掘中医学与中国哲学的交融内容、探讨健康养生文化的转化发展路径、建设传播平台和培养传播队伍以及推进中医药老字号融入生活和规范相关产业发展等内容。

韩国釜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宗模认为,儒学对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有着救弊纠偏的价值。资本主义社会中,集体和个体都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利益和生存问题,人类的公共生活往往陷入“没有沟通的共同体”与“没有共同体的沟通”之中。儒学则强调以“五伦”关系作为关注的对象日日修习履践,相较于现代生活以经济问题作为生活的重心,一方面更能够增进个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对他人的爱和尊重,从而增进共同体的相生和繁荣。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提出,儒学作为民族古老的智慧代表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并不存在过时与否的问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性善论的人性论假设以及由此衍生的“德性优先于知识”的取向、“以义制利”的选择原则、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和希贤成圣的价值诉求等,都有助于化作实际生活的样态,对当代人产生全方位的熏染、陶冶,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决定人的道德人格的生成。在此意义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重建公序良俗、优化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围绕“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时代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丹强调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关联。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第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是一以贯之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第二,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第三,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土广袤、人口众多、多元一体的现代化,是对“大一统”政治传统的继承发展。第四,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吸收、借鉴世界一切先进现代化成果,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现代化内涵。第五,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

反思与重建:走向现代文明的东亚性理学

第十一届中韩儒学交流大会学术综述

杨冬

2024年7月12日,第十一届中韩儒学交流大会在山东邹城圆满召开。本届大会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及韩国国立安东大学联合主办,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韩国国立安东大学退溪学研究所、山东省文化“两创”研究基地、济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国际儒学论丛》编辑部共同承办。大会得到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及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馆的全力支持。

本届中韩儒学交流大会聚焦“反思与重建:走向现代文明的东亚性理学”这一深刻主题,吸引了中韩两国儒家性理学领域5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亲临现场。通过主旨演讲和四场学术交流,与会者认为要反思与积极重建东亚性理学,推动其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新精神和时代意义的学术见解和学术成果。

历史传承与文献研究

儒家性理学发端于唐宋之际,历经千年演变演化,其源流支脉、观念体系和理论内容丰富多彩。加之儒家性理学远播朝鲜半岛、日本及东南亚,形成了具有东亚文化特色的东亚性理学这一文化形态与哲学思潮。因此,对东亚性理学进行反思和重建,首先需要结合相应的文献研究对其进行历史溯源,廓清东亚性理学的历史传承脉络,从而进一步挖掘东亚性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现代价值。

儒家经典文献传入当时的朝鲜半岛后,与韩国本土的学术背景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解发展脉络和历史传承。韩国庆尚大学南冥学研究所、汉文系副教授咸泳大深入梳理了16世纪朝鲜“经书谚解”的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了柳希春在这一领域的杰出贡献。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柳希春在朝鲜性理学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其在促进经典解释标准化、深化朱子学理解方面的时代价值,对理解16世纪朝鲜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为深化儒家性理学以及儒家经典文献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史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韩国全北大学颐斋研究所所长、历史系教授韩文钟着力考察了《颐斋续稿》的重要学术意义。他认为,《颐斋续稿》是研究朝鲜王朝后期学者黄胤锡学问与思想的重要资料,不仅丰富了朝鲜王朝后期学者学术史的研究内容,也为理解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学术活动、思想变迁及其社会交往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为后续的学术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并为东亚性理学的文献整理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东亚性理学绕不开对于朱熹思想经典文献的阐释。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陈晓霞研究员对朱熹的孟子学思想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她指出,朱熹是孟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其所作的《孟子集注》充分阐述了孟子思想。在哲学方面,朱熹从世界观和宇宙本体论出发,提出了理气论和人性论,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角度论证了孔孟儒学的合理性。

《大学章句集注》是朱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融合儒释道诸家文化思想和高度思辨的哲学形态,对此后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研究员魏衍华以朱熹《大学章句集注》中的“以复其初”理论思想为研究视角,从基础、原因和目标三个层面进行论述,深刻阐述了儒家性理学的核心学理逻辑。同时,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兴深入剖析了朱熹《中庸章句》中的学者道德修养工夫论,通过梳理翔实的文献,揭示了其作为儒家性理学道德修养理论基础的重要性,丰富了学界关于儒家性理学道德修养理论的研究内容。

儒家文献作为东亚思想和文化的基石,其重要性和价值早已广为人知。然而,由于这些文献数量庞大且分散在各地,研究者往往难以全面接触这些珍贵资料。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极大地提升了这些文献资料的保存程度和可访问性。韩国儒教文化振兴院儒教文化研究部研究员权处隐表示,通过将文献资料数字化,以电子文件形式保存,不仅减少了物理损伤或丢失的风险,还实现了资料长期保存。借助这一方式,研究者无论身处世界何地,都能轻松访问这些资料,并利用各种数字工具进行快速而深入的分析。

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博士后、研究员李诗然重点关注清圣祖与朝鲜王朝正祖对儒家经典《大学》的解释特征,以此揭示这两位在政治哲学上相近的统治者在学术指向上的异同。这项研究对理解东亚性理学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为现代政治哲学研究提供了历史参考。

性理学思想与特征分析

本届中韩儒学交流大会对性理学的思想发展历程和观念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讨,从多个理论角度揭示了性理学的思想内核、学理逻辑和理论特色,为我们深入研究儒家性理学提供了许多崭新的视角。韩国釜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宗模以退溪性理学中关于道体和工夫论的观点为线索,系统分析了宋代道学族谱“道南学派”的传统对退溪性理学的深远影响,深化了对退溪思想的理解和研究。

对儒家性理学中“天理”“心性”“天命”“仁”等核心概念的考释,需要将其嵌入整个儒学思想史的框架内进行阐释和考证,进行观念系统、理论逻辑的思想溯源和历史考证,以重新审视东亚性理学的历史传承和思想缘起。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讲习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杨泽波通过“早期启蒙”这一独特视角,分析了孔子、荀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发展,深入探讨了对先秦儒学之天为何不宜做宗教式解读的问题。杨泽波强调,先秦儒学的天论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质,不宜宗教化解读,这有助于准确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并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同时,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传召认为,性理学的“无神论”态度显示出两重性,反映了儒学的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对于解决当代宗教纷争等问题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

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冯晨深入探讨了孔子思想中“天命”与“仁”的紧密关系,揭示了“天命”如何通过德性与使命两个维度在个体生命中的体现,并与“仁”这一人性本质相互贯通。冯晨强调,性情自由是“仁”得以展现和“天命”得以落实的前提。冯晨的研究为理解孔子的道德哲学与宇宙观提供了新颖的视角,拓展了儒家性理学思想的理论边界。

儒家性理学不仅具有理论思想上的学术特色,也一直积极影响着社会治理、社会秩序、社会交往模式等社会实践领域。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文娟深入探讨了宋代“礼下庶人”的历史背景、内在逻辑、实践路径及其深远影响。李文娟强调,“礼下庶人”对基层社会秩序具有积极影响,展现了宋代家国一体、君臣共治的治理成效。宋代庶人礼仪作为儒家仁礼治世精神的重要载体,至今仍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李文娟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宋代礼制史的研究,也为推动当代社会礼仪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为更好地研究东亚性理学在中韩两国的历史发展状况,韩国儒教文化振兴院忠清国学振兴部部长张乙演另辟蹊径,通过对比分析清代时期朝鲜王室的册封诰命与朝鲜教命样式,深化了学界对东亚古代文书制度的理解,进一步拓宽了关于政治文化关系及儒家性理学礼制思想在东亚地区传播与影响的理论研究视野。

韩国国立安东大学退溪学研究所所长、东洋哲学系教授全圣健详细探讨了退溪性理学及其学派发展的多个面向。全圣健从《延平答问》在中韩两国的刊行历程及其续作《延平答问续录》的编纂出发,揭示了这部经典对退溪性理学形成与传播的深远影响。全圣健审视退溪及其学派后续发展,分析大山等学者对延平工夫论的继承与创新,展现了这一思想体系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揭示了退溪性理学在朝鲜儒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学者的深远启示。

学派比较与学术争鸣

学派比较与学术争鸣对于理解性理学的发展、演变及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性理学内部的学派比较与争鸣,以及性理学与其他学派(如陆王心学、张载关学等)的比较与争鸣。与会专家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性理学与心学的比较上。学派比较与争鸣促进了儒家性理学内部或外部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激发了新思想和观点的产生,推动了性理学的深化发展。同时,这种比较和争鸣也是深入了解东亚性理学思想内核的重要途径,是本届学术会议的重大议题。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彭彦华详细剖析了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之间的争辩历程,通过回顾“鹅湖之会”“南康之会”及书信辩论中的具体争议,展现了两者在“理”“气”“心”及本体论上的深刻分歧,为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提供了宝贵参考。

韩国国立安东大学退溪学研究所教授黄万起深入探讨了息山李万敷的性理学认知及其特征,通过聚焦“理气说”“格物论”及对“陆王学”的批判,展现了李万敷性理学思想的内涵。黄万起认为,李万敷对“陆王学”的批判,不仅彰显了其学问的广度与深度,也延续并发展了退溪的学术批判传统。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解光宇从朱子作为新儒学集大成者与退溪作为“海东朱子”对心学的评价出发,分析了两者对心学的态度。解光宇认为,朱子和退溪对心学持批判立场,旨在维护性理学的纯粹性,但实质上朱子和退溪采取了批判性吸收的方法,即在学理和思想上对心学采取了扬弃的态度。

儒家性理学的学派比较和学术争鸣研究不应限于东亚区域,理应在世界文明范围内进行更为广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邹晓东深入探讨了康德道德学与儒家性善论在心灵进步课题上的共性与差异,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心灵进步的理论框架,还为道德教育与个人修养提供了新视角,展现了儒家性理学理论在指导心灵成长与道德实践中的潜在价值。

韩国釜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尹锡皓对新儒学形成期土地制度论的特征和学术史意义进行了探讨。基于新儒学形成期儒者在土地制度论上的多元论述,尹锡皓通过对比分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及永嘉学派叶适的学说,指出了他们在“古”与“今”认知、经世方法论上的不同见解及其背后的立场选择。尹锡皓认为,尽管这些儒者共享儒学基础,但他们在土地制度上的经世论却各具特色,展现了儒学经世论的多元格局与学术争鸣。

儒学现代化与东亚价值观

儒学作为东亚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对东亚人民的行为准则、伦理取向、生活方式,特别是价值观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代,东亚社会的价值领域和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和演化。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反思和重建东亚性理学,探索它在现代世界、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儒学理应不断发挥新的应用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探讨了东亚儒学的多样性与共同性。韩星认为,儒学的现代化问题涉及道统、政统、学统、教统、文统、法统的现代转型。通过现代阐释,可以应对现代问题,彰显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全面参与和影响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中国社会文明进步。韩星关于东亚儒学、东亚价值观与儒学现代化问题的探讨为深化儒学理论研究、指导儒家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提供了新的启示。

自古至今,人类因贪婪和欲望导致了道德、伦理价值的混乱,进而陷入分裂、对立和战争。韩国国立安东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李润和以儒家“天下归仁”与“平天下”的思想为视角,对如何达成和平共同体进行了精彩论述。李润和指出,儒学对和平的哲学性反省不仅是为了在战争或经济不平等的环境下确保个人或国家的安全,更是为形成和维持人类共生、共存的社会以及确立人类自律伦理意识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依据。

儒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现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对现代人文主义传统和现代荣誉责任意识具有深远影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杨朝明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化的紧密联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从文明视角分析了儒学的人文主义传统及其荣誉责任意识在现代的积极作用。杨朝明表示,儒学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其理论价值在于为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提供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其实践价值则体现在促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曰美就儒学在高丽王朝的传播与本土化展开探讨。通过详尽的历史考察与文化分析,她揭示了儒学如何跨越国界,不仅在高丽社会广泛传播,还深深植根于当地文化土壤之中,形成了具有高丽特色的儒学体系。王曰美的研究对于理解古代东亚价值观、古代东亚文化交流、儒学国际传播及文化本土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同时也为当今跨文化交流、文化多样性保护及传统文化现代化等实践提供了历史借鉴与启示。

儒学的现代化不应局限于理论观念层面,而应着眼于更为广泛的社会实践,以此促进儒家文化全方位融入现代世界和现代生活当中。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研究员汪霏霏在儒家审美价值视野下对韩日乡村振兴的拓展逻辑和文旅实践进行了翔实的论述。汪霏霏认为,乡村振兴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参与者抓住乡村资源和审美现象的本质,理解审美文化和文旅实践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引导乡村振兴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

开辟国际儒学发展新航道

张恒

儒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24年7月11日,在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儒学对话会期间,山东社会科学院举行了学术集刊《国际儒学论丛》海外特邀学术顾问聘任仪式。这是该刊继去年举行海内外学术委员聘任仪式之后,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山东社会科学院正以《国际儒学论丛》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开辟国际儒学研究、交流与传播的新航道,推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国际儒学论丛》创办于2016年,是山东社会科学院创办的儒学研究学术集刊,以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为主题,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承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开发行,每年出版两辑。《国际儒学论丛》坚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倡导文明互鉴、仁智贯通、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致力于为国际儒学研究者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创刊以来,累计刊发海内外专家学者文章近300篇,积极推动国际儒学研究、交流与传播。

为提升《国际儒学论丛》办刊质量与学术水平,推动儒家文化走向世界,山东社会科学院在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儒学对话会期间举行了《国际儒学论丛》海外特邀学术顾问聘任仪式,首批特聘伍晓明、全圣健、张乙演、陈翠玉、胡明辉、黄文斌等来自新西兰、韩国、越南、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6位专家学者。山东省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袭艳春与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袁红英为学术顾问颁发聘书。学术顾问表示,将竭力献智献策,协助提升《国际儒学论丛》的办刊质量与学术水平,增强其海外影响力。

在此之前,山东社会科学院在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世界儒学高峰论坛期间成立了《国际儒学论丛》学术委员会并举办聘任仪式,特聘安乐哲、李润和、杨泽波、杨朝明等16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首届学术委员。袁红英为学术委员代表颁发聘书。学术委员会在提升《国际儒学论丛》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国际儒学论丛》编辑团队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儒学在国内外的传播。近年来,编辑团队不仅与国内部分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还赴韩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参与儒学交流,扩大儒学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学界同仁的支持下,《国际儒学论丛》的学术原创性和学术特色不断增强,办刊质量提升,学术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扩大。该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AMI综合评价入库集刊,是哲学学科25种集刊之一;获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CNI名录集刊,是全部学科95种学术集刊之一;多篇文章被国内重要文摘转载、摘编,获得学界与相关评价机构的认可与鼓励。

未来,《国际儒学论丛》将在现有栏目基础上,继续深耕荀学研究、现代新儒学研究、礼学研究、君子学研究、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等特色栏目(投稿邮箱:gjrxlc@shandong.cn),关注中医药文化“两创”、儒家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东亚儒学、生生哲学等重点选题,推出一系列儒学新论,不断增强学术原创性和学术特色,为国际儒学研究、交流与传播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蔡毅强报纸 张赛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