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数次征服登封嵩山五道幢后,岁月终究在年龄上按下暂停键。如今坐在书桌旁,不时看看舍不得扔的户外装备:帐篷、睡袋、登山杖、双肩包、头灯等。摩挲着磨破的登山手套,那些藏在太行褶皱里的山风、岩壁与笑声,总在某个黄昏翻涌而来。
五道幢静卧在太室山西麓永泰寺的后颈处,五座经幢般的山峰自北向南依次排开,像佛祖遗落人间的五枚青铜印章。这条全长九公里、海拔千米的经典野线,藏着恰到好处的冒险密码——手脚并用的小攀爬如游戏关卡,陡峭却无性命之忧,最适合新驴在此打磨登山技艺。
每次启程,永泰寺红墙下总聚满跃跃欲试的身影。这座千年女僧古刹的晨钟,总为我们送行。记得那次与一群九零后、零零后同行,从太子沟逆流而上时,在草甸吃喝休整后,从五道幢下山。二十出头网名叫菲菲的小姑娘,像只欢快的小鹿,背着亮橙色登山包在队伍里穿梭。她总说自己腿长是“天然登山杖”,直到遇见那段两米高的岩壁。
“看我的!”菲菲话音未落,已纵身跃下。落地瞬间“咔嚓”一声闷响,她脸色煞白地跌坐在地,脚踝以诡异的角度扭曲着。队伍顿时乱作一团,领队掏出冰袋冷敷,老驴友翻出绷带固定。这时,前方折返的中年驴友老张蹲下身,指尖在她肿胀处轻按:“别怕,我学过推拿。”随着几声清脆的复位声,菲菲疼得直掉眼泪,却咬着牙撑起登山杖,一瘸一拐地继续前行。
我想把备用登山杖递给她,她却倔强地摇头:“叔,我能行!”暮色渐浓时,这只“折翼的小鹿”竟又蹦蹦跳跳追了上来,沾满泥土的脸上挂着灿烂的笑:“今晚我请大家吃烩面!”
如今五道幢的野蔷薇依旧年复一年地开,只是少了个穿梭在山径间的身影。那些与岩壁较劲的午后、迷路时的惊惶、登顶时的欢呼,都化作记忆里最鲜活的注脚。或许真正的登山者,攀登的从来不是山峰,而是生命里永不停歇的青春与勇气。
#创作挑战赛八期#
#河南的麦子熟了# #来河南总有一本书照亮你# 






作者简介:陈祥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微电影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长篇小说选刊》《鸭绿江》《中国文艺家》《参花》等中外报纸、杂志、新媒体发表小说、散文及诗词800多篇。著有长篇小说《铁血悍将》及多个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