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郭进拴| 《乡情老更深》【一百三十一】
郭进拴
2024-10-18 07:30:39

#顶端秋日创作季#


郭进拴| 《乡情老更深》【一百三十一】



张一弓和他的“春妞儿”


     生活是前进着的,谁要是赶不上生活,谁就要孤独、落后。
                 ——高尔基·《小市民》


       绪     论


           张一弓是我国新时期以来被时代的潮头推上文坛的著名作家。    他1934年12月出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籍是三国时代刘备在那儿当了几年县令的新野县。他父亲是河南大学的文学教授,母亲是高中的语文教师,家庭的熏陶和培养使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当作家的志愿。1950年,16岁的张一弓,曾在开封高中的文艺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他还自己写、自己编、自己设计封面、自己插图,把平时的习作装订成册,并注明“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字样,竟搞得图文并茂,引人人胜,还满像回事儿呢!后被当时的校长杜孟模介绍到《河南大众报》工作,成了一名“记者娃娃”。五十年代末期,他以一个初生之犊的热情和锐气,一边当记者,一边写小说,发表过几篇相当稚嫩的作品。不久,一篇题为《母亲》的小说使他受到了批判,因为他的母亲一夜之间成了“右派”。“右派”的儿子写的《母亲》便自然是“为右派母亲唱赞歌”的了。从此,他的双脚又从文学的门槛里抽出去了,整整20年没有再去涉足。
    他真正开始文学生涯的时候,已经45岁。人到中年的生活阅历,人生道路的坎坷崎岖,没有磨掉张一弓性格中的棱角,没有泯灭他胸中的激情,他反而带着一股勇于开拓和追求的豪气,重新拿起了文学彩笔。当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在1980年第1期《收获》大型文学期刊隆重推出,《小说月报》又在1980年第1  期以头题位置选载的时候,中国文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读者在赞美那位普罗米修斯式的共产党人李铜钟的伟大壮举的同时,也为小说作者的胆量和勇气而叹服。张一弓这个陌生的名字,也因“李铜钟”的问世,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界一位多少带点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了。接着,《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又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第一名,张一弓也第一次登上了全国的领奖台。于是,他又听到了文学那神圣而又亲切的召唤,在一个思考的时代、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向着他向往已久的文学的殿堂进发了。他满怀信心地写下去,像一张拉满了弦的弓,厚积而发,并且一发而不可收。
       喜讯接连传来:《张铁匠的罗曼史》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分别荣获《中篇小说选刊》和《莽原》1985年优秀中篇小说奖、《黑娃照相》荣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寻找》荣获《北京文学》1981年优秀短篇小说奖、《考验》荣获《北京文学》1982年优秀短篇小说奖、《死吻》荣获《奔流》1985年优秀短篇小说奖。《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又被评为“河南省首届政府奖”。《张铁匠的罗曼史》(中、短篇小说集)、《流泪的红蜡烛》(中篇小说集)、《火神》、《张一弓集(新时期中篇小说名作丛书)》、《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死吻(张一弓获奖小说集)》、《死恋》等多部个人专著,也相继和读者见面。作家以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独特的艺术风格,活泼新鲜的语言,浓郁的乡土气息,忠实而又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变革中的色彩斑斓的农村画卷。作家也以自己崇高的威望,于1991年12月全票当选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