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河南日报智库|“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
县委书记(县长)内参
2024-10-28 10:00:52

□河南日报课题组

2021年10月,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明确要求发展富有特色的全链条文旅业态,壮大以创意为内核的文化产业,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2022年2月,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提出,紧紧围绕八大重点,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既生动诠释了河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主根主脉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形象体现了河南是触摸历史、感知文明、滋养精神、寻根问祖、读懂中国的旅游目的地。两年多来,河南从立品牌、抓创意、布场景、展形象等多个方面谋篇布局,加快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打造具有国家意义和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线路,面向世界讲好黄河故事、展示河南形象,“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认可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已经成为河南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展示中华文明主根主脉,增进文化认同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是读懂中华文明的“活化石”。省委书记楼阳生在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地区。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是寻根溯源、揭示中华文明脉络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索河南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地带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感悟我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巩固中华文化主体地位。

彰显华夏文明之根的历史地位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不论是史前考古还是早期文献中有关鸿蒙初开时代的诸多传说,都证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文明出现之前,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到史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发现,都佐证了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鲜明根源性。典籍中记载,伏羲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开启华夏文明之基;炎帝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教民艺五谷,开启农业文明的先河;黄帝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始行划野分疆之制,是华夏民族逐渐形成的源头;夏启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建立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奠定了中国历代王朝文明的根基。华夏文明从这里起源,中华姓氏从这里发端,国家基本制度在这里建立。仅就姓氏而言,中国的100个大姓中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发端于河南。河南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根文化之地,也是海外华人公认的寻根问祖之地。正如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教授所言:“如果没有中原文化,我们都会失去回家的路,我们的灵魂将无所皈依。中原,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华之源、中国之源。”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就是解读民族、姓氏、文化、元典等中华文化之根,让炎黄子孙找到寻亲认祖的精神支柱,增进海内外华人同根同祖同源的文化认同与精神皈依,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诠释中华文脉的基因图谱

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总结概括了人类在近6000年历史中出现的26个文明形态,其中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不曾中断、持续发展着的文明,这一奇迹足以把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形态区分开来,显示其超乎寻常的生机活力。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的韩克华就曾提出中国旅游“三南说”:自然风光看海南,民族风情看云南,历史文化看河南。河南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地区,绘就了5000多年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图谱,要认识和了解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河南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因为她文脉绵延,生生不息,从未间断。从夏王朝开始,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河南,河南长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传承着中华文化的正统。夏、商、东周、东汉、三国、北宋、金等朝代,均以河南为政治中心。中国八大古都,郑州、安阳、洛阳、开封名列其中。都城文化、青铜文化、甲骨文化,儒、道、法、佛等元典思想文化,无不以河南为圆心向外发散;易学文化、老庄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佛教文化等,都在中原地区孕育而生。“十三经”中的《易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孝经》《尔雅》等,或产生于河南,或与河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论语》和《孟子》也和河南息息相关。就《诗经》而言,现存的305首诗歌中,三分之二的《国风》和大部分《雅》《颂》都产生于河南境内。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和纵横家等主要思想流派,都与河南有着很深的渊源。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刻铸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小篆;此外,还有玉石文、盟书、简册、古玺印、古币文及汉魏经石文、汲冢竹书、历代碑刻等,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文化基因,汉字的产生及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在中华文明演进和发展过程中,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始终引领着华夏文明的走向和文化的发展方向。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就是讲好河南的文化底蕴、文化优势、文化品格,通过河南认识和了解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源远流长与奔流不息,更好守护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铸就民族发展的精神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相伴随,与可歌可泣的中国历史相印证,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儿女相映照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河南悠久厚重的历史孕育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河南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融合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思想,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中庸尚和的和合思想、仁者爱人的人道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以及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有容乃大的包容品格、勤俭节约的朴素作风。比如,出生于河南鹿邑的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尊重自然规律,把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流传在河南大地的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故事传说,反映出华夏儿女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进取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为中华文化延续和承继的主要精神和民族自觉自醒、奋进前行的内驱动力。出生于洛阳的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的家国情怀。春秋时期卫国国君之妹许穆夫人、唐代名将邓州人张巡、南宋著名爱国将领汤阴人岳飞等,都以他们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丰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杨靖宇、彭雪枫、吉鸿昌等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2500多处革命类文物资源、366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镌刻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在中原大地留下的不朽印记。这些文化精神已经被中华民族广泛接受并内化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特质、处世原则,具有高度融合力、强大传播力和广泛认同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天的河南散发着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现代气质,一条精神的长河在河南奔流涌动,空、陆、海、网“四条丝绸之路”协同,贯南北连东西汇入世界大市场;临空经济、跨境电商、自贸区从无到有;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等“十大战略”深入实施。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就是通过河南丰富国人的精神世界,强化华夏儿女的民族认同,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国际社会通过河南这扇窗口,更好了解中国历史、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二、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升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化的蓬勃发展是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比翼齐飞,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不仅是中华灿烂文明的缩影,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支撑。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是河南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鲜明体现,对于巩固中华文化主体地位、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意义重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要求我们把中华文明的新篇章不断地书写下去,而且要写得更精彩,使中华文明继续焕发新光彩。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的首次提出地,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具有特殊地位、承担重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距今8000年前后,以贾湖遗址为代表的裴李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被学者称为文化上最初的中国。距今5000年前,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及其周围规模巨大的聚落群和城址群,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距今4000年前后的龙山时代,淮阳平粮台、新密古城寨、安阳后岗、辉县孟庄、温县徐堡等龙山晚期大量城堡聚落群的发现,反映了融九州为一体的宏大政治图景。2023年9月,河南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和国家级博物馆群。如今,“一核两极多点”的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已初具雏形。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决扛起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历史使命,展现河南中华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的战略地位而作出的重大战略谋划。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是从丰富的历史文物、历史遗址来认识中原是中国之源、中国之中、中国之本、中国之魂,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现代魅力,回答和展示“何以中国”的命题,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中国本位,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的发祥,到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起源;从农耕生产工具到种、管、收、储等农业系统化的创造,再到精制白陶、青铜冶炼技术以及四大发明技术的领先;从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故事的传颂,周礼汉魂、唐风宋韵的展现,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可以说,中原这片文化厚土始终散发着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只有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注重文明的创新和发展,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变化,发现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才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中华文明自古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具有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宽广胸怀,既有“包”的胸怀,又有“容”的智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旅游胜地,如代表佛教石刻艺术最高峰的龙门石窟、汉传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少林寺等,不但展现了河南文化的包容性,而且通过融汇不同文化形成了极具影响力、吸引力和传播力的品牌基因。考察河南文化演进史,融合是其内里底色,春秋战国实现了早期民族的融合,魏晋至隋唐开启了文明盛世,元明清至近代,“五族共和”的理念促成了现代国家的雏形。中华文明具有“有容乃大”的包容性,在不断交融中发展前行,中原文明与周边民族文化的长期融合,构筑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各族人民、各种文化在中原大地上形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的文化认同。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以包容性为指导,立足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战略定位,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建设,直接关系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走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因创新而精彩,文明因赓续而辉煌。古老厚重的中原大地,肩负着沉甸甸的文化使命,必须薪火相传、再谱新篇,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为民族复兴伟业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动文旅文创深度融合,展现河南担当,是肩负新时代文化使命、谱写中华文化发展新篇章的必然选择。河南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的重要发生地,河南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为这些重大文化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与学术支撑,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出了河南方案、贡献了河南力量。河南是“一带一路”倡议最早的践行者,也是“一带一路”倡议坚定的实施者,仅以中欧班列(郑州)为例,其所搭载的货物,20%来自河南,80%来自省外,货源辐射全国超半数省、直辖市,集货半径超1500公里,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囊括其中。在国际合作方面,河南主办的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等论坛展会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交流平台。在学习交流方面,“大禹学院”“仲景学院”等已成为我省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具有影响力的办学品牌;“少林功夫”“太极文化”等文旅品牌加速走向世界,受到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的广泛欢迎。在文化交流方面,河南依托历史文化渊源,多次组织艺术团到西欧、北美、中东、南非等地开展文化交流,联合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委举办丝绸之路艺术节、河南文化年、欢乐春节、河南艺术精品海外行等活动,宣传中原厚重的历史文化、壮丽的山水、绚丽的风土人情,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旨在以发掘河南悠久的文化资源和独特价值来读懂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讲好中国故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谱写新时代中华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用“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形象地讲出了河南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物资源。河南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考古大省,中华文明探源从河南开始,中华文化中众多超级IP在河南集聚。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南承载着无数的中华文明印记。在华夏文明的浩瀚星空中,河南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传统文化积淀、红色文化底蕴、天地之中的区位优势等,奠定了河南文化发展的深沉力量。如何发挥文化大省的资源优势,向文化强省迈进,是河南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是河南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把河南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更好地弘扬,进而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书写无愧于前人和无愧于时代的文化新篇章。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将河南资源优势与文化影响力更好地匹配,以品牌带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一方面有助于形成以品牌为中心的文化产业体系,健全并完善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文化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独特作用;另一方面以文化内涵赋能“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品牌价值,以文旅产业发展促进河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实现文旅发展提质增效。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通过有效的国际传播,可以更好地打造河南的专属文化IP,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河南、感知中国,实现国际社会与中华文明的共情、共振。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可以更好地结合河南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在文化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通过文化的率先崛起,为整个中原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使文化成为河南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三、多措并举,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必须积极作为,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从文化自信、以文化人、文明互鉴的高度谋篇布局,充分发挥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扛稳河南在中华文明研究阐释中的使命担当,讲好河南故事,为守护赓续传承中华文脉作出河南贡献。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河南加快建设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多措并举、持续发力,推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立起来,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加强内涵阐释,品牌体系建构成型

品牌定位逐步明晰。“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塑造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规划,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方案》,为河南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实施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将河南打造成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战略定位,明确了推动文旅文创成支柱的路线图、任务书。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研究制定《“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塑造实施方案》,逐步完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发展布局。立足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主根主脉地位,重点擦亮河南古都文化品牌、黄河文化品牌、功夫文化品牌、根亲文化品牌、河洛文化品牌、姓氏文化品牌等子品牌,以历史探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题,梳理了578处文物和文化资源,推出人类起源、王朝历史、姓氏寻根等16条文化线路,使“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定位更加鲜明,为推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品牌辨识度逐步提升。坚持“线上读带动线下行”,通过央视投放“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宣传片,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等活动,让“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更加真实可感,提升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辨识度和认知度。按照“一流资源+一流创意”的原则,整合4亿元资金奖补,面向全社会征集数字化创意方案,遴选“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百大标识。2024年9月13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标识正式对外发布。标识整体设计深植文化根脉,采用“鼎”的造型、“中”的内涵,以“鼎型中意”的设计手法,通过形、神、色的融合创意,表达了“鼎立中原”“宅兹中国”的深刻内涵,体现了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寓意。建立统一的品牌识别系统,有效提升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可识别性和辨识度。

理论阐释持续加强。坚持学术先行,系统深入研究,为讲好“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故事提供理论观点和史实支撑。开设“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大家讲堂,邀请名家学者开展系列讲座,增进大众对“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广泛共识。以实施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计划为依托,系统梳理河南历史文化脉络,全面展示河南文化的灿烂成就、传承脉络和对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两年多来,河南兴文化工程共设立研究课题600余项,出版《裴李岗文化:中国文明的奠基》《河洛文化循迹》等专著40余部,完成书稿100余部,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发表文章30余篇。借助2023全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邀请文化和旅游部、世界旅游组织及相关机构、各省文旅部门、国内文旅头部企业、文旅创作者及旅游网红达人等450人参与深度解读。通过“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建设研讨会,相关领域权威学者以及媒体战线资深专家共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建设大计,系统梳理中原大地具有重大价值、突出影响、关键意义的文物和文化资源,系统阐释其所蕴含的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进一步挖掘“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进一步丰富“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品牌内涵。

打造文旅目的地,新业态不断涌现

文旅目的地建设卓有成效。河南着力建设郑汴洛黄河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世界文化旅游之都,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郑州、开封、洛阳三大古都携手启动了“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旅游带建设,确立了“一核三极、一廊九带”的空间布局。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安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立足各地资源禀赋,着力打造“中国微短剧之城”、塑造“一城宋韵·东京梦华”城市主题、再现隋唐洛阳城神都风韵、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通过展现夏商文化、宋都风韵、盛世隋唐、殷墟文化的文化项目,使中原文化优势不断彰显。2023年,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季暨第五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上,发布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九大主题旅游线路、三条博物馆主题旅游线路、四条中原诗词歌赋主题旅游线路。今年国庆假期,河南接待游客7991.6万人次,共实现旅游总收入565.9亿元,与2023年同期相比,接待人次增长5.1%,旅游收入增长15.5%。其中,郑州、洛阳、开封接待游客1614.2万人次、823.09万人次、759.13万人次。尤其是安阳异军突起,以48.45亿元的全市旅游总收入和762.75万人次游客数量,一跃成为国庆假期的文旅“黑马”。河南已经形成景区引领、业态集聚、创新融合的高能级文旅产业集群,“行走河南·读懂中国”IP产业矩阵和品牌矩阵日臻完善。

数字化新场景实力圈粉。随着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文旅领域加速应用,沉浸式文旅项目越来越受欢迎,建构数字化、沉浸式新场景成为应有之义。河南围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数字赋能为手段推动文旅智慧化建设,发布100个文旅消费新场景,加快百大标识数字化项目建设,整合资金,对优质数字化项目进行奖补,持续放大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综合效应。着力提升项目陈展水平和互动体验感,打造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引领性的新场景、新应用、新模式,助力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2023年河南上线国内首个超写实文旅元宇宙空间“元豫宙”、业内首个旅游景区导览大模型服务平台、河南非遗一张图、河南省数智文旅一码通。清明上河园打造全国首个云生态智慧景区,游客可用一部手机轻松游园,实现景区消费新服务。“飞越清明上河图”球幕影院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核心主题,运用虚拟现实和数字多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全球首套VR+AGV自动导航船的沉浸式骑乘漂流体验项目《大宋·宋慈奇幻漂流》、高科技沉浸式奇幻赏项目《爱·雅宋》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景区游客转化率分别达到2.48%、10.59%,游客在景区的平均游览时间从原来的3—4小时延长到6—8小时,带动景区非门票收入占比达36%。开封城墙景区《微梦大梁门》项目、开封府《大宋谜案》深度沉浸式互动数字化项目、万岁山武侠城景区智慧化建设、小宋城二期、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双创园“汴幻灵境”沉浸式数字艺术交互展厅等项目助力文旅发展新场景建构。作为国家首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之一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将剧场与科技深度融合,营造出沉浸式观剧空间,国庆假期共接待游客超过6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0%左右。其中,省外观众占比80%。河南首家“阿塔卡马XR大空间”亮相郑州油化厂创意园,科技感十足、沉浸式体验极强,吸引众多消费者前去打卡体验。洛阳培育发展数字文旅新场景,龙门石窟景区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5G全覆盖智慧景区。龙门石窟景区《无上龙门》全息天幕秀用数字科技赋能,让千年历史“动”起来。《寻迹洛神赋》自2023年5月正式推出以来,吸引游客近20万人次,总营收超2000万元,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文旅新业态不断涌现。河南用智慧化供给破冰“旅游+”传统业态,促进体育旅游、乡村旅游、美食旅游、工业旅游等业态转型;探索文旅与演艺、影视、游戏、动漫等优势业态的合作升级,实现研学旅游、低空旅行等新业态蓄力发展。2023年4月,在世界研学旅游大会上,河南发布10条精品研学旅游线路,聚焦古都、黄河、考古、文字、美食、中国功夫等多个领域,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积极构建研学旅游新格局,打造研学旅游高地。目前,河南建成研学旅行营地42个、基地487个,设置课程3970节,还推出首批10处“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实践基地。今年国庆假期,各地游客走进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实地探寻华夏文明,现场感受中原文化,河南公共文化场馆进馆游客达381.8万人次。安阳殷墟博物馆单日接待游客29116人次,单日文创收入37万元,7天假期接待游客18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河南博物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开封博物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等游客爆满。洛阳抢抓文旅产业新风口,聚焦沉浸演艺、剧本娱乐、汉服体验、电竞数娱、高端民宿等,打造多元文旅业态,打造《大唐奇遇记》等独具特色的沉浸式研学旅游项目,助力研学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布局工业旅游,参与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评定工作;积极开展体育旅游,充分利用“三山两河”环境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体育+旅游”,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发展康养旅游,持续推进乡村康养旅游发展,发展乡村休闲度假,已经公布了两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名单。以鄂豫皖苏区首府旧址、首府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为核心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持续推进,信阳新县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红色旅游稳步发展。

强化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齐头并进

筑牢文化保护根基。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遗存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文化底蕴。截至2023年年底,河南共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居全国第二位;馆藏可移动文物1773620件(套)(共计4783457件),居全国第四位;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文化瑰宝遍布中原大地,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河南坚持保护第一,不断加强文物的保护力度,筑牢文化保护根基。近年来,河南出台了《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河南省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河南省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河南作为全国大遗址分布最集中、蕴藏最丰富的地区,创新性地推出“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实施大规模的大遗址保护工程,确保每一寸土地下的历史遗迹都能得到妥善保护。目前,河南共有大遗址21处,已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7处、立项10处,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评选活动中,河南共有14项入选,居全国首位。自2021年年底省委明确提出构建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走廊以来,经过三年的建设,河南世界级大遗址走廊雏形初现。此外,河南通过开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世界级大遗址走廊探源活动,推出《打卡三门峡》《远古的回响》《妇好遐想》《神都英雄会》《东京梦华录》等节目,大大助力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传播,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河南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

考古工作取得新进展。河南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组织实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取得了诸多考古重大发现。近年来,巩义双槐树遗址、南阳黄山遗址、淮阳时庄遗址、偃师二里头都邑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叶县余庄遗址、淮阳时庄遗址、偃师二里头、开封北宋东京城州桥遗址、禹州瓦店遗址等重要考古新发现引发社会各方高度关注。2023年,河南广大考古工作者共完成考古发掘面积28万多平方米,发掘古墓葬800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2万余份;完成考古发掘项目298项,其中主动考古发掘项目35项,占全国总数的八分之一,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项目260个,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近年来,河南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为抓手,持续推动仰韶文化、夏文化相关重要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等工作,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落户河南。依托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设立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科研基地14个,初步形成全省一体的考古新格局。

文博事业迈上新台阶。近年来,河南集中力量,对标国际顶尖博物馆,高质量建设河南博物院新院,建立完善国际一流的博物馆治理体系,推动河南文博事业飞速发展。目前,河南博物馆总数达到384家,已经形成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体系。河南通过整合郑州博物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打造国际知名的大都市博物馆群落;通过建设提升二里头夏都、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辐射联动打造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河南博物院作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旗舰,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断完善版权保护制度、工作内容,知识产权保护持续推进,注册完成“仕女乐队”“豫来遇潮”“河南博物院HENANMUSEUM”“华服来潮”等多个商标;设立中国郑州(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工作站以及河南博物院文创基地;积极打造“智慧豫博”,开通新媒体平台,迅速成为网红博物馆。举办“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博物馆展览季”活动,推出160多个特色展览,开展研学旅行、公益讲座等活动3000多场。今年7月至8月,前往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参观的游客总量为59.8万人次,日接待游客超过1.1万人次。

文物保护传承活化初见成效。河南创新文物保护传承和考古阐释方式,启动“文明探源我来说”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计划,遴选30名文物和文化遗产志愿服务专家,组成省级宣讲团到河南各地开展宣讲活动,听众达2.7万人,营造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浓厚氛围。河南以公众为中心进行文化遗产的活化共享探索,把考古成果和考古资源转化为公众文化资源。别具匠心的考古盲盒,让人舍不得品尝的文创蛋糕,长达十几米的盖章打卡通关文牒,“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博物馆、文创机构等正逐步破解“引流密码”。河南省文物局和河南省委网信办联合组织评选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项目、优秀项目、入围项目,加快传承发展步伐。河南发挥数字化和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遗产活化共享中的作用,通过数字科技对古代资源的复原、呈现、阐释,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文化遗产的内涵,让更多文物“活起来”。同时,利用数字技术、传媒影视等媒介,提升“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文化认知,扩展河南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在洛阳的各大博物馆里,除了观赏文物,解谜、看戏剧、玩游戏等新玩法层出不穷,博物馆夜游、剧本杀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河南博物院推出了25款文创新品,推出了3D打印的新材料文创产品,将文创毛绒玩偶与抓娃娃机结合起来,增设名为“偶豫”的抓娃娃机。今年国庆假期,河南博物院文创产品单日销售额突破40万元。此外,河南博物院跨行业联动,与河南本土餐饮品牌“眷茶臻选”联名,以馆藏文物“绿釉立姿陶狗”为原型进行创作,将博物馆搬进了菜市场,活动期间,话题“菜市场里的博物馆”和“寻找绿釉立姿小狗”合计曝光100W+。

加大宣传推广,对外交流传播获得新进展

新媒体运维提升品牌知名度。两年多来,河南在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方面持续发力,宣传推介力度不断加大。通过邀请国内外文化名家开展研讨、讲座等,增进国内外对“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共识;组织微博、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大V对品牌主题文化线路进行打卡,邀请、鼓励民众参与,形成了人人都是参与者和传播者的活动氛围;结合品牌定位,邀请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名人或者河南籍名人,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打call,以粉丝效应带动更多人参与品牌活动;持续推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在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等大型展览活动上亮相,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集中媒体力量进行采访报道,共推出1200余篇(条)相关报道,总阅读量超30亿人次。今年,河南以老家河南新媒体矩阵为网络宣传主阵地,文旅热度持续攀升、火爆出圈,多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抖音热榜,目前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抖音账号粉丝数221万,位居全国省级文旅新媒体第一,其他账号增粉量也十分显著,目前矩阵平台粉丝数近700万,一季度全网浏览量约1500亿人次。

国际文化交流互鉴增强。河南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创新传播方式,继续打造具有河南辨识度的文物展、非遗展、美术展、歌舞剧、话剧、影视剧等文化旅游海外交流精品项目。2023年6月,河南国际传播中心正式成立,成为河南信息的权威海外发布平台,河南国际传播开启崭新篇章。一年来,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大力推动iHenan品牌建设,着力构建“1+3+N+X”海外传播矩阵;举办“爱河南·中原行”系列国际传播活动,“外国友人豫见了不起的甲骨文”活动在河南省安阳市中国文字博物馆启动;来自美国、俄罗斯、波兰、新西兰、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近20名外国朋友齐聚安阳,在“甲骨文之乡”开启汉字探源采风之行,实地感受殷商文化;举行北京法国国际学校“华夏溯源中原行”活动,25名法国中学生走进安阳、郑州、洛阳,感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今年1月26日至2月2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艺术团体赴南非、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举办专场“欢乐春节”文艺演出,开展非遗展演、河南文旅推介等交流活动。此外,河南还通过举办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大河文明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策划推出中原艺术节、戏剧文化周等国际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持续提升河南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协同发力,领跑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新赛道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作为河南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大举措,自提出之日起便得到扎实有效的推进。2024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强调,要将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作为统领旅游强省建设的主题主线,抢跑领跑新时代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新赛道,全力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就要多措并举、协同发力,让其深入人心,持续发挥河南文化的影响力和引领力。

深化研究阐释,筑牢品牌建设根基

河南文化资源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具备显著优势。如何让资源优势成为文化优势,把文化优势转化为文化胜势,是擦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关键所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兴文化工程为抓手,持续加强对河南优秀文化的研究阐释,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筑牢“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建设根基。要从彰显中华文明根脉、筑牢中华民族之魂、塑造国家人文景观三个维度绘制彰显河南历史、河南精神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文化图谱,进一步阐释品牌所蕴含的深刻意蕴。

做好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与研究阐释。文化遗址不仅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而且是人类文明的独有载体,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离不开扎实的文化遗产支撑。从旧石器时代的栾川孙家洞遗址、荥阳织机洞遗址、郑州老奶奶庙遗址到新石器时代的新郑裴李岗遗址、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以及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都邑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实证了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史,承载着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年的文明史,彰显中华文明根脉的品牌价值。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禀赋,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既是光荣的文化使命,也是提升“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任务。要进一步深化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守护文化遗产,赓续千年文脉,围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大国家级大遗址等考古发掘力度。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与研究,推进二里头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好仰韶文化重要遗址、古代重要瓷窑遗址等申遗准备工作,对州桥遗址重大考古新成果进行活化展示。继续推进大遗址走廊建设、展示,把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一条串联古今的文化带、近悦远来的旅游带,使“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更加可感。

打造文化地标彰显品牌价值。以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为契机,加快推进殷墟遗址的主动性发掘与考古研究,着力打造“博物馆+遗址公园+考古科研基地”全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加快建设殷墟国际考古研究中心和全国商文明研究中心,逐步形成“到中国旅游必到殷墟参观,看中华文化必看甲骨文字”的广泛认知。同时,把龙门石窟、少林寺等打造成国际旅游的亮丽名片、入境旅游的必选之地,形成一个完整的品牌文化脉络。持续实施“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百大标识数字化展示工程,凸显品牌的独特性。深化对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四大IP的集中研究、阐释,深挖潜在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品牌的深入阐释,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品牌的厚重;清晰勾勒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持续释放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让人们从河南读懂中国,进而深化对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不断完善相关合作和研究机制。为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我省应坚持统筹推进,成立专门的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工作专班,筹建研究中心,加强与国内、省内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充分调动这些高校机构的研究和展示能力,打造研究平台,开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系列讲座,推动相关政策落地;建立工作机制,健全制度保障,加强队伍力量,形成工作合力。通过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等重大问题。以实施兴文化工程为契机,深入开展各项历史文化研究,深度挖掘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世界意义,激活中原文化“富矿”,着力打造人类文明起源、华夏文明传承、中华文化振兴高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继续搭建全国乃至全球品牌展示平台,高水平举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元宇宙创作者大赛等重大活动,深化“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价值和内涵。以河南深厚的历史底蕴强化品牌优势,挖掘真正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让古老的文化深入日常生活,真正发挥文化的化育功能,让大众真正理解文化的意义所在,推动河南厚重文化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

聚焦重点任务,构建品牌发展新格局

河南要坚持文化引领、推动业态融合,把提升品牌文化内涵与丰富旅游功能结合起来,把做大文旅规模与提升文旅效益结合起来,把发展文化旅游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构建互利互惠的品牌发展格局,更好地彰显品牌价值。

优化高品质文化供给。打造优质文旅产品,高品质建设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对文明起源、华夏古都、万里黄河、中国功夫、老家河南等最具河南文化特色的内容进行立体呈现。围绕“读什么、在哪读、怎么读”,聚焦历史探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三要素”,推出多层次、多形态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结合景区建设、线路运行和游客反馈,进行动态填补、优化重构,打造细分化、定制化、品质化文旅线路体系。谋划推出一批标志性文旅项目、多元旅游业态、精品旅游线路。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度假区、景区、休闲城市和街区、旅游廊道创建;扩大休闲度假、康养健身、体验式旅游等产品供给;深入实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争创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集聚区和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强对文旅文创市场和消费者需求调查研判,动态掌握主要客源市场信息,及时调整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营造暖心和谐的品牌形象。找准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与生活的结合点,探寻传统文化活化路径与创新手段,激活传统、连接生活、贴近消费,依托中华传统节日持续举办非遗展演、制作展示、传习体验等活动。充分发挥河南优秀文化资源的作用,增强旅游产业的人文价值,推动文化和旅游双向赋能,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文化遗产持续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要丰富品牌发展链条,又要提升接待服务水平、公共交通便捷度、文化娱乐消费满意度。

创新品牌营销。推动“旅游+”“+旅游”发展,统筹推进线上宣传、线下体验、研学实践一体化融合发展。整合河南文化和旅游宣传资源,构建品牌、平台、媒体、活动、资源五大矩阵,形成集中联动、全媒体集中宣传的立体化、多维度、全方位传播合力。完善宣传推介体系,统筹打造从上到下涵盖省、市、县(区)文旅系统及景区景点的旅游经营主体。通过短视频、手游、动画、网络直播等手段,加强与同程、马蜂窝等头部旅游OTA平台合作,形成全省联动、上下联通、多方参与的全媒体品牌宣传推介格局。紧扣“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创作一批文艺精品,举办并持续打造文艺展览展演、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美食节、体育赛事等各类节事活动,展示河南文化、美景、美食等。借力媒体“流量”,借鉴现象级做法,深挖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和故事传说,打造出圈的流量高地,实现文艺影视与文旅的“双向奔赴”。与河南卫视创意团队合作,策划推出河南文旅优质内容。策划举办“四季河南”主题推广活动,发布消夏、避暑、度假等应季文旅产品和优惠措施。可借鉴发达地区、知名企业的品牌营销之路,以文化底蕴为基础,构建品牌IP矩阵,打造流媒体,通过不断投资、并购扩展产业规模,坚持“国际化+本土化”的推广策略,形成广泛覆盖的庞大产业链条。

带动多产业多业态协同发展。以“文旅+商业”为依托,实现文旅品牌“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发展。在餐饮方面,发挥豫菜的特色优势,提升旅游餐饮品质;在住宿方面,积极发展特色主题酒店,推动旅游民宿组团发展;在出行方面,发挥好河南“米”字形高铁网优势,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推出一系列精品旅游直通车线路,开通根据游客需求定制的旅游专线;在游览方面,创设新场景,建设重点景区,壮大发展规模,打造优质景区;在购物方面,提升地标商圈的品质,大力促进文旅消费;在娱乐方面,持续办好高品质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活动,提升品牌文化品位。集聚特色鲜明的文旅融合产品、场景、服务、体验,形成清晰的品牌发展脉络。

打造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品牌发展格局。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合作模式、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省内区域合作。构建省、市、县三级“责任制+清单制+项目制”动态管理体系,促进品牌的要素流动、资源共享,打造文旅文创深度融合示范区。以国家黄河文化公园、数字经济、新消费模式等发展为契机,聚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产业协同发展、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全方位构建品牌发展新格局。

坚持“项目为王”,打造原创性品牌体系

今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打造成为高识别度、高传播度、高美誉度的国际知名文旅品牌。要注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创意型建设,坚持文化赋能,精心培育原创性、创新性特色项目,打造原创性品牌体系,持续提升核心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

统筹推进树品牌。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主体,形成旅游品牌省、市、县(区)一体打造、聚力推进格局。完善孵化培育机制,进一步完善文旅产业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旅游品牌孵化基地。搭建品牌发展平台,整合政府、景区、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以品牌资源整合、产品开发、产业延伸、品牌传播、授权合作等为抓手,建立旅游品牌一体化发展平台,让文化特色强、专业性突出的中小文旅企业分享品牌价值,实现集群发展,推动实力强、规模大、行业竞争力强的文旅企业借助品牌做大做强,推动重大项目和“引客入豫”项目落地。

打造精品铸品牌。产品质量是品牌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强化品牌的精品意识,紧贴旅游市场消费需求,提升品位,推出更多旅游市场叫好卖座的力作。如,开封《大宋·东京梦华》的视觉震撼、洛阳汉服文化、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沉浸式体验项目等,都是成功的典范。打造一批重点旅游城市和示范性旅游村(镇),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优质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创新推动“文旅+”业态发展,推动旅游业从以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并重转型。做亮“行走河南·读懂中国”IP,着重构建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四大IP,挖掘深层内涵,推动相关旅游项目高质量落地实施。聚焦姓氏文化、根亲文化,举办恳亲大会等重大节会,构筑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家园、心灵故乡,彰显老家河南IP的价值。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讲好新时代黄河文化故事,使天下黄河IP更加鲜明。建设华夏古都IP,重在发挥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四大古都各自的优势,立体展示不同时期中华文明盛世气象。建设中国功夫IP,合力打造中国功夫世界名片,让世界认识了解中国功夫。支持各地深挖文化旅游资源禀赋,选准用好官方IP形象,鼓励各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景区景点创作具有代表性的核心IP形象,通过“有序规划+迭代升级+跨界融合”,丰富IP产品支撑体系。推出形象标识,构建中华文化超级IP矩阵。

科技赋能强品牌。科技赋能不仅可以增加文化品牌的魅力,还可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边界,让有形的文化可观、让无形的文化可感。河南有大量无形的文化资源,如神话传说、历史事件、传统技艺、哲学思想等,亟待通过“创意+科技”的形式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内容。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主题文化线路以实景与虚拟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是发展趋势。在深入挖掘和阐释品牌的基础上,坚持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人喜欢、元宇宙布局。加快智慧品牌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与文旅深度融合,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构建多样化的体验式、创新性、前瞻性融合消费场景,注重运用5G、3D、VR/AR/MR等新科技和数字化手段,更好地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导览、沉浸式体验、创意消费等新旅行需求,为品牌建设注入新活力。打造文化展示新空间,继续发展虚拟旅游、数字文博、在线演艺等新兴业态,不断为文旅产业开辟新的增长点。以科技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文化,形成相互支持的品牌产业格局。不断加强品牌创意,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成功案例,强化历史记忆和人文地标的溢价功能,培育创意型生产力,让品牌深入人心。

优化服务护品牌。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监管,提供优质服务体验,进一步为河南旅游营造暖心和谐的形象环境,让更多“头回客”成为“回头客”。突出服务品质提升,实施旅游服务技能培训计划,提升景区、酒店、旅游信息服务等从业人员公共服务技能,开展旅行社、导游、景区景点等星级服务评定,对服务品质优、游客反响好的给予奖励补贴,切实以品质服务助推旅游核心竞争力提高。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制订并实施旅游品牌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加大对文化创意、康养研学等领域的“文旅+”复合型人才和文旅项目策划、产品开发营销、乡村旅游等文旅紧缺人才的招引和培养力度。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职业教育,鼓励政府、企业和高校建立文旅人才培养培训联动机制。探索实施公益性的文旅新媒体宣传达人孵化计划,邀请艺术摄影、电视传媒等机构和企业的专家围绕短视频制作、目的地营销、宣传推广运营等主题开展授课,打造会策划、懂经营、善营销的新时代高素质“文旅豫军”。突出品牌维权保护,探索制定文明旅游行业标准,完善旅游行业治理体系。继续加大旅游市场执法力度,维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让河南旅游成为市场欢迎、游客点赞的“金字招牌”。

强化宣传推广,提升品牌影响力

文旅品牌发展的核心在于讲好文旅融合的故事;一个好的故事,必须见人见物见生活,有主题有情节有爆点,有合适的呈现方式、传播渠道和讲述人。要树立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充分利用河南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深挖中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创新对外表达,做好国际化、时尚化阐释,推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由河南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河南对外形象。

深入挖掘品牌文化精髓。中原文化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和形成了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深入挖掘中原文化特别是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找到其内涵与品牌塑造的契合点。在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展现“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厚重性,彰显新时代河南风貌,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树立良好的品牌国际形象。品牌在国际游客心目中拥有极高的辨识度、知名度和美誉度,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从而带动河南开放发展。围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核心品牌,创新精准营销方式和高效宣传手段,建立完善的国际文化交流机制与旅游宣传推广模式。利用海外流行社交媒体,打造多语种文旅推广阵地,发挥在豫外籍人士的国内外双向联接作用,吸引客源国旅游自媒体博主来豫交流,强化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的“ChinaTravel”之民间力量。外事、教育、文化等部门要整合“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文化与对外传播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彰显品牌价值,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与“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配套实施“翻译河南”工程,打好组合拳,提高对外话语接受度、亲和力及对外传播能力,加快构建品牌对外话语体系。

继续推动品牌“走出去”、游客“引进来”。借助国家或省级重大外事活动,持续开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系列推介活动,让河南这一知名文化旅游品牌“走出去”。以中国功夫品牌为引领,扎实推进中原文化的海外传播,通过与知名公司及媒体平台、国外渠道商的合作,不断创新和提升功夫和研学文旅产品,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展现河南发展,打造河南文化旅游国际新形象,吸引更多境外游客到访河南。邀请驻华外国机构人员、留学生、媒体人士担任“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验官,对品牌主题文化线路进行打卡、宣传。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面向海外策划推出汉服展、豫剧表演、功夫表演、文物展等。同时,注重活动效果跟踪及大数据分析,全面提升河南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打造中国功夫精品文化旅游品牌。继续做好以太极拳、少林功夫为核心的中国功夫旅游产品的打造提升,使其成为传播中国功夫文化的重要载体。建立与国外功夫联盟、协会等组织的合作通道,开展有针对性的功夫产品营销推广,吸引游客到河南学习正宗功夫,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通过中原文化高质量“走出去”实现入境旅游新突破。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文旅是一些跨国企业的投资重点。如,已经签约的郑州航空港国际汽车文化产业园项目将引入法国勒芒超级IP,融合新能源汽车展销、汽车文化交流、汽车休闲体验、中原文化展示等,以“文化+产业+赛事+旅游”为发展方向,打造以汽车为主题的文商旅综合体。下一步,要继续举办好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功夫大会、世界大河文明论坛等品牌活动,使其成为河南对外文化旅游交流和展示中原文化的重要平台。推动“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开辟更多国际航线,加快构建东北亚、东南亚“4小时航空交通旅游圈”和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航空交通圈”,进一步畅通开放通道、提升平台能级、深化国际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努力在开放通道优势提升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河南开放发展;努力在开放平台功能强化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提升开放载体平台质效和能级;努力在科教人文交流深化上实现新突破,提升河南文化的影响力。

策划:刘雅鸣 孙德中 张涛

统筹:万川明 赵士红

组长:胡远慧 杨晓东 周海涛

成员:周远方 芦洁 何阳 周姝含 王春亮 王丹 贺新 刘红涛

执笔:周远方 芦洁 何阳 周姝含 王春亮

编辑: 贺新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