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双网融合与新时代“城中村”治理之道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09-10 08:33:53

“城中村”治理是超大城市治理的关键一环,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薄弱环节。苏民村位于闵行区浦江镇东北部,村域面积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六千人,其中超三分之二为外来流动人口,村庄空心化、外来人口倒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治理方面面临着三方面的问题。

乡村治理主体的整合度、协同度不足。村庄老龄化、空心化导致治理力量不足,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户籍常住人口近三分之二。外来人口由于缺乏归属认同感,难以参与和融入治理格局。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作战意识不足,比如乡村企业只参与生产经营,未充分发挥其参与基层治理的作用,再如以往参与“美丽庭院”评比的“示范户”“星级户”的典型引领效应尚不明显,未能有效实现“以点带面”的全村竞跑氛围。

乡村治理体系的精细化、规范化不足。一方面,过于粗放的网格架构模式带来了治理半径过大的问题。由于村庄体量大、队组多,一名村干部需要联系2—3个村民小组,超过120户人家,分管区域面积平均达15万平方米,精力过于分散。另一方面,“城中村”的大量外来流动人口对精细化治理提出了更大挑战。面对外来人口流动性强、集聚度高、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差异大等特点,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来应对由此带来的人居环境顽疾和民生服务个性需求,导致治理成本增加、效率降低。

乡村治理效能的长效性、内生性不足。由于外来人口倒挂、农村人口老龄化、村民主观意愿不强等因素,难以形成常态有序、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以人居环境治理为例,首先是环境整治的成果难以持续巩固,村宅环境提升始终“原地打转”——不断整治却又反复回潮。其次,环境整治的成效覆盖面仍有缺失,部分村宅区域存在重点线、轻面上的现象,整体环境面貌与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仍有差距。最后,村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不强,存在“看客”心态,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有待激发。

依托“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项目平台,苏民村聚焦体系建设、资源整合、制度保障,全面提升党建引领村级治理现代化水平。

坚持党建引领为主线,搭建队组党建体系,以“小网格”推进“大融合”。在原有的网格布局基础上,深化“村网格—队组网格—农户”三级网格划分。通过“十户一组”的农户组团模式,建立64个“小微网格”,覆盖全村624户人家,以“网格长+网格员”的工作模式实行精细化管理、绣花式服务。在小微网格的牵引下,各口袋网格不再散作“满天星”,而是主动聚成“一团火”,为强化对底层网格的引领管理提供了有力抓手。

坚持资源整合为路径,凝聚多元治理主体,以“小队伍”汇聚“大合力”。建立起“部门下沉、专家指导、多方协同”的行动机制,共同推进美好社区建设。赋能高校、区镇部门、媒体帮帮团立足职能特色和资源优势,在理论指导、技术服务、舆论引导、效果评估等层面对项目赋能增效。着眼网格长岗位,精选党员骨干、村民组长、乡贤达人等强劲力量,共同挑起乡村服务治理“大梁”。强化村企联动,挖掘培养企业党员先锋参与政策宣传等志愿活动,不断激发村级企业参与基层治理的活力。

坚持因地制宜为导向,探索长效治理机制,以“小积分”兑出“大热情”。结合治理实际,出台以积分制评比为代表的村规民约,采用“定期检查+不定期随查+整改后复查”的方式,以及“一月一评优、积分换实物”的奖励机制,让群众参与治理有方向、有动力、有支撑。优化考核细则,允许限期整改清除扣分项,通过“弹性”考核让村民群众都尝到“甜头”,从而激发大伙参与治理的“奔头”。

(作者系上海市浦江镇苏民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上海市浦江镇苏民村干部)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余朋翰报纸 齐泽垚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