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观察欧阳修,往往将其放置在宋代“崇文抑武”国策的大环境下,在重点关注其文学成就之外,着重强调他在政治领域的,特别是关于西北战场的一些精辟论断。这本《欧阳修十讲》,给我提供了一些观察这位知名文人的全新的角度。
首先是欧阳修做谏官时的表现,这一点反映在欧阳修历任多个职位时的表现。一直以来,我对欧阳修的了解,多限于他在滁州、扬州主政的时期。从执政的功绩和民众的口碑来看,他是一心为民的廉洁官员。从书中的介绍来看,他将这种理念延续到朝堂之上。只要是欧阳修认为可以理解并且存在问题的,不管是否在他职责范围内,他都毫不犹豫地予以上书参奏。一般来说,像这种不懂人情世故的操作,是很容易在官场上栽跟头的。好在,仁宗和神宗都待他不薄,在他面临同侪的排挤时,还主动将他外放以避风头。哪怕有宋一代对文人相对宽容,欧阳修的待遇也是不太多见的。这既说明欧阳修的正直和清明有一定的名声,以至于皇帝给予他那么大的信任度,又从一个侧面证明,仁宗和神宗在政治和管理上有一定的可取之道。
再有是欧阳修在金石领域的贡献。北宋初年开始,金石学就有扬名的势头,欧阳修痴迷于古物毫无意外。作者对他较有前瞻性地保护意识予以肯定,更何况,他对古碑刻的保护,是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之上——当时不少人为了使手中的拓片成为孤本,刻意在完成对碑石的摹拓后,将碑上的个别字句刻意毁坏。相比之下,欧阳修的境界确实高出很多。
欧阳修对修续族谱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最突出的是他对确立了家谱的体例。欧阳修特别重视对墓志的使用,他本人也为不少名人撰写了墓志铭或碑文。在他看来,墓志在某种意义上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可以反映出时人对墓主一生的评价。他编撰族谱十分审慎,不夸大,不矫饰,后世将他和苏洵编著的各自族谱当成范本进行学习和研究,这本身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欧阳氏族谱的质量。
关于欧阳修的人际关系,作者也用专章进行论述。一般来说,传主的交往故事,往往散见于整部专著的各个篇章。本书将点对点的关系单独挑出来论述,可以凸显欧阳修在某一方面的优点。论及范仲淹和韩琦,作者着重写欧阳修高尚的政治品格;谈及梅尧臣和尹洙,作者着重写欧阳修的个人魅力;谈及蔡襄和苏轼,作者对欧阳修不遗余力奖掖后进大加夸赞;哪怕是一些政治观点不同的人,欧阳修也能看到他们的优点,做到“和而不同”。
全书因为模仿授课形式而分为十大部分,但是各章之间长短不一,用力不均,且界限不是特别清楚,造成内容有不少重复之处。个人觉得,如果不拘泥于“十讲”的体例,在写作时是不是反而会减少很多冗余之功。作者对全书整体形制的把握还有需要提升的地方,出现“前面章节中在注释提到查看后面章节内容”的问题应当避免。
此外,能看得出作者在尽力保持中立的立场,对于欧阳修本身的不足也多有指出。但是关于史学成就方面,只看到《新五代史》《新唐书》被列入二十四史,却忽视了后世对于他著史时存在的不少问题,夸赞难免说了过头话。
有意思的是,作者是史学专业出身,但全书不少精彩内容,都出现在他对诗词章句的分析部分,比如对《丰乐亭记》的评价,颇有点睛之笔。这是否也可以说明,欧阳修最著名的标签依然是文学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