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里斯本丸沉没》:历史的真相不容沉默
猴格大人
2024-09-19 09:12:04
 #创作挑战赛五期#

  

#双星计划2周年#

 结论:我把这部电影当成二战历史学习的补充。原本是打算等线上有资源了,在影视app上看的。现在觉得,预算充足的话,可以去电影院看看。

这部电影排片不多,去看的人也不多,我们享受了包场待遇,观影体验非常好。没有遇到屏摄、踢座椅、小孩打闹等等不文明行为,真是美好的一天。

以下有剧透。

一、英国战俘的遭遇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在这个大背景下,这一年年底,香港的沦陷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件事。

但对于很多英军来说,这是影响他们一生的大事件,大批英军成为日本军队的俘虏。

1942年9月27日,“里斯本丸”号从香港深水埗出发,目的地是日本,1816名战俘被关在3个船舱里。除了战俘,船上还有日军和他们的的战略物资。

10月1日早上7点,“里斯本丸”经过浙江舟山的东极岛附近,由于日军未在船上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美军潜艇“鲈鱼”号向日本船“里斯本丸”发射鱼雷,打中船尾。

晚上,日军把船舱用木板钉上,木板上面盖帆布,用绳子系紧。留下几名“死士”看守。

战俘们在木板下的船舱里过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终于用小刀开出一个小口,一个会日语的英国人打头,几个战俘先爬出来,被日军扫射,后面的只得退回去。

后来战俘奋起反抗,杀死日军,到了海上,又遇到日军扫射。

他们遇到中国渔民,最后中国渔民救回384名战俘。日军看到中国渔民出现,停止开枪,开始救人。828名战俘因中弹或溺水而遇难。

3天后日军进村搜捕战俘,抓走381人,3名会中国话的战俘躲在海边的小孩洞里,后来辗转被送到重庆的英国大使馆。日军的暴行才暴露在全世界面前。

很难不想起南京大屠杀,因为日军的操作如出一辙。

英国还通过瑞士向日本外务省表示抗议,日本人狡辩。

战后船长经田茂只判了7年。他的儿女接受了采访,儿子主要解释了一下他当时可能的想法,在防止战俘逃跑和让战俘活下来、日军看管之间,他们选择用屠杀来防止战俘逃跑。

他女儿说,在日本人们不太能接受不同意见。这句话我印象比较深刻。

整个故事是很适合被拍成电影,战俘们一次次遇险,一次次死里逃生,又一次次遭到重创:

被俘——上船——遭遇美军攻击——日军钉死船舱——逃出船舱——日军扫射——逃到海上——日军第二次扫射——被渔民救下——日军搜捕。

这样的人类悲剧为什么会发生,当然是因为日军灭绝人性。

二、特点

据说这部电影或者说纪录片花了8年,方励采访的人里,三位最年长的当事人——两位当年的战俘,一位当年的渔民,都已经去世,去世时间是2020和2021。

电影开演前有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影片内容全都是真的——真实是纪录片的一大特点。

大概讲述顺序是:

①方励团队在海上用各种工具搜寻沉船位置,最终确定。

②采访顺序是英军战俘及后代-美军后代-日军后代-中国渔民及后代。

③幸存战俘聚会。

④英军家属和渔民的会面,大家一起祭奠。

我们都无数次流泪。

我第一次流泪是,方励拿着照片跟家属说,沉船位置在这里。潜在的意思,你们的亲人埋骨于此。

之后的记不太清顺序了,大概有:

去了加拿大98岁的那位老先生(没记住名字)跟方励说,我做了什么可以被你们记住。表达很荣幸的意思,他说这句话时语气抑扬顿挫,能听出他的感情。

我在心里说,你还活着,还可以讲述那段历史,这都是对人类的贡献。

他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I don’t live in the past, I live for the future。我们不是为过去活着,而是为未来活着。

一个姐姐,满头白发,拿出一张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她抱着一个中国娃娃,那是父亲寄给她的礼物。她说现在还留着这个礼物。

还有“梁素琴(中国人,根据英文发音翻译的名字)”和她丈夫的信。

这位英国小伙写信给妈妈,说跟梁素琴相爱,她因此跟家人断绝关系,他们准备圣诞节结婚,他还讲了好多恋爱的感受,给人感觉就是一个恋爱中的快乐小伙——可是香港就是圣诞节前沦陷的。

后来梁素琴写信说把抚恤金给英国小伙的母亲。

还有一个哥哥写信给小他17岁的弟弟,当时弟弟还太小,只有几岁。妈妈一直保留着这封信,等弟弟长大了,把信给他看。

方励说他也有弟弟,他懂。这位哥哥是把家里托付给弟弟。

一个大叔,一位战俘的儿子,说他不能提这段,一边说,一边流眼泪。

结尾看到三位当事人照片,下面标注了出生年和去世年,都已经去世。

没有哭但印象深刻的情节有:

很多家属讲述自己的父辈在回家后的应激反应,比如半夜说梦话,都是“哈以”,还有用日语要水喝,有时候会尖叫……

船舱里的画面是画的,每个战俘都是肋骨凸出,一副皮包骨的瘦弱样子。

有一个人后来填索赔表,表格上的内容很细,比如问被俘后有没有挨打、有没有干活等等,他一边填一边难受,家属心疼,说我帮你填。

有一个人曾经讲述里斯本丸的经历,但那时候没几个人知道,他的讲述被当成编故事。

美国那位攻击里斯本丸的船长在得知自己伤害的是英军战俘以后,产生了很大的心理问题。

原来英国军队会给士兵们发一个有毒的胶囊,万一他们被俘,想死的时候可以用上。有一个人在参军开始的时候就扔掉了。他在海上的时候,一边是茫茫大海,一边是海岸,但是海岸边有日军,他宁愿往未知的海域走,淹死在海里,也不愿意靠近岸边。

中国渔民林阿根是中国唯一还在世的亲历者,他13岁时,父亲出海再没有回来。他15岁看到落难的英国人。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不断产生疑问,所幸看电影的时候这些疑问都一一得到了解答,所以总体感觉不错。

我们讨论日本人为什么没有杀了这些战俘而是把他们运到日本,我感觉日本作为“黄种人”之一,对白人一直有一种“媚外”情结,现在他们能俘虏洋人,肯定很得意。另一方面,当时的英国毕竟不像当时的中国。

当年看《二十二》,我也很难受,但没怎么哭。

三、一些感想

因为《百鸟朝凤》,对方励一点好感都没有,再一看电影主创还有HH,我觉得更恶心了,所以对这个电影完全没有兴趣。同事提议今天去看,我一开始把它当成一次社交活动。去看电影之前,我对内容一无所知。

也因为那俩是不喜欢的,我给这个电影打4星,本来可以打5星的。

影厅有100来个座位,我们享受包场待遇。去之前我同事准备了一包新的洗脸巾,说她眼泪浅,用这个擦眼泪合适。我带了一包纸巾,纸巾都用掉了。

电影开演几分钟,看到二战背景才想起来今天是9月18日。在这一天看这部纪录片,感觉更有意义了。

尽管豆瓣上杠精很多,评分还是有9.3,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杠精的点:是美军打的鱼雷;香港是租借给英国的;拍一个英国战俘的记录电影有什么意义,怎么不多拍点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啊,有什么好看的……

还有说有这钱不如直接发给渔民。

能看出来这部电影花钱肯定不少,方励为了寻找当年里斯本丸的亲历者,在英国报纸登了很长时间的广告。加拿大那位幸存者就是这样被找到的。

后来他上BBC接受采访,又扩大了影响范围,找到了更多的战俘亲属。

渔民的生活很重要,记录历史的真相也很重要,为什么一定要把二者对立起来?

即使全世界都知道日军是侵略者,可是因为两颗原子弹,日本很多人尤其是右翼把日本当成受害者,回避他们侵害别人的历史事实,他们不承认“慰安妇”的存在,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

时间在往前推移,当年的亲历者一个个远去,他们需要道歉和赔偿,历史的真相需要被全世界记住,类似的人类悲剧不再发生,这是这部电影的最大意义。

作者:转蓬飘飘(斡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我从不试图说服别人,只不过诉说自己的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