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读《论语》一百六十二——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沈莉红
2024-10-28 06:19:53
 #创作挑战赛六期#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与君共修,同登善域。

第十五篇:论语·卫灵公篇 

【本篇引语】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15·20 子曰:“君子疾(1)没世(2)而名不称焉(3)。”

【注释】(1)疾:痛恨。

(2)没世:指到死;永远,终身。

(3)名不称[chèn]焉:名不符实,空有虚名。王阳明《传习录》:称[chèn]字应读去声,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

【译文】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评析】这章说的是“名”。如何对待名?前面夫子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总的来看,是提倡求实学、淡虚名的。

那为何这里夫子又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疾,憎恨;没世,指逝世。君子以死后而名不相称为恨。这句话里“称”是关键。一说,指称扬,颂扬;一说,指名副其实,君子以死后名不符实为恨。君子以死后声名不显为恨。有人说,这不还是追求名声吗?是的,但君子追求的是死后的名声,是盖棺定论的历史评价。  

为什么求名?死后之名,恰恰证明了生前之功绩。君子求的不是声名,是以死后之名勉励自己生前立德、立功、立言,生怕人生虚度,不能竭尽所能、利国利名。正所谓,“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求名当求万世名,计利当计天下利”。如此名利,如此胸怀,君子所求。

说到名声,孔子自然也爱惜羽毛,注重名声,但扬名立万不是他的目标,他更看重他的学说流芳后世。前面说到“达”与“闻”的区别时,孔子更强调的是名实相副,仁道得以推行,而不是单纯追求声名显赫。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也不例外。但是,后人要称颂必然是要举出具体的作为及其影响,称颂不能空说,如孔子说泰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第8.1章),说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都是有具体事迹的。孔子是反对那种为了出名而“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第12•20章)的行为。由此看见,孔子表面上是希望君子求名,实际上是鼓励君子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多为社会做出贡献,多为世人留下恩泽。

孔子这句话,也是在勉励孔门弟子和当下的我们,一个人一定要做出一番事业,有所作为以扬名于后世。否则,就如同诗人臧克家所说的“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