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雅集4·梅/梁俪千
梁俪千
2024-10-18 13:18:43

 #创作挑战赛六期# 


——雅集(4)


梅,柟。

时,英梅


《尔雅》释木篇中两处提到梅,但很遗憾,均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梅花之梅。


"梅,柟”是指楠木,大概率为金丝楠木。天知道那时候为什么要称之"梅”。


“时,英梅”,现代学者推测为与杨梅或话梅有关的酸果。


为什么现代这么著名、被誉为四君子之首的梅花之梅在《尔雅》中没有明确记载呢?


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尔雅》成书于汉代之前,那时候战事繁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活以温饱为上,所以《尔雅》展现出来的是人们当时生活的原貌。因为古代的典藉就是那么描述的,《尔雅》只是为这些典藉正音而已,便于当时的人们阅读理解。


其实梅在古代经典中出现很多,但那时候多以果实记之。“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这是《诗经·召南》中的一首情歌,待嫁的女子以梅树上的果实比兴,反复吟唱“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意思是树上的梅子就要落光了,你若想娶我赶快行动起来啊!中国第一部政论文集,乜称作第一部散文集的《尚书》中对梅的描述也是从果实入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尚书·说命》】说明梅当时是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盐主咸,梅主酸。甚至有专家推测,现代饮食文化“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醋”就是由古代的“梅”演化而来。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人们才改变了写梅咏其“实”的传统,将梅作为一种“花”来欣赏。北魏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是第一首写梅花的诗,虽然不是直接咏梅,但也体现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象征意义‌,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诗人刘克庄“轻烟小雪孤行路,折滕梅花寄一枝”,元末明初诗人高启“无限春愁在一枝”等,均是“聊赠一枝春″的翻版。甚至,后来还专门出现了“一枝春”的词牌名。

因其耐寒早放而赋予梅花高洁品质,则又上升一个精神层面,历史已发展到宋代了。宋代的尚梅精神达到鼎盛时期。历史大潮流其实和我们个人经历有着某种相似,当你食不果腹、饥寒交迫时,求生是第一位,你是顾不上那些闲情雅致的。梅花文化的繁盛其实也是时代的繁盛,物质繁盛之后,人们的精神层面就有了更高的追求。梅之文化便应运而生了,赏梅雅集活动、咏梅诗词歌赋及书画作品云蒸霞蔚。而且形成了“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文化情怀。

我自幼喜欢绘画涂鸦,尤其衷爱国画,对于艺术上的梅树接触较早,但真正让艺术走进现实,往往有着“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懵懂感,因为艺术是高于生活的。


我最早认识的是腊梅,那时候小城的老苗圃还在,而我向来喜欢山林苗圃,才得以在大雪纷飞的季节里偶然与飘香的腊梅相遇。但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梅”并非腊梅。腊梅本性是灌木丛生,文人雅士们崇尚的梅是属于蔷薇科有主干的梅,是标准的树。灌木和树还是有区别的,说起来很有意思,我家老房后园有一盆红梅,虽植株矮小未曾长大,枝干也类似于画中的“疏影横斜"的神韵,但仅仅一个主干,养了七八年也从未修剪。我的空中小园有一簇腊梅,虽然高达两米以上,已经是五株丛生,但今年春天又从根部冒出了第六株,如此发展,我恐怕要加以干涉了。

七年前春天的一个傍晚,我自单位归家,行至楼下意外地与正在等人的安老师相遇,此时无事,春光正盛,便邀她去隔壁的园林赏花拍照,那一片盛极的春花被我们永恒的定格了。第二年那一片繁花又开时。安老师已辞去小城的公职,去追逐她的诗和远方,不久她就以网络小说家的身份加入省作协,我是和另两位文友一起赏的;第三年又因为人事变动,另约了两个文友去赏;第四年疫情来了,我也在村里排查,便对那片繁花有所淡忘。


好长一段时间里,我并不知道那片林花的名字,直到近两年,发现它们与平驻大道的红梅无论形态,花色,还是花开时间,都是惊人的一致!才知被我们赏了数年的繁花竟是大名鼎鼎的红梅!


当然,这一定是经过后人无数次选种培育的新梅,而非古藉中的野生“梅"了。



注一一

梅,柟。《尔雅》“释木篇”第六条

时,英梅。《尔雅》“释木篇”第十五条

2024.10月初稿 梁俪千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平台出处)


(图片来自网络 侵权即删)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