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创业型大学开辟高等教育“新赛道”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08-23 08:48:11

20世纪末,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Burton R. Clark)和亨利·埃兹科维茨(Henry Etzkowitz)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出“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EU)概念,随后在西方掀起一场高等教育革命,越来越多的高校转向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概念问世之后旋即被传入国内,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先后高举创业型大学旗帜。然而,目前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中西创业型大学建设存在南橘北枳的现象。究其根本,在于国内学界缺乏对创业型大学的本质解读与热切关注,创业型大学建设也未像创新创业教育一样被纳入国家政策框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高等教育领域指向创业型大学建设,旨在开辟高等教育的“新赛道”。在理顺其精神实质后,创业型大学的中国实践必将成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新引擎,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展现创业型大学的中国案例、中国模式与中国故事。

自主创新:创业型大学的本土意蕴

在将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直译为创业型大学之际,国内学界同时出现另一个意译的本土概念,即“自主创新型大学”。前者主要源于浙江大学研究团队的译介与推广,获得国内众多学者的支持与宣传;后者源于清华大学部分学者的译介与推广,随后仅被几位学者加以应用与传播。在南北两个异名同义概念运行几年后,创业型大学很快成为国内EU的主流概念,而自主创新型大学则在学术文献中销声匿迹。当前,国内研究创业型大学的不少学者甚至不知道自主创新型大学正是EU的本土概念之一。从其意译概念“自主创新型大学”来看,不难理解创业型大学不是创收型大学、商业化大学、营利性大学,而是自立自强的大学、自力更生的大学、创新驱动的大学。作为国际创业型大学典范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与英国华威大学,社会各界也从未将这三所高校与“商号”联系起来,而是往往将它们视作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标杆”与“样板”。

从一对孪生概念的角度阐释EU的精神实质,要比单纯从创业型大学出发高效得多。“自主创新”以其鲜明的价值指向与确切的改革路径,在字面上呈现了创业型大学的精神实质。高等学校要以“自主创新”赢得社会各界的尊重与支持,摆脱对政府严重且单一的依赖,只能凭借其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成果效应而非政府文凭保护来获得社会资源。这意味着,致力于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现代大学,必定瞄准“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注重科研成果转化,谋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学理溯源反观创业型大学精神实质的提炼,同样验证“自主创新”是创业型大学内涵的精简学术表达,是两位理论鼻祖关于创业型大学本质的最大公约数。克拉克的创业型大学观,针对包括研究型、教学型在内的各类大学,以“五要素论”作为学理基础,无论是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还是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一体化的创业文化,其出发点与着力点都在于培养大学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服务社会多元筹措办学资源,减少政府的核心资助比例,最终以高品质的学术服务走向自力更生。埃兹科维茨的创业型大学观,针对以研究型大学为起点的更高发展阶段,以“三螺旋创新”作为学理基础,强调政府、大学与产业三个主体的协同创新,致力于大学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同样立足与着眼于自主创新的办学之路。

创业型大学可塑造新动能与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教育的论述,主题突出,指向明确,体现出强烈且迫切的改革主张,即要让教育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突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此“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并位于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首位的“新质生产力”,在教育领域的要求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要求完全一致,那就是开辟新赛道以便塑造新优势。教育领域的“新赛道”,中小学教育是基础与保证,作为龙头的高等教育成为关键与重点。只有具有引领创新地位与攻坚克难功用的高等教育,才能堪当经济社会“火车头”的“新动能新优势”。埃兹科维茨在其《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一书开篇中指出,MIT“开创了大学与企业联合的模式并且将其推广到其他院校……将基础研究和教学与产业创新结合在一起的MIT模式,正在取代哈佛模式成为学术界的榜样”。

以自主创新作为精神实质的创业型大学,之所以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大放光芒,缘于创业型大学有着区别于传统大学的自力更生、开拓创新、服务社会的意识以及由此达成的办学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基于自身基础与可能,积极主动地面向原创性理论前沿,或者关键性科技突破,或者战略性项目攻关,或者社会性重大需求,作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学术贡献并由此获得声誉与资金保证。学校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一样,内因是决定性力量,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产生作用,任何不转化为个人自觉、自主、自强的努力都属徒劳。创业型大学的遗传基因就在于该种自主创新的办学品质能够将外驱力转化为内驱力,将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变成行动自觉。同时,科教兴国战略是一个以增强科技实力为起点的组合拳,需要统整不同价值逻辑与运行秩序的多元主体,寻找多个主体共存共赢的合作空间,以便产生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频共振。对此,创业型大学要比传统大学能够更好地协调科教兴国战略中不同主体的规律遵循。例如,在政府搭建平台的基础上,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打通科技成果从生产到应用的壁垒,实现不同价值追求主体的携手共进,正是埃兹科维茨的三螺旋理论要义,也是创业型大学的运作模式之一。

积极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

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最好明证,便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新赛道”以便塑造“新动能”。国际上创业型大学的成功案例遍及全球各大洲各大国,这表明创业型大学范式是已被证明有效的“新赛道”。因此,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将之作为新质生产力转化为高等教育的“新动能”。

第一,在学理上寻找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中国模式。国内某些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已经行进在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征程上,这里的不少教授能够在制度激励下将科研动力从传统学术业绩转向高端科技产品,实现了从学以致知到学以致用的转向。作为创业型大学中国实践的主体,地方本科院校不能走西方大学的直接融资模式,而是要将“名副其实”的应用型大学作为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第二,在实践上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体制改革工作。只有先有教师的转型,才能有大学的转型。传统院校转向创业型大学,关键在于教师从传统型转向创业型。调研表明,实现教师从传统型转向创业型,最为重要的措施不是提供创业启动资金,也不是提供成果转化平台,更不是加强教师创业培训,而是转变教师评价机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已经为创业型大学建设从校内的教师评价到校际的大学评估指明了前进方向,该项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能够推进到什么程度,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实践工作就有可能推进到什么程度。

第三,在政策上将创业型大学建设纳入国家议程。中国创新创业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创新创业教育已经领跑全球,而重要的是将创业型大学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创业型大学不等于创业教育,但创业型大学是实施创业教育的最佳平台。没有一流的创业型大学,也难有一流的创业教育。在遵循科教兴国战略与新质生产力要求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的召唤下,创业型大学建设应该像创新创业教育一样纳入国家议程。达此一步,中国特色创业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必将迎来春天,也必将为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注入强劲的生命活力。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张玲报纸 张赛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