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孩子被欺负,家长该不该干涉?或者该怎样干涉效果最好?
桂花糯香茶
2024-11-26 15:32:39
家长们常常扮演了 “莽撞介入者” 或 “冷漠旁观者” 的角色,却忽略了适度引导的关键。


以孩子间的冲突为例,看似简单的欺负与被欺负,却引人深思:


谁让孩子陷入 “社交泥沼” 的?不就是那个要么过度干涉要么全然不管的家长?


所以说,亲子在社交问题上最需的,往往是巧引,是一种平衡施力的智慧。


01 不要总是 “冲动”,有些矛盾得让孩子自己化解


家长们普遍爱 “立刻替孩子出头”—— 这在孩子社交冲突发生时极易出现。


孩子在学校与小伙伴有了小摩擦,家长一听就怒发冲冠,直接冲到学校找对方理论;孩子在玩耍时被争抢了玩具,家长不假思索地夺回并指责其他孩子。

类似的情境中,家长情绪激动,孩子却在一旁 “无所适从”,失去了自我处理问题的机会。


偏偏,家长的出发点是 “保护孩子”,殊不知,长期的冲动成了孩子社交能力成长的 “枷锁”,反而阻碍了他们的独立。


譬如争抢玩具的例子:幼儿园里,孩子的积木被另一个小朋友拿走了,家长看到后马上大声呵斥那个小朋友,把积木抢回来交给自己孩子。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 “短视”。


若干年后,当孩子面对稍微复杂的人际关系就不知所措,只能依赖家长时,回过头一看,自己才是 “成长阻碍者”。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在孩子与邻居小孩发生争执后,气势汹汹地找邻居理论,导致两家关系紧张,孩子也因此失去了一个经常一起玩耍的伙伴。孩子在学校里遇到类似情况,也只会等待家长来解决。


家长懊悔叹息:“我只是想帮孩子,怎么他自己什么都不会处理了?”


殊不知,帮忙再多,也不如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解决一次矛盾。


02 家长的过度介入,其实是孩子懦弱的诱因


无数次的大包大揽、强行干预、代劳处理,仿佛在给孩子灌输 “我不行,要靠家长” 的思想。


为何懦弱?很简单,因为他们缺乏自主应对的经验,习惯了家长的庇护。


每一个 “爸妈来搞定”,都是一个潜在的 “懦弱种子”。家长们总喜欢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冲上前,忽视孩子自身的潜力。


殊不知,当我们用过度介入的方式对待孩子社交时,孩子唯一能发展出的便是 “懦弱性格”。

譬如校园冲突的情况。


许多家长抱怨:“我家孩子总是被欺负,也不敢反抗!” 但可曾想过,正是自己的一次次介入,让孩子失去了锻炼勇气的机会。


于是有了这样的情景:


某天孩子哭着回家说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家长立刻打电话给老师,要求老师严惩那个同学,并且以后要时刻关注自己孩子。孩子在一旁默默地看着,没有了自己思考应对的主动性。


结果呢,孩子在学校里的形象可能变得更 “特殊”,其他同学可能会更加疏远他,而他自己也越发胆小怕事。


家长心里觉得自己很尽责,而孩子心里想着:


“我好像什么都做不了,只能靠爸妈。”


03 亲子社交引导是双向互动,引导才能有成长


亲子社交引导本是双向的交流与助力,但不少家长却当作单方面的 “问题解决”。


不理解孩子在社交中的心理变化,忽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只一味以自己的判断去处理。孩子自然感到压抑,甚至产生依赖心理。

沟通,是亲子社交引导的核心。与其盲目冲动地行动,不如静下心来,成为孩子的社交导师和心理后盾。


比如,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时与同伴产生分歧。假如我们一味以 “家长权威” 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孩子往往心生反感,并且在集体中更难融入。


倘若转而用平等的姿态和孩子探讨,引导孩子理解他人观点并表达自己,效果会截然不同。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家长喊道:“你不要听他们的,按我说的做!” 孩子满脸不情愿,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得很不自在。


第二次,家长换了种方式:“宝贝,你和小伙伴们意见不一样呀,那你们都说说自己的想法,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呢?”


孩子开始积极与同伴交流,双方不再对立,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更好地社交。


所以事实上,亲子社交引导的秘诀并不在于介入的深浅,而是方法的巧妙。


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 助力但不代劳:适时助力,让孩子在社交中感受到支持,才能学会为自己的社交关系负责。


适当的助力不是全权处理,而是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与协调。在孩子遇到社交挑战时给予适当建议,孩子在应对过程中会收获自信,这种 “历练” 的经历才是最好的成长。


  1. 平等交流而非一味指令:每一次的交流都是成长的契机。


当家长放下架子,与孩子交流社交问题而非强制要求,孩子会更愿意接受引导而不是抗拒。


  1. 自我反思,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家长的模仿往往超乎想象。


倘若我们自身表现出友善、冷静和善于沟通,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


亲子社交引导不只是对孩子社交的干预,更是对自身教育理念的提升。


由此可见,亲子社交引导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适度引导而不莽撞的家长”。


面对孩子社交的问题,选择是继续过度介入或冷漠旁观,还是尝试以巧妙引导方式助力?


在孩子社交成长的旅程中,孩子不是一个被动的被保护对象,而是一个有情感、有潜力的 “社交探索者”。


唯有在不断调整、理解和互动中,亲子在社交方面才能达成理想的引导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