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讲好中国故事
南方日报
2025-05-22 08:04:28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

文化产业成为经济融合发展重要引擎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文化领域不断催生各类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深刻改变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消费方式,深刻重塑媒体形态、舆论生态和文化业态,深刻推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

科技的最新成果,往往会很快地应用到文化领域,包括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今天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都促进了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并可能会对接下来的文化生产产生更深刻的影响。有统计数据显示,如今文化产业新的增加值,80%是由科技提供的。

从科技角度看,人工智能正从全面学习向深度赋能快速转变,科技驱动型的新兴文化业态广泛使用大模型等人工智能工具,实现技术迭代与产品更新;从业态发展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多领域实现突破,国潮消费成为新时尚,非遗转化成为新宠,中国文化主体性不断明确;从消费取向看,新发展格局和双循环共同驱动文旅消费向着分众化、多元化、便捷化发展,知名景点持续火爆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县城旅游、乡村行走、田园综合体体验,各地竞相塑造城市IP形象,以文旅消费人气带动投资兴业发展,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从文化影响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途径日益多样,醒狮舞动纽约,英歌火爆伦敦,《咏春》唱响巴黎,以传统文化和非遗为载体的文化交流互鉴日益畅顺。

总体上看,文化产业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们要看到这一新的趋势,将新的科技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文化产业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成为推动经济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平云:

打造世界级岭南文化品牌

广东省在科技赋能文化高质量发展方面大有可为,可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实现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文化场景的充分结合;同时可着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转化,推进非遗保护与非遗经济发展,通过VR、AR技术活化历史场景,吸引年轻群体。此外,在完成上述两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国际传播与文化出海,依托网文、网剧、网游这些新载体,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同时支持“粤产IP”的国际化,如原创舞剧《咏春》、动漫作品《雄狮少年》等,通过多语言译制和全球化发行网络极大地增强了影响力。

今天的广东文化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未来需针对国际文化差异竞争、技术迭代风险及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同质化等问题做出有效回应。粤港澳大湾区汇聚香港、深圳、广州三大金融中心,可为文化产业提供资本支持,同时吸引全球人才,容易形成文化科技企业集群。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大湾区建设契机,通过科技赋能,将岭南文化打造为世界级文化品牌,成为展示中国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通过“科技+文化”双轮驱动,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进一步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和国际化布局,巩固广东在全国乃至全球文化产业中的领先地位。

在推动全省科技赋能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高等教育作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国际合作等多维度举措,构建了教育与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中山大学通过整合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学科,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广州美术学院近年通过“大通识”课程改革,相关课程结合数字技术活化传统艺术,推动岭南文化IP的全球传播;广东工业大学联合企业攻关芯片制造、绿色生物制造等关键技术,培养产业急需人才。这些改革举措有效推动了算力资源共享,加强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品创新中的应用,有利于巩固广东省在文化科技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广州市游戏行业协会会长王娟:

未来广州游戏市场将走向精品化

广州作为广东省游戏产业的核心城市,发展起步早、规模庞大、企业数量众多,汇聚了涵盖游戏产业链上下游的多种类型企业,形成了“大厂驱动、中小创新”的协同发展格局,在全国游戏产业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优势地位。

与上海在二次元新兴市场的创新突破不同,广州凭借其历经页游、手游时代的深厚积累,构建了成熟的工业化体系,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控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这种优势与新兴市场的创新活力相结合,使得广州游戏产业在小游戏崛起的这两年间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国游戏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广州游戏走向国际市场。例如,三七互娱的出海产品《Puzzles&Survival》(中文:末日喧嚣)自2020年运营至今,长期稳居出海手游收入榜TOP10,累计流水达上百亿元。还有库洛游戏的《鸣潮》,将开放世界、动作角色扮演与二次元风格深度融合,在游戏中植入中式建筑、服饰、饮食等文化符号,让全球玩家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中华文化,增加了游戏的文化魅力和独特性。相信后续随着中国文化在游戏市场上的接受度增加,广州游戏将会继续深度挖掘本土岭南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将粤剧、骑楼、醒狮等岭南元素融入游戏,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全球玩家。

但不能忽视的是,广州游戏在出海过程中也面临着政策环境不稳定、审美和价值观上存在文化差异等挑战。目前游戏企业也在进行多方探索,建议可以通过国内第三方服务机构、行业商协会、组建自有团队等多种方式,加强政策研究与跟踪,密切关注海外市场政策的变化趋势。同时,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产品设计,做好本地化调整。

我相信,未来广州游戏市场将走向精品化路线,各大游戏公司还会加大在研发、美术、音效等方面的投入,为游戏品质和体验带来显著提升。

南方日报记者 赵媛媛

咏声动漫董事长兼总裁古志斌:

以国漫创新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作为扎根广东20余载的动漫企业,咏声动漫已连续多年深度参与文博会。

对于咏声动漫而言,文博会不仅是展示“中国故事”的国际舞台,更是连接市场、资本、人才的产业枢纽。在历届文博会以及广东文化产业土壤的滋养下,咏声动漫完成了多元IP矩阵及IP全产业生态的构建,打造出家喻户晓的“猪猪侠”“百变校巴”“落凡尘”等系列原创IP。

做好传承与创新,国漫出海正当时。新时代中国动画正在进入传统文化创新驱动的黄金时代,与此同时,文化出海东风劲吹,越来越多动漫文化精品走向世界舞台。近年来,咏声动漫紧抓文化出海发展机遇,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推出“东方传说系列”国漫首部作品《落凡尘》,一举成为2024年暑期档评分最高、口碑第一的国产动画电影。

借助文博会,我们要助力广东打造国漫新质生产力,构筑湾区文化新动能。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中,国漫正展现出独特价值。推动国漫高质量发展要聚焦三大维度:其一,以国际视野打造文艺精品,讲好中国故事;其二,以技术革命重塑创作范式,推动AIGC在动画领域的深度应用,以技术创新赋能动画工业化;其三,以产业链思维构建IP生态体系,依托广东完善的动漫产业链条,做好IP产业化运营,做大动漫产业。

站在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起点,咏声动漫期待与文博会携手,共同探索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为广东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高地”注入新活力,让世界通过中国动漫读懂新时代的湾区故事。

南方日报记者 蔡华锋

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郭凯天:

“传统行业+新兴技术”激活创新变量

从甲骨金文到竹帛纸张,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智”,文化与科技的相遇,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有力引擎。自成立以来,腾讯在文化与科技领域长期耕耘,形成文学、影视、音乐、游戏、电竞、动漫六大文化内容板块,推动一大批精品文化内容涌现。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为我们提供了与国内外文化企业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借助文博会平台,腾讯以传统行业与新兴技术的相加,激活创新关键变量;以中国表达与国际视角的相遇,深挖出海广阔增量;以向善愿景与社会议题的相融,涌动向上澎湃能量,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腾讯力量。

一是紧抓创新这一关键变量,驱动内容上新、产业向新。以数字科技为底座,腾讯不断提升文化内容的硬核竞争力。腾讯自研的混元大模型上线文生图、3D生成、视频生成能力,制作出《江山如此多娇》《山水之间》等多部优秀作品。今年文博会,参观者不仅可以体验“AI造物盲盒”、生成“AI大师画”,还能够通过AI智能体,与《庆余年》、《繁花》等剧中的虚拟角色进行语音互动。

二是深挖全球市场的广阔增量,推动文化“新三样”出海又出圈。《斗罗大陆》《庆余年》《全职高手》等10部网络文学作品去年再次入藏大英图书馆;《庆余年2》成为迪士尼旗下流媒体平台有史以来播出热度最高的中国大陆剧;《三体》《漫长的季节》等高品质剧集入选2023年“视听中国 全球播映”代表作品,整体提升了华语内容在海外的优质形象。

三是激活社会价值正能量,让善意传递更有温度。去年,腾讯联合中国盲文图书馆推出“无障碍剧场”,制作了《热辣滚烫》等193部无障碍影视作品,用声音打开视障者的“光影世界”。守护中华文化根脉,腾讯运用高清照扫、游戏引擎等游戏技术,打造数字长城、寻境敦煌等产品,助力实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宏伟愿景。

南方日报记者 叶丹

三七互娱董事长李逸飞:

传承中华文化 推动国产游戏全球化

文博会作为全球文化产业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文化交流、创新合作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桥梁。在我看来,文博会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次展会或交流活动,它更是一个连接传统与现代、融合科技与文化、促进全球文化互鉴的重要窗口。在过往的参与中,三七互娱与合作伙伴深入洽谈,汲取了诸多宝贵的行业见解与合作机遇。

在当下,文化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我们看来,其核心要素在于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为文化产业带来全新的生产方式、传播渠道与消费体验,而深厚的文化创意则赋予产品独特的价值内涵。就如我们在游戏制作中,运用AI动捕技术精准还原少林功夫招式,提升玩家沉浸感;通过自主研发行业大模型“小七”,为包括市场分析、产品研发、广告投放、运营分析、智能客服、通用办公在内等各业务应用深度赋能等,这都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实践成果。

文化润泽人心、科技点亮未来,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我希望文博会能进一步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深度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文化产业注入新动能;同时设置更多聚焦前沿技术与文化创新融合的主题论坛、展览展示等活动,让从业者及时了解行业趋势,启发创新思路。另外,我也期待文博会能继续强化国际交流板块,吸引更多国外优质文化企业、项目参与,促进文化产业的全球合作与资源共享,助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南方日报记者 叶丹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