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剧场”激活文旅“大市场”
临潼发布
2024-10-02 01:41:58

“母亲还好吧?黑夫和惊都很想念她。”

“黑夫是秦人,为秦国作战,立功受爵。”

……

在距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1.5公里的大秦剧场,大气浑厚、荡气回肠的中国首部战争史诗剧《复活的军团》正在火热上演。

听战鼓,穿战阵……在一个多小时的沉浸式演出中,观众随着角色的行进式表演,行走在剧场,移步换景,层层递进,与故事中的角色一道“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体验一段有关家国情怀的历史记忆。

一场演毕,观众直呼精彩,现场掌声不断。“演出让人有种跨越千年与历史拥抱的感觉,是一部秦历史、秦文化和秦人精神的演出盛宴。”来自四川的游客苏敏说,“这部演出赋予了兵马俑新的生命和情感,让文物走出了陈列馆,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城关镇西郊睡虎地,一座战国末年秦墓被打开,里面发现了大量竹简、木牍等文物,其中有两封木牍“战地家书”惊艳亮相。经考证,这两片木牍是秦国士兵“黑夫”与“惊”在战地写给自己在家哥哥“衷”的信,上面记录了他们盼着母亲做的夏衣,以及对家人的嘘寒问暖等内容,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家书实物。

《复活的军团》演出由此改编,从“惊”与“黑夫”两位普通秦兵的视角,再现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场景,给那些原本“冰冷”的秦俑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

“在兵马俑的家乡,向世界讲好兵马俑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秦以及秦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该剧的运营方——临潼区六合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乔立达说,2019年,在一个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的库房里,他们思考着如何立足真实可信的文物,挖掘文物蕴含的价值,创新文物展示的新方式。

“任何实景演出都是根据剧本去建场馆和舞台,但现在是根据场地量身定制剧本,这难度太高了。”乔立达介绍,直到遇到纪录片《复活的军团》导演金铁木,双方一碰撞,选中了纪录片的一部分写成剧本,前后打磨修改了11遍,才使这部史诗剧走向舞台。

2020年8月1日,《复活的军团》正式推出。辅以声、光、电等科技渲染和舞台场景加持,加之专业演员的深情演绎,该剧营造出了一种“零距离”触摸历史的既视感,创造性地将文物史料转化为一场演出盛宴,被大家亲切地称之为“看懂兵马俑的说明书”。

“我们聘请多位历史学家担任顾问,仔细考究剧中人物、器物和历史事件。比如,秦国兵士发髻上都有红色头巾做装饰,在演出时我们据此还原了色泽艳丽的‘兵马俑’。”六合演艺公司演艺部艺术总监刘云龙介绍,去年12月3日,《复活的军团》完成了服装升级。本次服装设计从故事整体出发,参照历史事实进行创作,角色妆造更贴合时代背景,色彩更具张力,努力带给观众超一流的沉浸式观影体验。

“随着外国游客大幅增加,我们正在紧张录制全英文版解说词,未来将为国际游客推出英文解说版演出,让不同群体的观众都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感悟中国文化。”刘云龙说,“我们通过音响灯光的配合,新加入了裸眼3D全景大屏,加强了现场虚实互动,让演员与动态影像相结合,使观众能快速融入到剧情之中。”

乔立达介绍,2023年《复活的军团》全年共演出3282场。游客的喜爱,让《复活的军团》成为临潼区继《长恨歌》之后第二张文化演艺名片。

今年是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始皇帝陵文物和遗址,在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和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化演艺作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是文旅产业提质增效的最大增长点。《复活的军团》处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周边,既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每年1000多万游客进行了有效引流,又满足了游客参观俑(兵马俑)、陵(秦始皇陵)之后进一步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够加深游客对文物的理解,是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一个鲜活事例。

“临潼区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近年来,依托地域特色、科技创新、历史文化,打造了以舞剧《长恨歌》、战争史诗剧《复活的军团》、实景影画剧《12 • 12》等为代表的10多台精品文化演艺和文化体验项目,带动了沉浸式旅游等新业态发展。”临潼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局长段明介绍,“下一步,临潼区将持续推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消费场所,打造一批沉浸式场景体验和数字体验新空间。”

记   者:王三合

编   辑:琳   琳

责   编:程   方

审   核:华   蕾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