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4‰的面积,18.1%的贡献:自贸区法律服务强劲推动国际贸易
律新V品
2024-10-18 15:38:27

图片

作者丨若萱

出品丨律新社研究中心

在自贸区的沃土上,法律服务不仅是国际贸易的守护者,更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有力引擎。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 FTZ)的建设对国际贸易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步骤。通过减免关税、简化海关程序、放宽市场准入等措施,自贸区能够显著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从而激发国际贸易的市场活力。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截至2024年1月,中国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初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不仅增强了与各国的贸易关系,也推动了贸易伙伴向多元化发展。

2024年9月,律新社研究中心在《精品法律服务品牌指南(2024):国际贸易领域》调研中了解到,自贸区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更加稳定和可预测的法治环境,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在此背景下,法律服务在自贸区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涉及为自贸区内的企业提供日常的法律咨询,还为参与制度创新、争端解决、法治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提供支持。企业需要专业的法律支持来应对复杂的跨境交易、合同谈判、知识产权保护、争端解决等问题。

01

自由贸易区建设:

“法治化”和“国际化”双轮驱动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核心法律服务目的在于构建一个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以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与便利化。在提供与国际标准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框架,保护投资者权益,确保交易安全和法律透明度方面,法律服务发挥着巨大作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曙光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专家座谈会上表示,“自由贸易港的核心竞争力是法治化。法律服务业的国际化要做起来,要有国际视野。”

图片

  图1:《法治日报》2024年6月7日02版版面截图

资料来源:《法治日报》官网

法治化和国际化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相辅相成,法治化为国际化提供了稳定的法律基础,国际化则推动法治化向更高标准和更广领域发展。国际化的体现主要在于吸引外资、推动国际贸易、促进国际合作,以及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法律和商业环境。2022年,21家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占全国18.1%的外商投资和17.9%的进出口贸易,2023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到18.4%和18.6%[1]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可以被视为自贸区建设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表现。RCEP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之一,它涵盖了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盟十国在内的15个成员国,覆盖了全球约30%的人口和GDP[2]。RCEP的签署和实施在多个关键领域彰显了自贸区建设的国际化特征,为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提供了区域示范,推进了自贸区建设的国际化进程。 

02

沿海与内陆相结合的自贸区布局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体现了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化,主要在地区分布的特点上。中国自由贸易区既有沿海地区的布局,如上海、广东、福建等,这些地区利用其地理优势推动国际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也有内陆地区的布局,如四川、重庆、河南等,这些地区着重于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推动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

图片

图2:中国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布省市

这种沿海与内陆相结合的自贸区布局,不仅加强了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也为内陆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对外开放机会,有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基于此,中国自由贸易区逐渐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1

 服务于国家战略

自贸区的建设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旨在通过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合作,服务于国家的宏观战略布局。自贸区的分布建设覆盖了中国沿海及内陆多个重要经济区域,形成了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的全方位布局,有效地服务于国家战略。从2013年上海建立首个自贸试验区,到今天成片连线,折射出的是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 

2

区域特色明显

法律服务还致力于支持自贸区内的金融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为企业提供高效解决商事纠纷的途径。通过这些措施,法律服务助力自贸区成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03

国际化视野下的自贸区法律服务:

注重差异化探索

自由贸易区在注重区域布局的同时也重视差异化探索。自贸区的差异化探索允许各个自贸区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经济特色和产业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这样的探索不仅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还能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法律服务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支持制度创新,还促进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

图片

1

制度创新的平台

法律服务提供者参与自贸区相关法律规则的制定,为制度创新提供专业法律评估和建议。例如,律师可以为自贸区内的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引领企业参与到自贸试验区规则的制定中来;律师作为法律专家,可以参与自贸区相关法律规则的制定,为制度创新提供专业法律评估和建议。

2

法治环境建设

在法治建设方面,自贸区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致力于构建一个稳定、透明、可预测的法律环境,以促进商业活动和投资的自由化与便利化。例如,上海自贸区推出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电子平台整合了海关、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的申报流程,使企业能够一次性提交所有必要的贸易文件,从而简化了贸易流程,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贸易效率。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最早由上海自贸区推出,2018年9月,FT账户复制推广至海南自贸区;2019年11月,进一步复制推广至其他自贸区。FT账户体系允许企业和个人在自贸区内开设本外币账户,进行跨境收付和资金融通,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跨境金融服务,支持了资本项目开放和金融服务创新。

自贸区这些差异化的探索不仅推动了自身的发展,也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贸区将继续在差异化探索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04

自贸区企业未来发展的法律服务依托

规避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风险

1. 强化合规意识:建立和完善内部合规体系,涵盖出口管制、经济制裁、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安全等领域。

2. 利用专业法律咨询:在签订合同和进行国际贸易前,进行全面的法律风险评估。

3. 风险评估与管理:企业应进行定期的法律风险评估,特别是在境外投资和贸易活动中,要关注东道国的法律法规、政治环境、文化差异等可能带来的风险。

4. 参与制度创新:积极参与自贸区相关法律规则的制定,引领企业参与到自贸试验区规则的制定中来。

5. 关注最新的法律服务动态:企业应密切关注自贸区法律服务的最新动态和政策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法律策略。

6. 制定法律体检机制:企业应建立订制式法律体检机制,专业诊断治“已病”,并构建精准化预警防范机制,向前延伸防“未病”。

自贸区企业可以利用的法律服务资源

1

在自贸区设立办公室的律所

图片

注:(1)不完全统计。(2)这些律所通常在自贸区内提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服务:外商直接投资(FDI):公司设立、并购、合资企业等。跨境并购:交易结构设计、尽职调查、谈判和交易执行。国际贸易合同:起草、审查和谈判国际贸易合同。海关和贸易合规:关税分类、原产地规则、出口管制等。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商标、版权的申请、维护、许可和维权。争端解决:诉讼、仲裁和调解服务。金融法律服务:银行业务、证券发行、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合规和反洗钱:遵守中国的反洗钱法规和国际合规标准。

在自由贸易区设立办公室的律师事务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为区内企业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协助进行跨境交易和国际投资,帮助企业在自贸区内顺利设立和运营,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争端解决、金融法律服务、合规与反洗钱等方面提供支持。这些律所还参与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为企业进行法律风险评估与管理、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并推动法律服务信息化建设,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法律服务,从而促进自贸区内的商业活动和投资,为自贸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持。

2

涉外法律服务业务促进平台

图片

图3:上海东方域外法律查明服务中心搜索范例截图

资料来源:查明中心官网

自贸区内建立了涉外法律服务业务促进平台,如“上海东方域外法律查明服务中心”,通过整合国内外法律资源,提供域外法律查明、法律培训、涉外法律咨询等一系列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跨境交易和投资中的法律问题;促进国际合作,提升法律服务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支持自贸区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同时为公众和企业提供公共法律服务。不仅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应对涉外法律事务,也促进了自贸区内的法治环境建设。

3

智能化法律服务

上海市司法局会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印发了《关于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的实施意见》。文件中指出,自贸区内推动“智慧公证”“智慧司鉴”“智慧调解”等信息化建设项目,有助于提高法律服务智能化水平,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4

公证法律服务

在自由贸易区内成立的合作制公证机构,如上海市张江公证处,致力于提供全面而专业的公证服务。这些服务覆盖了多个关键领域,特别是在金融、知识产权和航运等核心行业,公证处能够提供精准和高效的服务。这包括但不限于合同公证、版权和专利公证、财产公证,以及涉及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公证事务。通过这些服务,公证机构支持自贸区内的商业活动,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同时帮助企业和个人保护其合法权益、降低法律风险,促进了自贸区内法治环境的建设和商业信任的建立。

5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图片

 图4:“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

资料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官网

自由贸易区建立了一个综合性的“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该平台整合了诉讼、仲裁和调解等多种争议解决机制,旨在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高效、便捷的纠纷处理服务。这一平台通过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允许企业根据纠纷的性质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解决途径,包括探索实施临时仲裁制度、提供灵活个性化的仲裁服务。同时,平台允许境外仲裁和争议解决机构在自贸区内开展业务,增强了服务的国际化水平,为涉及外国当事人的纠纷提供了便利。平台致力于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通过简化流程和提高效率,确保纠纷能够迅速且公正地得到解决。

6

公共法律服务平台

图片

图5:苏州自贸区法律服务中心案例

资料来源: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官网

自由贸易区正在积极探索建立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这些中心的目标是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全面而便捷的法律服务。这类中心,如苏州自贸区法律服务中心,集合了律师咨询、公证服务、司法鉴定、仲裁、人民调解及法律援助等多种法律服务,能够满足不同需求。通过设立服务窗口,为公众提供直接、面对面的法律服务,提高了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公众可以在同一个中心内解决多种法律问题,无需四处奔波,实现了法律服务的一站式办理。

在自贸区内,企业可以利用一系列法律服务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涉外法律服务业务促进平台、合作制公证机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司法保障以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等,这些资源共同构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服务体系。通过这些服务,企业能够在一个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中更高效地进行跨境交易和投资,有效规避和解决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风险,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加快商业决策和纠纷处理的速度,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中把握更多商机。

结语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法律服务业的增长潜力。法律服务作为自贸区建设中的核心驱动力,为企业营造了一个稳定且可预见的法律框架,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随着改革进程的持续深化,法律服务领域将继续扮演关键角色,为自贸区乃至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助力企业把握更多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