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散文副刊丨《最后一次钟响》作者/袁德利(辽宁盖州)
天辽地宁十四城
2024-09-06 05:12:35
 


    最后一次钟响

  作者/袁德利

  从我记事起,在我家乡那座古老的大庙前,总有两棵苍劲的老怀树矗立着,每棵树上都挂着一口大铁钟。这两口钟宛如一对孪生兄弟,外形相同、大小一致,若不是同时悬挂在两棵树上,真让人难以分辨它们的不同。

  这两口大钟高达1.6米,直径1.2米,重量达600千克。两口大钟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其一上面是两条巨龙缠绕,当真是“二龙戏珠”;而另一口则是两只老虎正在争斗,栩栩如生,仿佛随时会扑出钟外。钟声响亮清脆,犹如雷霆,在空中回荡,令人心潮澎湃。每当两口大钟同时敲响时,声势浩大,震耳欲聋,能传到十里八村,乡亲们以钟为号令,每家每户有重要事情或者是村里集体开会都要提前敲响这两口大钟,让全村老百姓最高兴的两件大事,一个是日本无条件投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村上下一片欢腾,高兴的笑声和鞭炮声在钟声敲响了的那瞬间,显得低沉,而那持续不断的钟声响彻云霄,空中回荡,全村人为之欢呼歌唱。

  据村里的老人说,早在多年前,村民们的村民经常遭受到山贼草寇的侵扰,生灵涂炭。于是,村人们合力铸造了这两口大钟,以求警示和震慑。自从这两口大钟挂起后,钟声一响,贼寇便不再敢轻易靠近,因为钟一响,全村上下可聚集500至600村民,土匪了了强盗望而生畏,不敢轻易来犯,村子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安宁。
  每当村里有重大的事件或祭祀庆典时,村民们总是会敲响这两口钟,以示庄重与祝福。记得有一年,夏季的一个夜晚,连续三天三夜的大雨倾盆而下,河水暴涨,农田被淹没,村民们心急如焚。就在此时,半夜时分,钟声突然响起,唤醒了沉睡中的村民,让大家迅速逃往高地,最终逃过了一场天灾。

  还有一次,春节刚过,初春时节,却突发了大山火,火势迅猛,村庄转瞬陷入一片火海。就在此时,两口大钟的钟声响彻村庄,呼唤了全村男女老少,大家齐心协力,灭掉了山火,保住了家园。不仅如此,1975年那场令人心痛的大地震,钟声也曾提前敲响,提醒村民们做好准备,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然而,时间总是匆匆而过,岁月在不知不觉间流逝。到了1982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伴随着政策的如潮而至,村里的生活开始发生巨变。那一年,钟声再一次响起,伴随着一阵响亮的回荡,这便是我记忆中最后一次钟响。

  在这最后一次的钟声中,透着一丝不舍与感慨。那悠扬的钟声似乎在告别,也在为村子的未来祈福。随着时代的发展,村庄繁荣了,生活富足了,村民们也慢慢淡忘了钟声所承载的历史与意义。

  然而,我却深深怀念那曾经响亮的钟声,它不仅代表了村子团结的力量,更是我们共同抵御苦难的象征。如今,虽然大钟已经沉默,但我知道,钟声的回响依然在每个人的心中。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团结和守望相助的精神永远不会消逝。

  这就是我家乡大庙前最后一次钟响的故事,它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心灵深处不灭的回响。

  袁德利,男,1968年8月5日出生,辽宁盖州人。1989年7月25日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士学位。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临床工作34年,独自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两项,专著两部。发表专业性学术论文68篇,生命健康教育性科普文章六百余篇,省市级科技成果7项,发明实用型专利两项。热忠于公益事业,助残帮扶,资助大学生,多次到地震灾区去医疗援助,被多家电视电台报道过。《人民公仆》2014年8月刊以《廉洁行医,无私奉献的好医生》在全国独家报道。2015年被第二届医药行业“青年才俊生命英雄”当选为“探索之星”。
  音乐代表作品《北海嘲鸣》等。著有文学作品集《仰山之恋》《乡书何处》被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营口市政协文史馆永久收藏。

        辽宁省盖州市文化艺术促进会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