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别老问多少钱!”刘益谦:多谈文化,不要收藏艺术商品,要收藏艺术文物
古籍
2025-05-26 02:57:20

2025年4月19日,展览总策划刘益谦分享“天地大观”布展及藏品。摄影:Shaunley

本文根据4月19日讲座整理,有删减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龙美术馆(西岸馆),参加“天地大观:跨越时光的文明印记”展览公益讲座。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刘益谦先生,同时也是“天地大观”展览总策划。今天下午,他将着重介绍展览的策划思路,分享五件展品,接下来有请刘先生。

刘益谦:大家下午好,龙美术馆开馆13年,我也是第一次一个人做讲座分享,因为美术馆归我夫人王薇管理,我只是她的助理。我们从事收藏30多年,开办美术馆十几年,这么多年我内心一直感觉有愧,收藏的200多件器物是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文物也好,珍品也好,十几年没有为它们办过一场系统的展览。这也是我这么多年一直纠结的事情,为什么办这个展览,用“天地大观”这样的名称?可能很多人会说用这么大的名称压得住吗。策划展览时,龙美术馆小伙伴拟了十个名称让我选,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天地大观”。在30多年收藏艺术品的过程当中,我感觉自己还是严格地按照需要收藏的艺术才去收藏的,而不是说为了凑多少作品才收藏,作品的年代跨度也很大。

我第一次收藏是1994年,到现在31年了。人生没有几个30年,我现在已经60出头了。想想其实也很欣慰,今天能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天地大观”,也是一种快乐。其实我们人生一辈子,做错的事情多一点,做对的事情可能没几件。龙美术馆开馆十几年,我内心也是很辛苦的,想把它关了,但更多时候还是想开着吧。“天地大观”展览快一个月,除周一闭馆、一个星期出差没有来,我是签书也好、导览也好,来美术馆几乎变成了每天的主要任务。每天早晨去自己办公室坐坐,上午把事情梳理一下,下午就是跑美术馆。今天我9点半就来了,有一个朋友从深圳来,你也拒绝不了。明天还有,昨天也没有停过。

展览期间,展览总策划刘益谦举办了画册签售活动、公益导览讲解活动。摄影:Shaunley

不管怎么样,我感觉“天地大观”从策展来看还是比较难的。龙美术馆之前做过一系列传统展览,在固定展厅、用固定柜子展示瓷器和器物,展出的方式还是配合主题展览,专门办一场器物展览我感觉挑战比较大。我们要在一个空间很大的现代化钢筋水泥建筑里展示华夏三千年文明,而且要展示出效果,很难。我去过各大博物馆,参加过无数场拍卖,也看过很多预展,说心里话,都不是我想看到的效果。

有个朋友说过一句话,我认为这句话激发了我用不一样的方式去展示作品,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创新,是通过不专业的人去创新发展的。龙美术馆展览以往是专业团队在做,这次我就要求他们全部重新弄,他们也很委屈。现场整个的布展时间就9天。工程队跟我说要三周,我说三周就不用干了,最后6天多搭建出来了。设计师也找了一个不是搞展览设计,而是室内装修设计的。我就跟他说了一句话,我说你想不想换个赛道,有一点成就感?说了以后他很亢奋,几天睡不着觉。确实是这样的,他查了很多资料,最终我跟他说需要暗,需要聚焦。龙美术馆开馆十几年,举办过很多重要展览,也请过很多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大家先打招呼而不是先看作品。“天地大观”采用暗的环境,几乎看不到人,能比较好的聚焦到作品上。

2025年3月,“天地大观”布展现场,一根光束从上至下照亮展厅。摄影:Shaunley

“天地大观:跨越时光的文明印记”展览现场,有了光才有天地。

展厅中间有一根光柱,开天辟地,代表有了光才有天地,里面展厅有两个半圆,代表太极。大厅里八个展示青铜器、玉器的柜子是特别定制的,呈三角形,我感觉美术馆出现三角形的展柜可能也是第一次。三角形展柜通体玻璃,有种未来感,通过玻璃的反光,仿佛时空穿越一样。这种布展方式,会让你感觉到比较时尚,特别是我们在中间放了一件战国时代的青铜错金银嵌琉璃乳钉纹方壶,现在LV的包包也是跟它超级像的。所以我们的想法就是这样,华夏三千年的文物不但会从过去穿越到今天,还可以穿越到未来。

网上也有说这样不行,太暗了。其实我就是要暗的感觉,我不是让观众来展厅聊天的,是让他们来看作品的,眼睛需要聚焦在一件件小小的器物上。在龙美术馆挑高12米的超大空间聚焦一件小的器物,难度非常大,但是通过布展、通过灯光实现了。我这两天接待了不少来自国内外博物馆的人,也给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签书,我想说通过“不专业”团队的努力,也赢得了一种来自专业文博系统的尊严、尊重。

“天地大观:跨越时光的文明印记”展览现场,三角形玻璃展柜,摄影:Shaunley。

战国 公元前四/三世纪 青铜错金银嵌琉璃乳钉纹方壶

接下来讲讲作品,首先申明我不是搞学术的,没办法讲得很专业,讲错了大家再指出来。这件是兮甲盘,中国讲青铜器,给我的感觉首先要有铭文,没有铭文,它的级别就低了。说到青铜器就跳不开兮甲盘,兮甲盘上有133字铭文,是西周宣王五年由一位叫兮甲的人所制。

兮甲也就是尹吉甫,周宣王重要的辅臣,《诗经》的编撰人之一,被尊称为“诗祖”。当年周宣王亲自率兵讨伐北方少数民族猃狁,兮甲随王出征,成功了。周宣王又派兮甲到南方搞市场经济,管理赋税。所以为纪念打了胜仗、职场上升职,兮甲就做了这么一个盘子,希望子子孙孙永远保用。兮甲盘是中国现存最早、文字最丰富的青铜器铭文档案之一,是宋代宫廷收藏唯一可见的实物,研究文献非常多,王国维说过一句话:“此种重器,其足羽翼经史,更在毛公诸鼎之上。”

西周宣王五年 青铜兮甲盘及铭文细节

南宋灭亡以后,兮甲盘就流落民间,不见了。一直到元朝,有一个大书法家、鉴藏家叫鲜于枢,他有一天去僚属李顺甫家吃烙饼,看到饼上怎么有字,这才发现了兮甲盘。当年为了烙饼方便,还把这个盘的足给敲掉了,大家如果仔细看兮甲盘的底部,还能看到敲掉的痕迹在。清末的时候兮甲盘又散落民间,由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收藏,今天能看到的兮甲盘拓片,也是当年陈介祺拓的。兮甲盘是我2017年收藏,已经有八年了,有很多人鼓动我,让我也去做拓片,我想想算了,不能搞。

我收藏也没有关注到哪个门类,我感觉就要收藏好的艺术品。这次展览一共展出了六件青铜器,兮甲盘是南宋绍兴内府珍藏,最早著录在《绍兴内府古器评》,西周早期“作宝彝”柱足青铜簋和春秋早期青铜芮公鼎是乾隆皇帝旧藏,著录在《西清古鉴》,还有一件东周青铜蟠虺纹陈侯壶是卢芹斋收藏的。收藏有一个传承,我经常会碰到两三个人,特别是这一个月,说把他的好东西给我看,我是看也不敢看的,拍照都不敢,因为我没有办法看,怕被发到网上说不清楚,这种情况天天有。

西周早期 “作宝彝”柱足青铜簋

春秋早期 青铜芮公鼎

东周 青铜蟠虺纹陈侯壶

这件是明代的半边玉玺,另外半边烧了。由明代洪熙帝朱高炽下令雕造,用来追谥他的母亲,尊藏于太庙,是目前所见唯一明代太庙尊藏的玉玺。玉玺现在只有“天齐圣文皇后宝”七个字,是永乐皇帝朱棣的老婆徐氏的,徐氏是中山王徐达的大女儿,徐达当年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

除了这半边玉玺,为什么没有其它明朝的玉玺留下来?乾隆皇帝特别好奇,曾作过专门的考释,他认为明代帝后玉玺或被改做它用,或毁于战乱之中了。后人手上如果有前朝的玉玺,是要杀头的。

明洪熙 永乐仁孝文皇后青玉龙钮谥宝

我看这半边玉玺的时候就喜欢看残破的这一面。完好的一面是皇家的权威、尊严,残损的一面就像断臂维纳斯一样,让人无限遐想。它有帝王的尊严,也有皇朝的败落,看的时候感觉心态完全不一样。

这件是明永乐年间的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红阎摩敌是藏传佛教的名字,中原叫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的三种降阎摩尊变化身之一。他头上戴五骷髅冠,象征将贪、嗔、痴、慢、疑五毒转化成五智,三个圆眼睛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中间是明妃,下面的卧牛是他的坐骑,脚下踩着的是死神。中间是几个骷髅头,让人不要干坏事,要与人为善。

明永乐 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

这件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大明永乐年制的尺寸最大的唐卡,我第一次看到它是在香港佳士得现场,瞬间感觉很震撼,人在它面前非常渺小,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力量。一个老和尚跟我说这样的唐卡有三件,它不是在寺庙日常供养的,而是晒佛节才拿出来。我认为老和尚讲的是对的。前几年西藏文物进京展在首都博物馆举办,大昭寺借展了一件唐卡,只不过龙美术馆这件中间是红色的,大昭寺那件是绿色的,另外一件在哪里,谁也说不出来。龙美术馆这件唐卡,因为1940年代由锡金札西南嘉法王赠予了英国友人,流入西方。

再讲讲这件明永乐年间的铜鎏金地藏王菩萨,你们看这个莲花座顶部,有“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款。我们今天到安徽九华山,还会看到一米多高的地藏洞,九华山供奉的为什么是地藏王菩萨?因为他本身就在九华山。这件铜鎏金地藏王菩萨,也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所有永乐款的佛像里面,唯一一件地藏王菩萨的造像,所以它也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

明永乐 铜鎏金地藏王菩萨

这件清乾隆年间的宫粉地洋彩鹤鹿同春如意瓶也挺有意思,这样的瓶子在法国博物馆也有一件。这件花瓶主人原来是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老太太在法国郊区有房子,丈夫过世后,年轻人不愿意住了,把房子卖掉前处理老的家居,处理东西的过程当中在阁楼发现了这么一个瓶子。老太太感觉是中国的器物,她也看不懂,就打电话给苏富比,苏富比说你拿来吧,她就装在一个普普通通的鞋盒子里给送过去了。又是坐火车,又是坐地铁、步行,完全没有保护措施,就这么送到苏富比。收藏这件花瓶时我正好在法国,看了吉美博物馆有一件一模一样的。

清乾隆宫粉地洋彩鹤鹿同春如意瓶,当年被装在一个鞋盒子里送到苏富比。

展览最后有一个年谱,你们喜欢文物也好,喜欢历史也好,我近期一直对年谱比较感兴趣,从年谱感觉到汉族卑微的心态。“天地大观”展出了一件大肚佛,藏传佛教文化的代表作,它是辽金时期的造像,但你看我们的历史朝代顺口溜,唐宋元明清,宋直接跳到元,把辽、金全部带过去了。

我给大家提个建议,如果你们有时间可以去上海嘉定,那儿有个孔庙,不供奉孔子,它展示1300年科举制度的历史变迁。我们从隋朝开始有了科举,有了科举就有作弊,里面甚至展示了怎么考试作弊。这个我一点兴趣都没有,我感受最深的是历朝历代的状元榜。你看过这个榜就明白,原来我们普遍认知的历史跟这个历史,差距还是很大的,特别是状元,宋朝时期的状元很多是辽国、金国的,说明那个时候辽国、金国这些所谓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的文化,并不比汉族差,甚至是引领汉族的。宋朝时期还有西夏国,当时是多民族、多政权并存,这之后才是元。前两天我问小外孙这个问题,他不知道,我们课本上回避掉了。

“天地大观:跨越时光的文明印记”展览现场,观众观看年表。

另外我讲讲,大家对我这些年花了多少钱在收藏上比较感兴趣。展览开幕的那天馆长召开新闻发布会,我先把媒体圆过去,我说咱们能不能有点品味,能不能讲讲文化,别老是问我这件艺术品多少钱收藏,那件艺术品多少钱收藏。这句话一说,大家马上就有品位、有文化了。对收藏来说,如果我们过多的说钱,我认为是对文物的不尊重,也是对我们历史文化的不尊重。

但从收藏逻辑来说,我自己无非就是两条:一条帝王路线,或者说宫廷路线,到今天也是一样,全世界博物馆只要讲到中国古代好的器物,基本都有帝王身影在,要么帝王敕造,要么帝王珍藏,这个是主线。另外一条是文人路线,这条线更多体现在书画收藏上,这是另外一条脉络我就不展开了。如果大家对收藏感兴趣,我感觉还是要收藏主线艺术品,这个是基础,当然办美术馆不一样。

我自己也比较叛逆,站在我个人角度,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学习,我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我的人生参与过很多跨界的事情,收藏只是我跨界的一个门类。其实不管收藏什么艺术,你要收藏艺术精品,很多时候艺术品是艺术商品,不是艺术精品,更不是艺术文物。我希望大家如果热衷于收藏,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

我今天就乱说这些,谢谢。

2025年3月,“天地大观”布展现场。摄影:Shaunley

主持人:谢谢刘益谦先生的分享,那我们留几个观众提问的机会。

观众:想问一下30年的收藏经历当中,您有没有什么意难平?就是很喜欢但是没有收藏到的艺术品,能不能分享一下?

刘益谦:这个太多了,我用一个平常心来面对,没有收藏到,钱在我口袋里,收藏到了,作品在我手里,所以没有什么意难平的。

观众:当年您用鸡缸杯喝茶是什么感觉呢?

刘益谦: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变成一个理论性的问题了,我如果知道当时喝口茶会被人拍照,我肯定不喝,因为我完全可以回家喝。就是在一个错误的地点喝了口茶,茶的味道还是一样。

观众:刘先生您好,我已经来过两三次了,特别喜欢“天地大观”的布展,用“不专业”的感觉做出了非常专业的效果,您说过很多展品这次是没有展出的,那有没有想法策划“天地大观”的续集?

刘益谦:有天一个自媒体问我,说刘先生你最喜欢哪一件?我感觉这个问题没意义,因为每一件艺术品都是我从拍卖行花钱收藏的。就像有人问我,刘先生你跟王馆长生的孩子,你最喜欢哪一个?我回答不出来。我自己的孩子我能说最不喜欢哪一个吗?都是亲生的,所以我很难讲自己最喜欢哪一件艺术品。

同样,今天“天地大观”展出了200多件从商周到明清的器物,还有十几件没有展出,未来会不会展我说不准。你们有没有看这次展览的画册?里面有很好的黄花梨家具没有展,因为这些家具入境不仅需要文旅局的批文,还需要林业局的濒危物种进出口许可证,申请这个许可证可能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我们来不及。另外有的文物可能在藏家家里一两百年了,但因为没有1949年前的著录,也不能临时入境展出。讲到“天地大观”以后还会不会做展览,我压力挺大的,办这个展我对得起自己收藏的器物,我也想好好系统性地展出我收藏的书画作品,至于未来怎么样,我也不知道,大家宽容一下。

主持人:好的,由于时间原因,今天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观众朋友,再次感谢大家的到来。

来源:龙美术馆

家民:新见《唐实录》日本写本残页考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