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躺平”“摆烂” 成为社交平台的热门词汇,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用消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看似是对压力的反抗,实则暗藏成长的隐痛。心理学研究表明,许多习惯 “躺平” 的成年人,童年时期都经历过父母或老师的过度催促。那些 “快点写作业”“别磨蹭” 的话语,如同无形的鞭子,抽走了孩子主动努力的热情,导致他们长大后连 “努力” 的开关都难以开启。

过度催促:摧毁内驱力的隐形杀手
在 “不能输在起跑线” 的焦虑驱使下,家长们习惯用催促代替引导。早晨上学要催、写作业要催、练琴练字更要催,甚至连孩子吃饭、洗漱的节奏都要被强行干预。这种过度催促本质上是对孩子自主性的剥夺,心理学中的 “自我决定理论” 指出,当个体的自主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内在动机就会逐渐消退。
一个真实案例令人深思:曾是班级尖子生的小林,在考入重点高中后突然成绩暴跌,开始逃课、沉迷游戏。追溯其成长轨迹发现,自小学起,母亲就将他的生活安排得密不透风,每天像赶场般催促他完成各种学习任务。长期的外部高压,让小林丧失了对学习的掌控感,进入更自由的高中环境后,他的内驱力彻底崩塌,陷入 “摆烂” 状态。
“习得性无助”:努力无效的心理烙印
持续的过度催促,容易让孩子形成 “习得性无助” 的心理模式。当他们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家长或老师的期待,反而不断遭受指责时,就会认为 “再努力也没用”,逐渐放弃主动尝试。这种心理一旦形成,会伴随孩子进入成年期,在工作、社交等领域持续产生负面影响。
职场中,部分年轻人面对任务选择 “躺平”,并非能力不足,而是童年时期被过度催促留下的心理创伤。他们害怕再次经历 “努力却被否定” 的痛苦,宁愿选择不努力,也不愿承受失败的风险。这种逃避式的生存策略,看似保护了自己,实则让他们错失了成长的机会。
重建自主感:唤醒沉睡的努力开关
要避免孩子长大后 “躺平”“摆烂”,家长需停止过度催促,重建孩子的自主感。首先,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任务。例如,让孩子自主安排作业时间,家长只需在关键节点提供温和的提醒,而非全程紧盯。当孩子感受到被信任,便会主动承担起责任,逐渐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其次,注重过程鼓励而非结果批评。心理学中的 “正向强化” 理论表明,积极反馈能有效提升个体的内在动力。当孩子取得小进步时,家长要及时肯定其努力;即便结果不理想,也应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而非一味指责。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重新建立 “努力就能获得成就感” 的认知。
此外,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手,让孩子在试错中成长。孩子整理书包慢、做手工笨拙,这些都是成长的必经过程。当家长不再急于代劳或催促,孩子反而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自信心,从而主动开启 “努力” 的开关。
“躺平”“摆烂” 的背后,是无数被过度催促的灵魂在挣扎。教育不是拔苗助长的竞赛,而是静待花开的过程。当家长停止用催促透支孩子的成长热情,给予他们自主探索的自由,那些曾被压抑的内驱力将重新被唤醒。唯有让孩子在充满信任与支持的环境中成长,才能培养出真正热爱生活、勇于奋斗的独立个体。#创作挑战赛八期##顶端2025夏日创作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