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赏读 | 张鹏涛:《乐活山水间》(《牡丹》2024年9期散文)
牡丹文学杂志
2024-10-02 00:26:33

乐活山水间

张鹏涛

巍峨君山,挺起了伏牛山脉的脊梁;伊河汤汤,流出了河洛文明的滥觞。山之坚毅伟岸、水之柔美绵绵,构成了栾川的筋骨和血脉。“九山半水半分天”是对栾川地貌的形象概括,两山之间窄者为沟,宽者则成川,伏牛和熊耳两山之间最宽处则为城。君山脚下、伊水河畔,就是被称作“洛阳后花园”的栾川县城。

与伏牛山主峰老君山隔着伊河相望,有一道深二十多里的沟壑,沟内散居着数百户人家,放眼望去,岚烟袅袅、橿栎郁葱、风光旖旎。小时候跟着母亲放牛,爬上山顶,母亲总会指给我看遥远的山脉。顺着母亲所指的方向,我看到了连绵无垠的群山,透过高大的树干和宽阔的树叶,似乎也看到了几排盖着红瓦的平房。我张开嘴巴,敞开胸膛,朝着县城的方向喊了起来。正在吃草的牛儿也仰起头来,朝着同样的方向哞哞地叫。县城是我向往的地方,我仰起脸问母亲:“为啥眼前全是山,咱家离县城为啥这么远?”母亲捡起一块条石,奋力扔了出去,山谷里传来嗡嗡的回响。母亲对我说:“大山里可是个好地方,藏着金银呢。”晚上到家,见奶奶坐在老屋的小门槛上,便钻进她的怀里让她讲家乡的故事。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说:“咱们这里是个好地方,有祥瑞神兽白鹿出没,保佑着我们。沟外人没柴烧要来沟里砍柴,没地种要来沟里垦荒,连跑刀客都是跑到深山里躲起来。”奶奶说她见过白鹿,我想应该和《白鹿原》中的那头相似吧。他们的说法,并没有打消我的心中的疑惑:这么好的地方,为啥没人愿意来呢?山里姑娘盼下山,大山姑娘怕进山。我听说本家几位哥哥都相了几次亲了,大姑娘一听说是沟里的,就打了退堂鼓。“你们沟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生活咋过呀。”

有言曰:“大路只有三尺宽,过来过去趟河滩,挑担拐弯难换肩。”这应该就是三十年前山城栾川大多乡村的出路了。常言山里没有出路或者出路不好,也就预示着生活没有希望或者生活艰辛,而现实中的出山道路也显得尤为重要。走出大山、逃离家乡,成了种在内心深处的一颗种子。学生时代,凡有同学问我家住哪里,我告诉他们在沟里,至于沟内多深处,就无可奉告了。上了大学,知道了城市之于县城的区别,县城对于城市而言真的是小了很多,基础设施也差距很大。同学们把去栾川叫作上山或者上栾川,确实,从洛阳到栾川要乘班车绕山路走六七个小时,县城平均海拔超过750米更是冠绝中原。洛阳城里的人看到穿着厚衣服的人出现在了市区,就知道大概率是栾川人,因为栾川的气温相对于洛阳低了好几度。后来同学们提到栾川,更多是鸡冠洞、龙峪湾,还有正在开发的重渡沟,他们怀着好奇的心情打探我们的生活,想走进栾川一探究竟,但我还是不大愿意给他们推荐,我想当然地认为我的家乡是山区,和同学们的家乡是有差距的。一直到大学毕业,家乡通往外面的道路依然是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三米宽的土路中间高、两边低,坑坑洼洼、起起伏伏。好在伊河上有了一座大桥,出沟后,去往县城不需要再趟河了。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从学生变成了建设者,修路的愿望早就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棵小树。转眼进入新世纪,“要想富,先修路,致富不忘交通部”“公路通,百业兴,脱贫不忘交通厅”……大大的标语出现在了村子里,道路的建设也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开始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户户通道路,随着一项项工程的实施,村子面貌日新月异。

两年前的春天,我的老家也修通了一条彩色公路,五米多宽的道路铺上了沥青,标上了红白蓝三色彩线。乡亲们亲切地称呼彩色公路为“彩虹路”,凡“彩虹路”所通之处,大都有旅游景点,故又称旅游路。第一次看到家乡的新路,我停下车,走了上去,感觉软软的、弹弹的,不由地产生了奔跑和歌唱的冲动。车轮拂过路面,发出轻轻的沙沙声响,和着鸟叫蝉鸣、流水淙淙,让人觉得亲切而舒服。缓缓前行,我仿佛看到了曾经在这条路上走着的亲人,坐在姑父的架子车去住闺女家的奶奶,背着用于扬麦子的扫帚的外公、拉着小表妹紧紧跟着的外婆,提着盖有梧桐叶的竹篮回娘家的姑姑,牵着牛来给我家犁地的舅舅,梳了油头发、穿着碎花衣服去街上赶集的姨母,赶着肥猪去往村外牲口市场的伯父……白杨在拍手欢笑,灰尘在阳光里飞舞,闪着金光,笼罩在他们周边。我也仿佛看到了迎面走来的自己,拉着母亲的手,一路小跑,去往外婆家;哭闹一场之后,带着胜利的微笑,坐在了父亲自行车的横梁上去赶集;背着盐罐和油瓶,和村里的玩伴们蹦蹦跳跳地前往合作社;穿着姐姐做的短袖短裤,和同学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飞往乡中心校参加合唱比赛;背着书包,低着头,查着路边的树木、石头,匆忙赶往家中,急于吃到一个馒头;骑着从表哥那里借来的自行车,驮着一袋玉米,歪歪扭扭地赶往县一高,抹了摩丝的长发,在雪花中定了型……家乡的路,是祖祖辈辈用双脚踩出来的,也是乡亲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而成的。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出了童年的快乐,走过了青春的矫健,走进了中年的沉稳,也演绎着我们山里人来来去去的平凡一生。走到道路的尽头,来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后沟里建起了全地形越野基地,将荒山建成了赛道,让游客尽情体验山地越野的速度与激情。村里土地部分流转,发展采摘园经济,车厘子、桑葚与芍药套种,乡亲们从农民变成了“打工人”,不出远门就可以在家门口挣钱,曾经凋零的农村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家乡也走上了旅游开发的道路。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当今中国农村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代人内心深处的童年记忆和理想追求。曾经走不出的大山、蹚不过去的河水和偏冷的气候条件都成了丰富稀缺的生态旅游资源。现在的栾川拥有2家5A级景区、8家4A级景区,山水之间、村村落落到处都是美景,全域全景、山魂水韵成了现代人的诗和远方,“享受慢生活,休闲到栾川”品牌在全国叫响。伴随着工矿业的大发展、旅游业春天的到来,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城的框架拉大了数倍,伊河上架起了十余座造型各异、宽阔通畅的大桥,县城东西向的主干道由以前的2条变成了4条,数条高速路贯通,栾川走上了发展快车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旅游强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钼都等一系列金字招牌,印证也激励着栾川这座小城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富强。县城中心的广场——君山广场,见证着小城人从早到晚的充实与快乐。在栾川,早上出门,抬头即可看到老君山日日不同的美景;傍晚,伊河两岸流光溢彩,三三两两散步的人谈笑风生。“一街三巷”“栾故里”“半山小巷”夜市开张,烧烤、火锅、炖菜和白酒、红酒、啤酒聚集了不同的人群,现场歌手献唱,大人小孩嬉闹,氤氲着浓浓的烟火气息。老君山的金顶辉煌一片,通向山顶的道路灯光闪闪,和满天的星辉融为一体,宛若仙宫天路,夜爬者络绎不绝,摘星揽月,迎接明天的第一缕阳光。“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郭沫若先生天马行空的浪漫,在这里得以应验。在外的游子回家,走近县城,就可以看到天际的一片金黄透亮,让一路的疲惫与烦躁消失,家的温暖涌上心头。

生在栾川,我们可以随时走近山川,亲近自然,可以约三五好友,也可以一家出游,还可以一人独处,去读一座山,蹚一条河,看一片花海,吹一吹山风,品一缕清新。周末假期,我常和友人携妻带子走进景区,或者一道山沟、一个村子,散漫自由看云卷云舒、飞鸟滑翔、蝴蝶翩翩,度过一段闲云野鹤的时光。走进山水间,我们才知道,在这里动物才是真正的主人,人在它们眼中可能是穿了衣冠的一只猿猴,只不过是匆匆过客,它们根本无意人是否来过。蝉鸣鸟叫,它们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唱响生命的节奏,沉醉于自己的家园交响。树向着太阳的方向生长,它们可能长在山脚下,也可能长在半山腰,长在山顶,可以长在土壤中,也可以长在水里,长在大石头上,这全凭种子生发的一刹那。

它们没有抱怨,积极向上,或曲或直、或胖或瘦、或高或矮,只为获得雨露阳光,活出本真的样子,全然不像人类,要努力活成最优秀、最漂亮、最强壮的模样。大山里的水与石头历经千万年的耳鬓厮磨,成就了石的光洁质朴、水的丝滑流畅。苔藓覆盖了石头,米粒般的小花在苔藓上热热闹闹地说笑。我们累了,可以坐在地上,俯下身去,观看一只昆虫、一只蚂蚁,看看它们忙碌而轻松的生活。我们可以蹲下身去看看一株小草,看它们高高低低的邻居,看阳光下他们自然舒展的美好。

君山巍巍千载过,伊水悠悠万年来,时空不辍,岁月不老,是为人间。君子伊人是古代人的追求,我想也是刻在中国人血脉里永恒的追求和向往,山水之于人类的价值而言,正在由物质保障的层面向精神愉悦的层面转化,回归了自然属性。行走在山水之间,栾川处处皆美景,随着一条条“彩虹路”的修建,山沟沟不再是偏远闭塞的角落,而是很多人向往的心灵栖息地、创业大舞台。农村天地日新月异,“山区优势发挥好,敢与平原争上游”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现实,绿水青山正在不断书写着金山银山的传奇。

责任编辑 高 瑞

《牡丹》2024年9期散文

E

N

D

终      审 | 王小朋

二      审 | 李知展

微信编辑 | 刘洋阳

版权说明丨平台所用图片来自网络,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若有不当使用,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