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佳节盼团圆 勿让明月照“空巢”
洛阳网
2024-09-13 09:19:30

距离今年中秋节还有十几天时,73岁的市民董秋玲就在网上下单购买了100多元的牛肉,她说,她盼着女儿一家能在中秋节回来,“但是,女儿还没说能否回来,我也不敢主动问”。

桂花馥郁,圆月如盘,又到一年中秋时。回家团圆,共享天伦,历来是中秋月圆的主题,也是古往今来良好风尚的延续。然而,在快节奏的当下,或忙于生计、或忙于应酬,中秋回家看看似乎并不容易做到。都说中秋的夜晚,月圆人圆,然而也有不少“空巢”老人只能“望月兴叹”。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空巢”老人和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对于不能实现中秋团圆,前者表示“理解儿女”,后者直言“实属无奈”。

“空巢”老人曾偷偷抹泪,但从不告诉孩子

董秋玲家住洛龙区,6年前老伴儿去世,她便开始了独居生活。

董秋玲说,女儿一家在郑州定居,虽说郑洛两地距离不算太远,但一年中女儿鲜有时间回来看看。

“女儿忙,既要上班、做家务,还得照顾孩子上学,实在抽不开身。这不,本来说暑假抽空回来几天,遇上孩子补课,最后还是没回来。”董秋玲说,当接到女儿不能回来的电话时,她有些失落,但也只是简单地回应一句“好”,没再多说什么。

谁不希望子女陪在身边?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董秋玲知道女儿忙,不愿主动询问,怕给女儿增添心理负担。“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想孩子的时候,我也会偷偷抹一把泪,但是流泪不能解决问题,第二天我还得打起十二分精神买菜、做饭。我觉得一个人过节也没啥。”董秋玲说,她偷偷流泪的事,从未告诉过女儿。

家住西工区的袁国安日常和老伴儿相互照料,他说,自己从不主动要求子女回来,主要是怕给他们添麻烦。记者走访发现,无论性格内向还是乐观豁达,盼望子女回家是“空巢”老人的共同心声。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会摸排辖区‘空巢’老人的情况并给予其特殊关照,嘱咐他们有啥需求就找社区,但是真正来找的并不多。”洛龙区学府街道大学城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蔡进伟说,“空巢”老人普遍物欲不高,更注重精神需求,子女回来一次,他们能高兴好一阵子。

假期短、花费高,让年轻人回家成了奢望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回家团圆亦在中秋假期的愿望清单上。但是,与父母同城生活的年轻人往往可以携家带口如愿团圆,对于异地求学或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回家便成了一种奢望。

“中秋节假期太短,我已经好几年中秋都没回去了。”网友小源说,他目前在湖北武汉工作,今年中秋节,他依然打算和父母电话连线过节。回老家,意味着高铁车程3个多小时、城际公交1个多小时,还有他和妻子上千元的交通费用。

“父母总说不划算,嘱咐我们没事儿不用来回折腾。国庆假期长一些,我们计划那时候回家,多陪父母两天。”小源说。

“每年中秋节对于我们家来说都格外隆重,因为母亲的生日在中秋节后,家人们都想趁此机会聚一聚。”市民许先生说,他们兄弟三人分别生活在洛阳和郑州,大家工作节奏不同,能凑到一起与母亲团聚十分不易。此外,他已结婚,出于礼仪,也要到岳父、岳母家探望,辗转几地,行程仓促。“看望老人是我们的心意,但是由于假期短暂、距离远,还要带娃,过个节有时比上班还要累。”许先生苦笑着说。

注重高质量陪伴,提议多方助力“常回家看看”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歌曲《常回家看看》已流行多年,歌词中“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更是表达了众多老年人的心声。

2013年,“常回家看看”纳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该法明确提出“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然而,因子女工作压力大、处在事业上升期等原因,导致老人与子女难以经常见面,“常回家看看”仿佛成了难以完成的命题。

“中国传统向来注重节日团圆,中秋节更甚。子女应该注重‘空巢’老人的心理状态,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关照,用‘被爱’冲淡老人的孤独与落寞。”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晓茹说,子女不能经常回家的问题其实不是一时出现的,它更像一个人生课题。

李晓茹说,在家庭的生命周期理论中,当孩子长大成人,有个任务就是要完成从原生家庭的剥离、断裂,组建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生活。如果老人既要孩子自力更生、有所作为,又想让孩子承欢膝下,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双方都会感到“心累”。高质量的陪伴其实是心理上的陪伴,当子女无法经常陪伴左右时,应该以打个电话、来个问候、视频连线、送个礼物等方式为老人提供精神关爱,让老人感受到“被爱”,从而抚慰老人的“寂寞中秋”。

“在传统农耕社会,人们安土重迁,父母往往与子女同住,这方面的问题虽有,但较少。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更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工作,与父母天各一方,这无疑为家庭团聚带来不便。”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薛瑞泽表示,在现代通信、交通技术发达的情况下,子女应尽量“常回家看看”,并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增强亲情表达,让老人的精神有所依靠。

薛瑞泽还表示:在当前城市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下,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假期制度,破解返乡探亲痛点;另一方面,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应以多种形式引导“空巢”老人走出家门,以家门口的“精神照护”帮助他们缓解孤独感。(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谢娜娜)

编辑: 崔利利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