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的广阔海洋中,兴趣培养如同为孩子指引航程的灯塔。为何有些孩子能在兴趣的驱动下,热情洋溢地探索世界,而有些却迷茫无措,对万事皆缺乏热忱?或许是因为家长们在孩子兴趣培养的方向把控上出现了偏差,未能精准地找到那束照亮孩子内心的光。
以孩子在面对各种兴趣选择时的懵懂状态为例,看似是孩子天性使然的犹豫不决,实则反映出家庭兴趣培养策略的迷失:
谁让孩子在兴趣的岔路口徘徊不定?不就是那些对孩子兴趣潜能缺乏感知、盲目引导的家长吗?
所以说,亲子兴趣培育最核心的,往往是善察,是一种精准察觉与巧妙催化的智慧。
01 不要总是 “盲目跟风”,兴趣火花要帮孩子找寻
家长们普遍爱 “看到别的孩子在某个领域取得成绩或流行某种兴趣班,就不假思索地让自己的孩子也参与其中,而不考虑孩子自身的特质、喜好和天赋,忽视孩子内心真正的兴趣诉求”—— 这在家庭育儿的兴趣培养环节中极为常见。
邻居家孩子学钢琴弹出了成绩,便立刻给自家孩子也报名钢琴班,全然不顾孩子对音乐是否有感觉,只是机械地让孩子跟随老师练习,孩子在枯燥的指法训练中逐渐失去热情;听说编程是未来趋势,就强行把孩子送进编程课堂,孩子面对复杂的代码逻辑如坠云雾,丝毫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与成就感。
类似的情境中,家长的盲目跟风如同无形的绳索,孩子则在一旁 “兴趣压抑”,被迫参与不感兴趣的活动,内心的兴趣火花难以被点燃,甚至可能对学习新事物产生抵触情绪。
偏偏,家长的出发点可能是 “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孩子能多才多艺,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殊不知,长期的盲目跟风顺势成了孩子兴趣觉醒的 “安眠药”,反而让孩子在众多兴趣班的奔波中疲惫不堪,无法真正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物中,难以形成深入且持久的兴趣。
譬如孩子参加绘画兴趣班的例子:家长仅仅因为绘画被认为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好途径,就把孩子送进绘画班。但孩子对绘画并没有天然的热爱,在课堂上只是敷衍地涂抹颜色,无法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而孩子本身对户外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比如喜欢在大自然中观察动植物,家长却从未重视和引导,使得孩子这一潜在的兴趣未能得到挖掘和培养。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 “兴趣萌芽扼杀者”。
若干年后,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真正热爱的事情,在面对生活的平淡与压力时,找不到释放和寄托的出口,回过头一看,自己才是 “兴趣缺失铸就者”。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看到周围很多孩子都在学舞蹈,觉得舞蹈可以提升孩子的气质,便对孩子说:“给你报个舞蹈班,以后你也能像她们一样跳舞。” 孩子一脸无奈地说:“我不喜欢跳舞,我喜欢看书。” 家长却不以为然,依然坚持报名,孩子在舞蹈班中表现消极,对原本喜欢的看书也渐渐失去了热情。
家长困惑发问:“我给他找了这么多好机会,怎么他就不领情呢?”
殊不知,跟风再多,也不如帮孩子找寻一次真正的兴趣火花。
02 家长的随波逐流,其实是孩子兴趣匮乏的源头
无数次的盲目追随、个性忽视、潜能埋没,仿佛在给孩子的心灵注入 “兴趣荒芜基因”。
为何兴趣匮乏?很简单,因为他们渴望在成长中有属于自己的兴趣领地,在这片领地里,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深入地钻研,凭借兴趣的力量汲取知识、获得成长,而不是被家长强行带入不感兴趣的 “战场”。
每一个 “别人学,你也得学”,都是一个潜在的 “兴趣匮乏诱因”。家长们总喜欢凭借外界的标准和潮流,为孩子规划兴趣路线,忽视孩子内心对自我兴趣发掘和个性发展的强烈渴望。
殊不知,当我们用这种随波逐流的方式对待孩子成长时,孩子唯一能发展出的便是 “在兴趣荒漠中的迷茫游荡”。
譬如孩子在手工制作方面的情况。
许多家长抱怨:“我家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给他买了那么多手工材料,他都不怎么玩。” 但可曾想过,正是自己在孩子平时的生活中,没有细心观察孩子在手工制作过程中的表现。也许孩子在某个瞬间对用彩纸折小动物表现出了一丝好奇,但家长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孩子深入探索,而是因为看到别的孩子在玩拼图就又给孩子买了拼图,让孩子的兴趣点在不断的切换中逐渐消散。
于是有了这样的情景:
孩子在学校的兴趣社团招募时,不知道该选择哪个社团,因为他没有一个特别热爱或擅长的领域。在成长过程中,他也很少主动去探索新的事物,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逐渐被磨灭,在个人发展上缺乏独特的兴趣特长作为支撑,在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时,也难以调动内在的兴趣动力去克服困难。
结果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兴趣匮乏现象明显,在学业上可能因为缺乏兴趣驱动而缺乏学习动力,在社交中因没有特长展示而缺乏自信,在家庭里与家长的关系也因为兴趣培养的矛盾而略显紧张,家庭氛围也因孩子的兴趣问题而变得沉闷压抑。
家长心里觉得孩子没志向,而孩子心里想着:
“你们总是让我学别人学的,我怎么能有自己的兴趣呢?”
03 亲子兴趣塑造是双向互动,引导才能有热爱
亲子兴趣塑造本是双向的交流与助力,但不少家长却当作单方面的 “兴趣重塑”。
不理解孩子在兴趣缺失时的心理变化,忽视孩子从兴趣点燃与热爱投入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只一味以自己的盲目方式去阻碍。孩子自然感到失落,甚至产生对抗心理。
沟通,是亲子兴趣塑造的关键。与其盲目地随波逐流,不如静下心来,成为孩子的兴趣导师和心灵伙伴。
比如,孩子在看到学校科技展览上的机器人模型后,眼中流露出一丝兴奋。假如我们一味以 “这东西有什么好玩的,你还是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吧” 为由,打消孩子的兴趣,孩子往往会对自己的兴趣产生怀疑,并且在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更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喜好。
倘若转而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探讨机器人的神奇之处,如它的功能、运作原理等,引导孩子去了解相关的科技知识,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的机器人兴趣小组或科技社团,在孩子在兴趣小组中有了一点小成果时,如成功组装了一个简易机器人,给予肯定和鼓励,效果会截然不同。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家长看到孩子对机器人感兴趣,不屑地说:“这都是些高科技的东西,你现在学也学不懂,别浪费时间了。” 孩子的热情瞬间被浇灭,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对科技类事物都不再关注,错过了一个可能激发浓厚兴趣的机会。
第二次,家长换了种方式:“宝贝,你对机器人感兴趣很棒啊!机器人可厉害了,能做很多有趣的事情。我们可以一起去图书馆找些关于机器人的书,了解一下它是怎么工作的。你还可以参加学校的机器人小组,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探索。我相信你在那里会有很多收获的。”
孩子欣然接受,在家长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机器人的学习和探索中,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浓厚的兴趣,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亲子关系在兴趣塑造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改善。
所以事实上,亲子兴趣塑造的秘诀并不在于兴趣班的数量,而是引导的智慧与对孩子兴趣潜能的尊重。
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 洞察但不主观:敏锐洞察,让孩子在兴趣塑造中感受到被尊重,才能学会为自己的兴趣发展负责。
适当的洞察不是凭借家长的主观臆断去决定孩子的兴趣方向,而是通过观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言语表达等,发现孩子潜在的兴趣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通过提供资源、分享经验等方式,让孩子在兴趣塑造中收获成长,这种 “被关注兴趣成长” 的经历才是最好的成长。
- 平等交流而非一味命令:每一次的交流都是兴趣热爱养成的契机。
当家长放下架子,与孩子交流兴趣问题而非强制要求,孩子会更愿意接受引导而不是抗拒。
- 自我反思,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家长的模仿往往超乎想象。
倘若我们自身表现出对新事物的热爱、积极探索未知领域和坚持个人兴趣爱好,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
亲子兴趣塑造不只是对孩子兴趣的培养,更是对自身教育理念与素养的提升。
由此可见,亲子兴趣塑造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善于引导而不盲目追随的家长”。
面对亲子兴趣培养的问题,选择是继续随波逐流,还是尝试以智慧引导方式促进?
在孩子兴趣成长的旅程中,孩子不是一个被动的被改造对象,而是一个有情感、有潜力的 “兴趣热爱培育者”。
唯有在不断调整、理解和互动中,亲子在兴趣塑造方面才能达成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