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大震撼:以王培静《为刘桂芝立传》为例
庆乐/文
记得上个月曾经写过一篇王培静微型小说为什么火:以《一双离家出走的皮鞋》为例。王培静的小说《一双离家出走的皮鞋》因其独特的标题、意识流的虚构手法、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巧妙的转折设计、精彩的结尾以及贴近生活的叙述语言,成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并引发了广泛讨论,因此火了起来……。
昨天又发现一篇他写小人物的微型小说,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妇女的故事。没有夸张、没有渲染、没有编造、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让读者心潮起伏,五味杂陈,给我感觉是六个字“小人物、大震撼”。
看官要问,为什么小人物、大震撼 ?
王培静系军旅作家出身,多年来,他不忘初衷,创作、编书,组织文学活动,忙里忙外,能文能武,发表、入选,出书、获奖,接连不断,成绩斐然, 作者不仅可以写出大量纪实文学,长篇小说、散文,还可以写出如此“娇而俏”微型小说,可见作者相当于一名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乐手。
他是山东人,为人朴实厚道,他的微型小说叙述语言也和他人一样平淡朴实。这篇微型小说,之所以给我“小人物、大震撼”的感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先介绍一下故事梗概——《为刘桂芝立传》写刘桂芝年轻时是个漂亮媳妇,在儿子来福两岁多时,丈夫满仓去当兵,可是走了就再没有回来。困难中有人在暗地里帮助她,偷偷送来麦子和玉米。一次收工时,队长让她晚上留门,她受到过队长的侮辱,生下的女孩子望月不清不白。运动时说她丈夫被国民党俘虏到台湾去了,她被定为五类分子,挂上一双破鞋游街。儿子长大后不和她来往,女儿也抱怨她。多年后,从江苏的阵亡烈士名单里发现了她丈夫满仓的名字。可是通过权衡,有关部门把烈士证书给了她儿子,与她毫无关系……。
感人肺腑之一——独特的军旅题材:王培静是一位著名的军旅作家,他的作品多聚焦于军旅生活,通过平凡人物的英雄人生,展现了与英雄血肉相连的老百姓的栩栩如生、烟火日常。
感人肺腑之二——质朴无华、短小精悍:刘桂芝这个人物,是有原型的,她已经离世多年。但这个故事在作者心里存了好久,刘桂芝一生走过的艰难和坎坷,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作者为这个小人物立传,短短一千多字,写尽了一个女人的苦难一生,她是烈士的女人,却不是烈士的遗孀,命运真是捉弄人啊!
感人肺腑之三——深刻的人文关怀:虽然她有儿有女,但是历史原因,儿子出走;女儿不喜欢,甚至连养老院都没有资格去。一个烈士的妻子,想过普通人的生活而不得!这是何等惨烈的现实。
感人肺腑之四——社会意义与历史反思:如果说,在那些漫长年代的等待是痛苦的,但在事件真相清楚后的磨难更是雪上加霜:等待毕竟还有期盼;现在,却什么都没有了。作品是作者真情的呼唤,因此,这不是一篇墨写的文字,是血写的!通过刘桂芝的故事,反映了历史原因造成的个人苦难,促使读者记住这些小人物的生活和经历,进行历史反思。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王培静《为刘桂芝立传》达到了小人物、大震撼的效果!
关于微型小说,突然想起王培静曾经说过的一段创作体会,他说,“小小说因其篇幅短小、轻松幽默和结尾意外而见长,它能滋润心灵,启迪人生。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小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好像是一夜之间,这个文学新品种应运而生迎来了繁荣的春天,郁郁葱葱的繁茂起来。在小小说创作中,立意相当重要,就像写诗要有诗眼。一篇小小说,有一个好的故事核,设置两三个情节,加上精彩的细节就能站得住了。好的小小说,不要写的太满太实,要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他的这段论述,极其精辟,极度赞同。纵观王培静的微型小说作品,几乎所有的作品立意都凝结着初心,军魂,精神、信仰、是溶入灵魂的美好良知,弘扬的是真善美,鞭挞的是假恶丑。
总之,这篇一千多字微型小说能够写出小人物、大震撼效果,说明作者匠心独具、功力不凡、不愧是微型小说重量级作家,可以说,王培静是中国微型小说文坛的一面旗帜。可敬可佩!
王培静微型小说《为刘桂芝立传》
年轻时,她是个俊巧媳妇儿,特别是那双有神的眼睛,看一眼,简直能把人融化在里边。她结婚第二年就生了个小子,取名:来福。儿子的名字是丈夫满仓起的,他说:叫来福,今后我们家就有享不完的福了。那时的日子虽然过的清苦,但一家人在一起过的有滋有味,有说有笑的。来福二岁多时,满仓被动员去当兵,头一批他因孩子小没有答应去。又过了几个月,再动员时,他就决定走了。走前头一天晚上,儿子睡着了,她问:你去当兵,扔下我和来福怎么办?桂芝,我也舍不得你娘俩儿,可头一批咱就没去,前方战事吃紧,再不去就说不过去了。你多受累,家里有事了就找村公所。你这一走,不知何时能回来,自己在外眼睛好使点,别忘了家里还有我们娘俩个。你放心,我时时把你和儿子装心里,等不打仗让回来了,我立马回来看你们。
望着眼前睡的正香的儿子,桂芝的眼泪掉了下来,满仓伸手去帮媳妇擦眼泪,自己的眼泪也止不住了。坐在清冷的院子门口石头上的瞎婆婆,每每想到这些,满是沟壑的脸上,总是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整整七十年了,多少个日子,她都是在这些美好的回忆中度过的。那个人说话不算数,走了再没有回来。和丈夫一同去当兵的人,有的跑了回来,有的在外地成了家,住进了城市。每有当兵人的消息,她就跑去问,看有没有丈夫的消息,结果什么也没得到。等全国解放了,丈夫满仓也没有回来。她带着来福过日子,有苦都咽进了肚子里。生产队长看她娘俩个可怜,安排出工时,总是给她安排轻省些的活,她心里既高兴又怕人家看出来说闲话。有一天早晨,她在院子里发现了一个小布袋,打开一看,是几斤麦子。她既惊又喜,不知是什么人在暗地里帮助她。这样的事十天半个月就发生一次,那袋子里有时是麦子,有时是玉米,她心里隐隐感觉到了一丝不安。一年了,竟平安无事。
她心里感激那个人,能让她和孩子吃上几顿饱饭,同时,又怕那个人出现,不知如何回报人家。那是冬天的一天,收工时,队长走过她身边时小声说:晚上给我留下门,找你说点事。回家的路上,她心跳的不行,坏了,肯定是他给的粮食,这可怎么办?不留门,他肯定不会就这样拉倒,寡妇门前是非多,闹出去,丢人的是自己。留门,他进了家不走怎么办?她早早从婆婆家接回了儿子,胡乱给儿子吃了口饭,无助的眼神望向暗夜,心慌意乱地坐在那儿想心事。她把外门插了又开,开了又插,等儿子睡着了也没动静,她心情刚平静了一点时,听见门被推开了,接着又给关上了……半年后,她发现自己的肚子越来越大,怎么用拳头捶打、怎么跳、怎么滚也不管用,再出工时,她用布条勒上肚子,再后来就不敢出门了。没办法偷跑到姨家,让姨帮找地方生下了孩子,是个女孩,起名叫望月。
她说孩子是姨家表姐生的,因孩子多她抱来养。纸里包不住火,大家都猜到了那是队长的种,从大家看她和孩子的眼光里都能看出来。队长照常扔些粮食进家,又一次想对她动手动脚时,她拿了把剪子以死相逼,对方才退缩了。运动时,她被定为五类分子,说她丈夫被国民党俘虏后,带到台湾去了。她被开过批斗会,脖子上挂上一双破鞋被游过街。儿子十五岁时,从外边听说了什么,回来和她闹气,说不想跟她丢人,要出去另过。好不容易给儿子盖了新房,娶上媳妇,儿子就真分出去过了。除了有次生大病送医院,儿子一家从此再不和她来往。儿子为了躲开她,卖了和她离的很近的房子,到村东头重新买了房子。都是自己造的孽,儿子这样做,自己心里也好受点。女儿大了也抱怨她,你看看,你年轻干的这是什么事,让我也活的不明不白的。说是说,望月出嫁后,平常日子里,只有她偶而上门来给买点东西。多少年后,上级来人说:从江苏的阵亡烈士名单里发现了曾满仓的名字,籍惯写的是山东谷城大曾村,妻子叫刘桂芝,儿子叫来福。现在的流霞镇就是过去的谷城。上面来人找她谈话后,她曾经激动过,她想这苦日子总算有头了,她天天望着月亮盼,终于等来了丈夫的下落。
上级通过调查也为了难,这媳妇是烈士的媳妇,这儿子是烈士的儿子都没错,可曾家这姑娘虽然也姓曾,可她与烈士没有一点关系,烈士证书怎么发?不能让烈士蒙羞啊。
通过权衡,上级把烈士证书给了儿子,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她哭干了眼泪,哭瞎了眼睛。从此,她的世界一片黑暗。她不是烈士遗属,没有名分;她进不了养老院,因她有儿有女。在村里的年轻人和路人眼里,她就是个瞎婆婆,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知道她叫刘桂芝,更没有几个人知道她的身世和她的故事,她的一切都藏在她那深陷的眼窝里。或许有一天,她走了,她的故事也就烟消云散了。
原载2019、3《新老年》,责编:孔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