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也说延迟退休
徐大海
2024-09-12 17:50:31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关于实施了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的议案,此举备受瞩目。缘何要实施这项改革,改革实施的经济社会背景深远。

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人口形势发展需要,着眼长远,经过长期酝酿、充分研究、审慎决策作出的重大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事关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一)这项改革是适应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受教育年限普遍增加的客观情况,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技术进步及卫生环境改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至78.6岁,我国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8年增至2023年的14年,实现了大幅提高,这也意味着劳动力开始工作的年龄有所推后。在法定退休年龄不变情况下,平均工作年限缩短将导致人力资本利用率降低等问题。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实施延迟退休改革有利于提高低龄老年人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力供给潜力和质量,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源红利转变。

(二)这项改革是适应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增加全社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需要。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劳动力年龄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1.1%。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还将不断降低,实施延迟退休改革有利于稳定劳动参与率,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能够更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这项改革是适应劳动者就业意愿多样化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支持职业生涯自主规划选择。

延迟退休改革按照自愿、弹性原则,充分考虑了不同群体的诉求,让劳动者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退休方案。想早些退休的职工在满足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年限等条件下,可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继续工作的低龄老年人,也不用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可选择继续工作。改革将为老年人社会参与创造条件,使拥有更强劳动意愿、更高人力资源禀赋的大龄劳动者可发挥更大价值改革主要目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

“十四五”规划和党的二十大报告都明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在“十四五”规划中,“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被写入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章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对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作出部署,提出“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这也表明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基本国情之一,而人口高质量背景下,迫切需要进一步释放社会的劳动要素资源潜力,推动整个全要素生产率达到一个更加适宜的水平。无论是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健康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社会生产能力的改善,让劳动力与社会生产的结合方式,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都为调整相应的政策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条件和政策的可能性。

我国2035年左右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十四五”规划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内容都被放在了与人口发展有关的部分。我国人口总体发展情况和老龄化程度的变化明显。建国初期,我国总人口规模为5.4亿,截至2023年总人口已经达到14.1亿人。人口数量总体快速增加的同时,人口发展也刚跨过两个重要转折点。一是从人口出生情况来看,我国从2022年起出现人口负增长,2023年延续负增长态势。二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于2021年达到14.2%。按照国际标准的一般划分,这标志着继2000年我国以7%的老龄化率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从此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据预测,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将达到峰值。

法定退休年龄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确定后,一直未进行较大调整或改变,当时的根据人口状况、经济发展制定的政策体系与现在的人口结构、发展情况是脱节的。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一个积极变化,即人口预期寿命的大幅度提高。2023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6岁,健康预期寿命,即在身体健康状态下的生存年数也显著提高。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变,纯粹依赖于重体力的劳动大幅减少,更多的是知识型、技能型的岗位,这为延长工作年限提供了更多可能。预期寿命增加,意味着可以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年龄的增加。通过制度性改革,可更好地增加劳动力规模,对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来看,延迟退休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社会公众不仅关心延迟退休改革本身,与之相关的就业等民生问题也备受关注。一方面有人担心延迟退休会增加青年就业的难度,另一方面随着竞争压力加大,大龄劳动者是否更难获得就业机会。公共政策调整有一个基本原则,即对社会的冲击和波动愈小愈好,延迟退休也不例外。渐进式推进,意味着短期内向社会释放的劳动力规模不会太大,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总体有限。而从人力资源市场供给看,允许一部分有意愿、具备条件的大龄人员继续工作,可中和部分减少的劳动年龄人口。从长期看,延迟退休也有利于保持劳动参与率。青年就业岗位主要依靠经济发展的增量而非存量来提供,年轻人和大龄劳动者青睐的行业有交叉,但重叠度并不高。年轻人更愿意去互联网、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等就业。对大龄劳动者就业问题,则需打破‘35+’年龄门槛,创造更为公平的就业环境。

针对公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一系列举措正在相继推出。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接连下发通知,分别就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规范管理、改进和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包括加强对就业歧视行为监管,对发布含有歧视性内容招聘信息的加大惩处力度;要求招聘不得设置歧视性、指向性以及不合理的限制性条件,坚决杜绝“萝卜招聘”“因人画像”“近亲繁殖”等。延迟退休改革决定审议通过,相关部门还将在促进就业、规范招聘市场秩序、维护劳动者权益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更有针对性的举措,着力保障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