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女教授问政10年出圈,让人思考更多电视问政的沉寂
顶端新闻
2024-09-03 17:20:19

电视问政,既“简单”也“困难”——它的流量密码不复杂,曝光问题、解决问题即可。但它的困难在于,如何凝聚起向沉疴痼疾开刀的决心和勇气。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鹤在电视问政节目中的犀利发言片段爆火出圈。因怒斥政府工作人员“这么大的官威”,陈鹤也被许多网友称为“嘴替”。

陈鹤教授的出圈不是偶然,她作为点评嘉宾参加各地的电视问政节目已经长达10年。在这10年里,她也留下了不少犀利语录。她曾在一起关于消防安全的案例中,痛批11个部门,“各个部门就像各路大神一样,在文件里面位列仙班,然而一到了动真碰硬的环节就法力失灵了”;她也曾喊话相关水务集团,必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民生项目不能让一个老乡掉队,不能让一户人家喝不上放心水”。

可见,敢言、犀利、直指要害,这种一贯的风格是陈鹤能够出圈的原因所在。值得注意的是,陈鹤作为点评嘉宾的10年,正是电视问政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今,依然保留强烈存在感的节目似乎不多了。

回溯其发展,2011年左右,武汉推出的《电视问政》直播节目取得较大反响,随后几乎遍及全国。2016年,有媒体统计,当时已有湖南、广东、河南、浙江、宁夏、江苏、陕西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推出电视问政类节目。

这只是一个缩影,当时几乎在各地电视台上都能看到类似节目。然而电视问政的发展并没有一路高歌猛进,一些开始沦为平庸,一些逐渐淡出视线。有的丧失了追问的锐度,有的虽然节目效果拉满,但没有起到多少解决问题的效果。

早在2014年,就有媒体报道,电视问政节目曝光问题后,有的不但没有改进,反而更加严重,“有的区负责人曾在电视中信誓旦旦立下承诺,最终却打了水漂”。可能导致有些节目需要再问“上一次问政谈到的问题为何没有解决”,由此引发了人们对节目意义的质疑。

此番出圈的犀利发言,其实说明了人们对电视问政的兴趣并没有消失。这个节目不需要套路、剧本、节目效果,哪怕是最朴实的方式,只要直指了问题的关键,真实且辛辣,它就依然有受众。

毕竟,电视问政的意义并不只是一档电视节目,它是一种舆论监督,是一种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方式。舆论监督不可或缺,同样地,有效的电视问政也不会缺少观众。陈鹤教授的一番言论引发广泛共鸣,就是在说明这个道理。

从电视问政的发展来说,当然人们可以有很多技术化的分析和建议,但根本上,需要的是当地对舆论监督的合理定位,是当地官员能够适应一种办公室之外的语境。只要对舆论监督更加开放,更加坦诚地与人们交流,收视率、节目效果云云,也都是水到渠成的。

当然,作为舆论监督的一个切入口,电视问政还需要接入整体的治理格局。话语再出圈,但对当事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解决问题。如此,电视问政是治理生态的呈现,也是治理能力的反映。

可以说,电视问政,既“简单”也“困难”——它的流量密码不复杂,曝光问题、解决问题即可。但它的困难在于,如何凝聚起向沉疴痼疾开刀的决心和勇气。这也在侧面说明,人们关注电视问政,其实背后还有更大的关怀——风气的廓清、社会的改善,这是地方主政者应当读懂的。

顶端相关报道:

教授陈鹤:干部要容忍群众的批评丨顶端访谈》

来源: 红星新闻
编辑: 刘梦鸽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