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养育子女的过程,是父母的修行
产后护理说
2024-08-23 15:52:41

放假了,很多孩子都放飞了。

迷恋游戏、不想看书、听不进课、没有学习动力…

与其唠叨说教,逼着孩子学习,不如带着孩子一起看看这8部央视力荐的神级纪录片,不仅能打开孩子的视野,还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孩子会因为一个故事而开窍,也会因为一个视频而点燃心中的那把火。

01

翻山涉水上学路

当我们的孩子抱怨上学累、作业多,甚至想方设法翘课、逃学,不惜装病、说谎时。

他们不知道,同一片蓝天下,不同经纬度,有一大波孩子正在“拿命上学”!

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讲的就是这样一群孩子,在上学路上一日日翻山涉水,一次次死里逃生……

他们有的要顶着50℃的高温,徒步15公里,横跨沙漠;

有的要沿着峭壁一直向上爬1000多米,一不小心,就可能跌得粉身碎骨;

有的要穿越野兽横出的原始森林,冒着随时被吃掉的风险,努力前进;

还有的只能靠着一条锈迹斑斑的钢索渡河上学,一不留神,就可能失足落水,被汹涌湍急的河水吞噬。

单单是走完上学路,就用尽了他们全部力气。

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风雨无阻,只为了用“知识改变命运”。

对比之下,孩子们会知道:

他逃避和唾弃的,正是别人难以触及的一生。

从而学会珍惜和感恩现在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02

《出路》

纪录片实拍了同一时代,3个阶层,3个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

历时6年,几乎看尽了他们每个人的梦想和现实的碰撞。

贫困山村的马百娟,一心想读书走出大山。她有三个愿望:月赚一千块,买面吃以及修水窖。

就这么一个朴实的愿望也实现不了,她在16岁的花样年华被迫嫁给了表哥。

小镇做题家徐佳,经历三次高考,终于考上大学找到工作。他的人生就像大部分人一样,上学、工作、结婚。

虽历经辛苦,不断遭受打击,却一直在努力实现阶层的跃升。

北京女孩袁晗寒高一休学后,在家里的支持下,先是开了自己的酒吧,后又到德国留学,回国开了自己的艺术公司。

她从来不需要担忧温饱的问题,她有坚实的大后方为她托底,所以她的整个人生都在关注自我,追求自我。

这让孩子认识到家庭差距的同时,也意识到:

没有伞的孩子,就要学会努力奔跑。

只有自律起来,好好读书,才能够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03

《大学》

一所清园,四位清华人。

这是一部以清华大学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用3年时间记录了4段真实人生的4份人生选择。

他们之中,有刚历经高考、一波三折地考入心仪学府的第一代"00"后大学生严韫洲;

有即将离开象牙塔、面临艰难抉择的水利系博士毕业生宋云天

有旅美归来入职清华、满怀"观天"理想却挑战重重的青年教师蔡峥;

也有83岁荣休之后依然坚持站立三尺讲台的老院士钱易。

他们精彩的人生故事,可以让孩子们看到:

优秀的大学是怎么样的?优秀的人都在做什么?他们又是如何充实自己,如何努力奋斗的?

走进《大学》,孩子可以和这些优秀的人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从而激发孩子的向往和憧憬,帮助孩子树立目标,并为自己心中的热爱和梦想迈进。

04

《十八岁的流水线》

这部纪录片跟拍了3年,真实记录下那些年少辍学打工者的生存现状。

曾经,他们厌倦读书,急于跳出学习的坑。

如今,进了流水线,才发现打工不仅单调乏味,更是辛苦、劳累、无望。

一不小心戳伤了、烫伤了、流血了,擦点药水缠个绷带,回到岗位继续干活。

加班是常态,只要主管一声令下,哪怕你精疲力竭,眼睛困得睁不开,肚子饿得咕咕叫,也只能继续咬牙干多三、四个小时。

这里,没有朝气蓬勃,也没有鹏程万里,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和苦涩。

因为没有学历和技术,他们想走挣不脱,想逃逃不掉。

后悔,是他们的人生底色。

后悔没有好好读书,后悔没把书读下去,后悔放弃了改变人生最好的垫脚石。

这就是不学习的代价:

不吃学习的苦,就只能吃生活的苦。

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页都在堆积通往梦想的路。

读书与不读书,差的是整个人生。

05

《跟着书本去旅行》

这是一部大型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让孩子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

每一集都是不同的故事,让孩子观看的同时,走近文化古迹、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在孩子眼中活了起来。

比如:

《西游记》中的火焰山长啥样?


王之涣笔下的《凉州词》中“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何景象?


《马踏飞燕》里,马的脚下为什么踩了一只燕子?


纪录片题材超级丰富,寻迹河西走廊、苏州园林,吐鲁番、陕西民俗印记,后土祠,山海雄关……探秘书本里的诗词,感受各地的美食、建筑、植物、风土人情等。

看完孩子会发现,课本里单调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画面,孩子学习知识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切身实地感受。

无形中,既扩宽了孩子眼界,也唤醒了孩子学习的动力。


06

《小小少年》

人声鼎沸的菜市场里,一间简陋的猪肉店门前,一个小女孩正姿态轻盈地跳跃、劈叉、下腰、空翻……专心致志地练习着芭蕾。

屋外是嘈杂的生活,母亲磨刀剁肉;屋内是舞动的梦想,女孩翩翩起舞。

艺术与生活,现实与梦想,在这里碰撞重叠,极富视觉冲击力,让许多人都为之惊艳。

而这个画面正是豆瓣评分9.2的纪录片《小小少年》中的场景。

节目聚焦了6个在追梦路上一往无前的小小少年,除了猪肉摊前起舞的女孩,这里还有:

机器人狂热者、痴迷昆虫的少年、摩托车女赛车手、电竞选手国豪、乐队音乐创作者。

通过他们的成长故事,孩子们可以看到,这些所谓“有天赋”的孩子,实际上是他们在热爱的领域里投入了巨量的精力,才让他们看上去是天才。

闪闪发光的背后,是恒久的坚持。

让孩子体会到“热爱”的感受,才能放大孩子追求梦想的光。

07

《习惯的奴隶》

哲学家高汀说过,人或多或少都是习惯的奴隶,一生都被习惯捆绑着。

一开始,习惯只是一条细细的丝线,但随着我们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原来的丝线不被断缠上一条又一条丝线,最后就会变成一条粗绳,把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捆得死死的。

习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就是最差的主人。

纪录片《习惯的奴隶》中就讲述了几个最常见的坏习惯。

它们看似无关紧要,却在时刻透支着我们的健康和消磨我们的精力。

比如购物。

一个上大学的女生,每个月要花三四千美元购买各类口红、包包、鞋子等物件上。

她明知道这种过度消费的习惯不好,可就是忍不住。

哪怕她的信用卡早已刷爆,欠下不少外债,生活也早已陷入一团乱麻。

日常生活,我们的孩子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恶习,比如:

拖拉磨蹭、粗心大意、游戏成瘾、贪玩懒惰……

看完纪录片,孩子就能知道如何戒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一能管好自己习惯的孩子,才能控制住自己的人生。

08

《智能陷阱》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对手机特别上瘾,危害堪比毒药。

纪录片中,有这样一幕让人印象深刻:

女孩原本乖巧懂事,读书也十分用功。

但当她接触手机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变。

女孩开始频繁关注自己的社交账号,别人一个好评,她就激动不已。别人一点恶语,她就焦虑不安。

这让她再也不能专注学习。

后来,她尝试了一款手机游戏。

紧接着,她越玩越着迷,妈妈喊她吃饭,她听不到,妈妈想要拿走手机,她直接对妈妈大打出手。

因为沉迷手机,女孩不仅成绩一落千丈,脾气也变得暴躁无比。

这其实就是智能手机给孩子埋下的陷阱:深陷其中,不知其害。

若不加以控制,孩子只会沉溺在这种垃圾快乐中无法自拔。

只有让孩子趁早了解智能陷阱,放下手机,他才能追求真正的自律,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