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读《论语》一百六十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沈莉红
2024-10-29 07:19:51
 #创作挑战赛六期#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与君共修,同登善域。

第十五篇:论语·卫灵公篇 

【本篇引语】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注释】▲君子: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小人:学问浅薄的人。

▲求:要求,责备。

译文】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做到,小人要求别人做到。”

【评析】“求”的本义恳请、乞助。引申指“设法得到”。引申指“需要”。《说文》给出的解释是:“索也。”《增韵》给出的解释是:“觅也,乞也。”这句话中的“求”可以有两方面的理解:一呢,积极进取,进退成败都靠自己;二呢,这里的“求”也包括对自己失败原因的探求。这么一看,“求”似乎有了一些责备的意识,责备自己为了什么?还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如此来看,“求”似乎解释成“积极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更胜一些。

“诸”是一个形声字。用作代词的时候,可以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如,“告诸往而知来者。”(告诉你过去的,你就能揣摩到未来的。)(《论语•学而篇》)用于句中时,通常是“之于”的合称,“之”是代词,“于”表示对象。用在句末时通常是“之乎”的合称,“之”是代词,“乎”疑问语气词。如付诸东流,意思是“付之于东流”,把它投到向东的江水中。

当然了,这个“之”可以是仁德,可以是工作,可以是幸福,甚至可以是一切……这就是《论语》的思想张力。按照仁德来说,这句话就是孔子说,君子严格责求自己学问道德的进步。

君子内求,小人外求。君子把未来握在自己手上;小人将未来寄托在别人身上。君子是用君子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反省自己。小人则是用小人的态度对待别人,苛责别人。

孔子说,君子总是要求自己,责备自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严于律己”,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之一。

学问修养越深的人越注重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对自身要求越严格。学问浅薄的人往往一味要求他人,自身却做不到。参读《卫灵公篇》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君子以天下为己任,把天下的事情都看成自己的事情,把着眼点和着力点都放在自己身上,力求“修已以敬”(第14•42章),为人做事恭敬、慎重。而小人,注重于个人的利益,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希望坐享其成,出了问题也是责怪他人而撇清自己的责任。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正人先正己等等,都是儒家对人对己倡导的态度。也是儒家倡导的厚德载物的重要体现,是躬行君子,修养仁德的重要方面,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也真不容易。结合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本章的意思更偏向于君子道德修养方面,君子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小人喜欢苛求别人。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