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浚县专家讲科普】 姜玉琴:科普“小麦茎基腐病田间识别与综合防控”
浚县融媒
2024-10-23 17:58:24

浚县农业农村局 姜玉琴

本科学历,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至今,在浚县农业农村局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27年来,在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擅长土壤肥料检测和作物施肥应用。

浚县是农业大县,耕地面积107.6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91.6万亩,典型的种植制度是一年两熟。主要大宗的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其中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

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的病虫害问题,其中小麦茎基腐病是引起小麦“白穗”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近年来在我县发生范围较广、发生程度较重的小麦病害,且呈逐年加重趋势,成为危害小麦生产安全的主要病害之一。下面就来说说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一、症状特征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真菌性土传病害,从出苗到成株,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小麦茎基部和根部。苗期受到侵染后,茎基部叶鞘变褐,严重时引起麦苗发黄而死亡。返青拔节后,可造成植株茎基部叶鞘1-4个茎节变褐,严重时植株枯死,不能抽穗。潮湿条件下,发病茎节处可见粉红色或粉白色霉层,后期枯死的茎基部叶鞘上可产生小黑点。抽穗后发病严重的植株出现枯白穗症状,籽粒秕瘦甚至无籽。一般减产5%-10%,严重时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                        

二、发生规律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小麦收获后病原菌主要残存于秸秆及病残体上,成为下季的初侵染源。常年种植小麦、秸秆持续还田、播种过早、偏施氮肥、土壤免耕,旋耕有利于发病,旱薄地、盐碱地发病严重,生长后期干旱可导致病情加重。

合理轮作,适当晚播,增施钾肥锌肥及生物肥、土壤深翻、生长后期(灌浆期)适当灌水可减轻发病。

防控策略

遵循“预防为主、分类施策、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贯彻“严控重病田、调控轻病田、保护无病田”的防控策略。 

无病田要对进地作业农机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原菌随农机上粘附的病土、病残体传入;不要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轻病田重点落实生物菌肥+适期晚播+包衣拌种+科学肥水管理等关键技术。

重病田采取深翻土壤+生物菌肥+适期晚播+抗耐病品种+包衣拌种+返青期喷药+科学肥水管理等全程配套技术,忌选高感品种。

四、关键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经田间抗性鉴定,郑麦136、周麦24、开麦18、丰德存麦20、丰德存麦20等小麦品种对抗茎基腐病具有一定的抗(耐)性。

2、农业防治。推行秸秆粉碎腐熟还田,播前深翻整地,每2-3年至少深翻一次,深度25-30cm。秋季气温度,可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期7-10天,一般晚播2-3天增加一斤播种量,合理控制小麦播量,建立合理的群体。合理的轮作倒茬可减轻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一般可将小麦与豆类、油菜等作物进行轮作、倒茬,适当增施磷钾肥和锌肥,增强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小麦孕穗后适当灌溉保持土壤墒情良好,以减轻病害发生。

3、化学防治

播种期选用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戊唑醇·吡虫啉、氰烯菌酯等药剂进行种子处理。返青期可结合纹枯病等的防控,喷施丙硫菌唑、丙环唑、吡唑醚菌酯、氰烯菌酯、戊唑醇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控制病害发生,严重地块可间隔7-10天再喷一次。

五、注意事项

施药时最好选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小地块选用背式喷雾器,适当加大用水量,建议每亩用30kg以上的药量,并注意调低喷头高度和方向,重点喷施小麦茎基部,注意喷匀打透。

供稿:浚县科学技术协会

编辑:李建敏   责编:刘晓慧    监制:侯桥石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