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杨峰‖黄国故地 文化光州【3】
大别红叶(叶自武)(美好信阳推介官)
2024-04-15 15:24:22


题记:

光州是中国古代、近代城市,襟带长淮,控扼颍蔡,有“河洛重镇,吴楚上游”之称。春秋古黄国,秦汉弋阳郡,自公元220年置弋阳郡,直到1952年撤并潢川专区,在长达1700多年的时间内,光州历朝历代均为豫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古老光州,文化光州,英雄光州,祖地光州。知名文史专家杨峰老师溯源究里、旁征博引、博古论今,多角度、宽视野诠释厚重光州,信息量大,史料性强,堪称宏篇大作。因篇幅较长,特分四个专辑予以转发分享,今天分享第三辑。


三、弋阳、弋阳古城与弋阳陈氏

战国楚系玺印“弋易君鈢”“弋易(陽)邦粟鈢”

考古实物显示,黄地入楚后,战国时期即置有弋阳县,其治所是沿用黄国故城,这是潢川设县之始。弋阳城的得名,源于城西北的弋山(或浮光山)。郦道元云:“弋阳县,谓在弋山之阳也。”

从战乱走向秦汉数百年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没有了南、北之争,弋阳城也因为地理位置居中,商贸流通,人文繁盛,发展为豫东南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经历了从西汉弋阳县治到东汉弋阳侯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置弋阳郡的变化。

清光州地图(局部):光州城西北、淮河南岸的刘伶寺与光州城西北的滑州城(黄国故城)位置图

随着三国、两晋、南北朝战火烽燃,北方势力南下的进程,淮河南岸的弋阳成为战争的前沿。

弋阳城,因其地理位置缘故,可谓英雄与文士齐聚——不仅有楚汉之争时项羽筑台屯兵、点兵遣将的雄姿,更有魏晋竹林七贤揽月入怀与山灵为伴、崇尚老庄大写的壮丽人生。

南朝宋、齐之时,出于军事上考量,分弋阳郡立光城左郡并分置南北两个弋阳。随着南方政权的节节败退,黄国故城处的北弋阳在战争中沦为废墟,政权及原住民随着侨置的南弋阳不断南迁,从最初的位于今天南城的位置直至渡过长江。

《中国移民史》记载:“淮西入魏时,七郡民不愿属魏,连营南奔。”再后来,随着北方的强大,侨置江南的南弋阳返迁无望,遂土断于当地,这就是今天江西省上饶市的弋阳县,革命烈士方志敏的故乡。此时治所位于今天潢川南城处的北弋阳也被占领者北齐政权改名为定城(武平元年,即570年)。直到今天,我们的南城依然被称为弋阳古城,而江西的弋阳县也有一个“定城”的别称。

弋阳城从黄国故城位置初迁今南城时,也是遵从“水北为阳”的风水理论,选择建在了小潢河的北岸。直到南宋的1195年,光州知州梁季泌扩建光州城时,城市范围始扩至今天北城的部分地区。当时这穿城而过的小潢河只是城西北龙湖泄洪的“一支流小沟”,并最终在城市的东部汇入小潢河。明洪武初,“郡兵部尚书张安仁以形家言,议改今河”,引小潢河穿城而过最终形成了今天一水带两城的格局。

蔡公子铜簠(fǔ,1966年,潢川高稻场出土)

楚国争霸中原时,为方便管理,总会把新征服土地上的臣民迁往自己统治的腹地。公元前648年黄国被灭,臣民就被强迁至今湖北境内的黄州、黄陂、黄安、黄梅等地。到了黄国北面的陈国、蔡国,被迁往的“楚国内地”极有可能就是我们黄国故地。因为此时的黄国已被灭国170-200年,早已成为楚国的腹地了。

1966年在黄国故城西北500米处一座大墓中出的青铜器,就铸有“蔡公子义”铭文,可确定为蔡公陪葬品。那么此时的陈国陈姓是否已来到黄国故土呢?目前我们掌握的陈氏留居弋阳的明确文字记载是在汉代。

乾隆35年(1770年)《光州志·卷五十六·忠义列传·唐 陈元光》记载:“陈元光字廷炬,弋阳人……汉建武间,有祖名孟连者……薨葬于浮光山之麓,子孙因而留家焉。”

二千多年前孟母择邻而居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古至今,中国人出于对交通、教育、医疗等考虑,稍有条件者都会择地而居。同理,东汉初年陈孟连被安葬于浮光山麓,其子孙定居于豫东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弋阳城,可谓合情合理、顺理成章。

千百年来,因为浮光山(即弋山)及周边地形、地貌的人为改变,加之古墓葬缺乏保护,沧海桑田,我们一直难以寻找到浮光山麓陈氏祖墓的存在。幸运的是,在几张珍贵的古地图中,就有宝贵的佐证,也直接证实了我们《光州志》记载的可靠。

1862年的《河南全图》

清同治三年(1864年)编纂的《大清一统舆地全图》中收录的26幅地图之一的《河南全图》(1862年),全面展示了河南的山川湖泊和行政区划,可谓集当时国家制图及地理知识之大成,其权威是不容质疑的。图中在豫东南浮光山(濮公山)西南麓有一处“陈家塔”的存在,给我们留下了弋阳陈氏祖墓所在地的珍贵记忆。

1862年《河南全图》豫东南局部

“陈家塔”在我们的地方志,乾隆35年《光州志》古图中也有标注。

陈氏是炎黄子孙中的望族,在海外,有“陈林半天下”之称。陈氏的发展轨迹也与河洛文化从北向南,最终成为遍及中华的主流文化传播轨迹是一致的。有很多证据表明,陈氏中两支最重要的分支“浮光陈氏”与“义门陈氏”同源于弋阳城的“弋阳陈氏”。

南北朝时,弋阳城随着战争的进程最终被侨置和土断于江州鄱阳郡的葛阳。此时的鄱阳王为陈伯山,是南陈开国帝王陈霸先的侄孙。《台湾陈氏族谱》记载,陈霸先的堂兄弟陈霸汉,闻陈霸先废梁自立而“惧”,遂返光州司大宗。此鄱阳王陈伯山就是在光州“司大宗”的陈霸汉、陈霸先堂兄弟的第三代。这一侨置的渊源,也为后来的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泉潮间平定啸乱和义门陈氏的发展,埋下伏笔。

今天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义门陈氏是唐朝发源于江西德安车桥镇一个江右民系家族。这个“德安县”在南朝时叫“历陵县”,亦属鄱阳郡,即同属鄱阳王陈伯山管辖。鄱阳郡陈氏的繁盛,和光州后裔开创的陈国以及陈伯山任鄱阳王枝叶繁茂有关,这里面当然也有很多跟随弋阳城被侨置到江南的弋阳陈氏。

唐初光州弋阳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光州近万名将士奉召入闽平乱,并落籍于当地,使闽南包括闽西、粤东等地从蛮獠啸乱之地变为“畿荒一德”,汉蛮和睦、安居乐业的“富庶之区”,漳州亦成为八闽名郡。后来他们的子孙成为漳、泉和粤东一带的居民主体,其后裔又于三、四百年前,繁衍迁播于台湾和东南亚及海外各地,为台湾地区的开发和东南亚及海外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影响深远。“浮光陈氏”因陈元光南开闽漳,成为陈氏走向世界的起点。

大唐朝廷之所以派陈政父子千里出兵闽地,这里面应该也有原“弋阳城”侨置在中原入闽的兵家必经之地江西弋阳县的原因。两地间传统的血脉渊源,在交通不便、后勤补给十分困难的古代,对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同源于“弋阳陈氏”的“义门陈氏”与“浮光陈氏”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闽台陈氏族谱记载:陈霸汉寓居光州间生子果仁;果仁生子克耕;克耕生子政。即陈元光父政、祖父克耕、曾祖果仁、高祖就是陈霸汉。而陈霸汉的堂兄陈霸先(503-559年)是南朝陈国的开国帝王,陈霸先的侄孙陈伯山是鄱阳的最高统治者,而陈伯山及其直系子孙又直接影响了鄱阳郡的弋阳侨置与义门陈氏先祖在鄱阳郡的发端。这里面满满的都是血脉渊源。

【作者简介】

杨峰,信阳市政协社会科学组委员,信阳市知联会理事,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政协、信阳市政协文史资料撰稿员,潢川县政协文史委员。潢川县(光州)根亲暨开漳圣王陈元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参与过市县政协、史志、文联部门《豫南抗战史料选编》《图说鸡公山》《走进黄湖》《光州漫忆》《光州记忆》《光州往忆》等50余本文史书籍的写作与编辑、出版工作。

 #创作挑战赛二期# 

#黄国#春申君#弋阳#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