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把握重大主题影视创作传播的关键点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09-19 09:12:25

“重大”影视创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实践方式,在传递主流价值观、塑造主流文化形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影视领域涌现出一批主题鲜明、贴近现实又回应时代的精品力作,在对这些作品的讨论中,经常出现“重大主题”与“重大题材”的称谓。两个概念既交叉重叠,又各承其意、各有侧重。厘清重大主题和重大题材的关联性,把握主题性影视创作与传播的关键点,对于推动中国影视的繁荣发展大有裨益。

“主题”和“题材”的概念辨析

在中国影视发展进程中,以“重大”冠名的影视作品,有过“献礼片”“主旋律”“重大题材”“重大主题”“新主流”等各种表述,其主要特征在于它们一般均是由国家自上而下推动、倡导与策划的,反映国家历史或者当下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大主题,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仪式化的传播凝聚民族情感、完成价值建构。其中较为常用的是“重大题材”和“重大主题”,这两个概念虽然类似,但不完全等同。题材是指作品的具体内容、故事线索或表现形式,它是作品的外在表达,可以根据故事、场景、时间等特定要素进行分类。而主题一般是指超越具体情节和人物的抽象概念,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次思想或意义,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核心思想,是作品所要传达的哲学、道德、文化等观念。

“重大题材”主要侧重于影视作品的具体内容、背景和情节,通常涵盖国家社会所公认的重要事件、历史时期或公共议题,对社会具有显著影响力,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公众意识。例如,迄今为止依然保持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纪录的《长津湖》,讲述了重大历史事件抗美援朝战争中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疑是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精品力作。再如,探讨国家战略和政务治理的《红海行动》以撤侨事件展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形象,《人民的名义》则聚焦当代中国的反腐败斗争,传递反贪惩腐的坚定决心与必胜信念。“重大主题”是指影视作品所探讨的核心思想或主旨,往往与社会热点、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紧密相连,是作品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中心信息或深远寓意。例如,2023年春节档的科幻题材电影《流浪地球2》聚焦地球开始“流浪”之前,全人类携手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故事,其中内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疑是重大主题。

一部作品的题材可以有多种分类,但主题却是贯穿全篇的思想内核。用“重大主题”既可以涵盖表现对象上的“重大题材”,也能囊括主旨意义上的“主旋律”“新主流”以及针对特定时间的“献礼”片。尤其是 “主题”二字也与“党的主题主线”的表述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主题”指的是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特定阶段的中心任务,这就使“重大主题”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用“重大主题”的概念指涉上述各类“重大性”影视实践,既便于追溯历史,又立足当下、指向未来。

“有组织”的主导性创作

“有组织”的主导创作,顾名思义,是一种有计划、有预见、有系统的创作实践,旨在通过国家层面的引导和推动,创作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先进文化导向的影视作品。此类创作方式重视回溯历史、观照现实,通过梳理重大主题影视创作的历史演进,从制度、政策层面把握作品创作的本质性规律。

主导性创作的基础是对历史上重大主题影视创作的系统溯源。只有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至今不同阶段重大主题影视创作的发展历程,提炼出各自独特的创作特点,才能更好地总结实践经验。尤其是,探讨不同时期作品在艺术风格和观众审美接受等方面的异同,从中发掘重大主题作品的本质性规律,才能更好地把握创新性衍生和创造性转化的可能性。抗美援朝电影《金刚川》不仅是对红色经典影片《上甘岭》的致敬,还在高潮处加入了《我的祖国》《英雄赞歌》两首歌曲,通过对经典内容的回溯和重新演绎,唤醒了几代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红色记忆。

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理解,主导性创作应精准把握影视作品的主题表达。重大主题影视作品不仅要突出时代主题,还要融入时代精神,体现国家意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不仅要深刻洞察作品的核心意旨,还要艺术地表达其中蕴含的社会价值与意识形态。近年来上映的《山海情》《花开山乡》《鲜花盛开的山村》《温暖的味道》《经山历海》《江山如此多娇》等农村题材电视剧,在“有组织”的创作引导下紧扣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描绘出党的领导下乡村振兴如火如荼的壮阔图景,对国家主旋律和新主流价值进行了现代化的表达。

此外,主导性创作的另一大优势是政府机构的扶持激励。政府部门通过制定针对性政策,包括资金投入、税收减免、版权保护等,营造出健康有利的创作环境。政府通过设立影视类奖项表彰在影视创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同时通过搭建专业的影视评论体系,全方位提升行业制作水准和观众的审美水平。

“有规划”的生产与传播

重大主题的表达、阐释与传播,不仅体现在重大题材处理层面的推陈出新,更要在寻常题材中挖掘“主题”,聚焦“主题”进行内容生产的规划,在叙事方式、技术应用、产业模式及国际传播等维度探索新理念、新路径和新模态。

“小中见大”探索创作新理念。将重大主题拆解为日常生活中一个个温馨动人的小故事,以“小切口”映现大时代,更能展现微观与宏观深度融合之下的多元呈现视角。轻议题、微叙事贴近生活,易与观众产生情感联结,从而使“主题”表达直抵人心。网络电影《中国青年:我和我的青春》通过讲述三代青年志愿垦荒、西部支教、公益助学的故事,反映了“青春融入时代发展”的重大主题。热播剧《故乡,别来无恙》从四位女性的生活细节入手,带领观众“沉浸式返乡”,体现了中国人的“故土情结”和“家国一体”这一永恒主题。

“人机共创”拓展生产新路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正催生影视创作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无疑是“重大主题”,近年来主流媒体以一大批高品质文化类视听节目响应这一国家文化战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通过真人模拟、漫画展演、沉浸式实景演绎等技术手段,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动画片《千秋诗颂》,依托“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将语文课本中的200多首诗词制作成水墨国风动画。人机共创已成视听内容生产的大势所趋。

“IP联动”开启产业新模态。影视产业不仅要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还要针对观众多样化的视听消费偏好,在做好视听内容策划的同时,提前谋划多样化的产品形态以及分发端口、销售渠道等,不断探索跨媒体分发、IP开发运营、粉丝经济等产业发展新模态。电视剧《三体》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优质的制作,更在于其背后完整的IP运营策略,包括书籍、影视、游戏等多元化的内容开发。《觉醒年代》不仅在内容制作上用心用情,还通过线上讨论、文化讲座、书籍出版等方式,将优质内容进行跨品类营销,将革命历史叙事融入“新主流”观众的文化消费场景。

“影视出海”传播中国新形象。在文化竞争的国际背景下,内蕴着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主题性影视作品如何“走出去”,关涉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影视强国战略的应有之义。重大主题影视作品的跨国传播需要“有规划”的顶层设计,其核心在于以数智技术为驱动,构建跨屏、跨界、跨国的全新传播体系,精准把握国内外观众的审美偏好与视听需求,提升中国影视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一方面,要健全海外发行渠道,不断拓宽传播平台,构建起立体多维的媒体矩阵。另一方面,要加强影视作品的交流,讲述中国故事,在“自塑”和“他塑”的结合中持续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重大主题影视创作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研究”(24ZD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项江涛报纸 张黎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