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天下名山有九皋(嵩州历史文化之38)
周明海
2024-11-26 17:50:58

       天下名山多矣,黄山、泰山、九华山;嵩山、华山、武夷山;九皋山也应位居其内,只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宣传少矣,开发晚矣。

                       一

       九皋山,又名鸣皋山,《山海经》称放皋山,《水经注》称狼皋山,是伏牛山的支脉——外方山走向中岳嵩山瓜蔓上的一个巨蕾,位于嵩县、伊川交界处,其主峰在嵩县九皋镇九皋村内,海拔936米,山势巍峨,状似飞鹤,巅高入云,悬崖峭壁,山峦叠翠,苍松翠柏,美不胜收,自古闻名天下。中华母亲河黄河的重要支流——伊河从山脚下流过,陆浑水库到郑州的陆郑灌溉大渠从山腰盘绕而去。九皋山顶宽阔平坦,有祖师庙一座,大殿为古代建筑,青砖琉璃瓦,飞檐挑角,龙凤大脊,气势雄伟。庙前参天松柏,遮日成荫,观者至此,肃然起敬。殿中有祖师塑像,塑像前有一瓷盘,盘内卧一青龙和乌龟。相传此庙建于秦代,唐代贞观年间,大将尉迟恭游九皋山并捐资重修庙宇。据庙内碑文记载,唐时,东至汝阳的紫罗山,西至王莽寨山,南至崖口,北至洛阳的龙门山均为九皋山之庙产,明代嘉靖、清代康熙年间均曾重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重修玉皇庙碑记,载明九皋山的范围“东至关家峡,西至白龙沟,南至白涧沟,北至山顶”,碑文由河南府嵩县儒学教谕黄梅撰写,由此可知,九皋山庙产之多,名胜流传之远。
       站在九皋山顶,睛日极目远眺,可远眺龙门,对望西岩、露宝寨山,尽揽陆浑,拂手杨山、七峰。春暖花开时,山上山下百花争妍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唐代女皇武则天带来的“映山红”(杜鹃花),引人入胜。九皋山遍地是景,山腰山顶有72洞,洞洞有奇景,景致各不相同。南侧的悬崖峭壁上,有孔“老君洞”,相传此洞为老子李耳隐居炼丹之地,洞外寒气袭人,洞内温暖如春,洞内洞外两重天;在悬崖上,有“水帘洞”,洞中有泉,泉水清澄如镜,洞外绿树红花映视如屏,站在洞口,如同身在画中,精神振奋,体魄轻松。悬崖峭壁上有孔“九龙洞”,洞内石壁上长有九条石纹,酷似蛟龙,弯弯曲曲好像摇头摆尾欲飞凌空;“白云洞”可见洞内雾气腾腾,股股白色云雾,溢出洞外,犹如白絮,缠绕山腰,覆盖山峰,升天成云。
       西侧的马头崖,山头向前伸展,形似马头,伊水从马脚流过,使人望而生畏。在马头崖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巨型石柱,高约十丈,五人合抱不住,名“拴船桩”。相传远古时期,龙门以内是个大水湖,名“五洋江”,江的两岸住有先民,相互往来必靠船只,船到九皋山地域,必在马头崖靠岸,将船拴在石柱上。后来大禹凿开龙门口,湖水流出,湖底显现,原来的“拴船桩”留在马头崖的峭壁之上。
      距“拴船桩”不远的悬崖上,有吊桥,相传明末李自成农民军战至嵩县,九皋山附近的财主大户,把金、银、财宝等物转移至悬崖的石洞中。李自成获得此消息后,令农民军撕衣制绳,在悬崖上搭起绳吊桥,进入石洞,将财主大户所藏金、银、财宝全部掳走。虽然吊桥早已无存,但悬崖上挂吊桥的遗迹仍然存在。
       山腰里有溶洞,洞内的钟乳石琳琅满目,飞泉滴柱,自然形成,似宝塔、似挂钟、似石柱、似巨龙,千姿百态,无所不奇,进洞游览,好似进入幻想中的仙境。南侧有个“无底洞”,亦叫银洞。相传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称帝,徭役繁重,吏治腐败,天凤四年(17),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绿林、赤眉等义军蜂拥而起。汉高祖九世孙刘秀和兄刘寅加入绿林义军。当时义军人少力弱,怎能和当朝王莽军队死拼,只有采取边打、边退、边发展的战略战术。刘秀的绿林义军战至九皋山附近,王莽军追击到此。王莽命令官军将九皋山团团围住,自己亲带精兵万人攻上山顶。刘秀义军在这四面陡崖的山顶,突围不得,在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一老道出现在眼前,向刘秀拜曰:“官军追来,请你们快从这银洞出去”。刘秀连忙向老道施礼道:“让我们进入此洞,不是死路一条吗?”老道曰:“此洞进,南阳出”。刘秀谢过老道,带领义军进入银洞。老道唯恐官军进洞追赶,随即将洞口堵塞。刘秀义军出洞到南阳后,日益壮大发展起来,在昆阳大战中,建立奇功。更始元年(23),以恢复大汉王朝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击败铜马,招降赤眉等义军,终于打败王莽,推翻王莽的“新”朝。建武元年(25),刘秀称帝,建都洛阳,为感谢老道指路之恩,亲到九皋山回拜老道,但访遍全山却无影无踪。当年刘秀的 “搬倒井”“记路草”“拴马桩”都在附近,有遗址可观。
       九皋山东侧有个大风口,年年月月日日都有大风呼啸;山西侧有个“避风宫”,一年四季不见风,蜡烛灯头从不摆动,其中奥秘,耐人寻味。九皋山北面有一坡,名“落日坡”,相传为后羿射落九日之地。落日坡有一片断崖,名“断肠崖”,传说为嫦娥奔月之地,后羿至此,悲愤而箭射九皋,致使九皋山北坡塌陷,形成断崖。

                       二

       九皋自然景色迷人,引人入胜,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游山玩景,吟诗作赋,奇景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至此寓居写诗,武将来此习武练功,诗人到此,无不赋诗抒怀。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小雅·鹤鸣》中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千古绝句;唐代诗仙李白在九皋山赋诗《鹤鸣九皋》曰:“胎化呈仙质,长鸣在九皋。排空散清泪,映日委霜毛。万里思寥廓,千山望郁陶。香风光不见,风积韵弥高。凤侣攀何及,鸡群思忽劳……”还写下了《霜集下睛皋》《送岑徵君归鸣皋山》《鸣皋歌》等。在《霜隼下晴皋》中,李白通过严霜季节里九皋之鹰冲天而起、翱翔苍穹的神态进行描写:“九皋霜气动,翔隼下初晴。风动闲云卷,星驰白草平……”,赞美九皋之鹰不畏严寒、搏击长空的英勇气概和波澜壮阔的九皋山秋景。他曾登上九皋山,感受这里“青松来风吹古道,绿萝飞花覆烟草……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的优美意境,并感慨“才雄草圣凌古人,欲卧鸣皋绝世尘”;在九皋山游览期间,亲笔为鹤鸣观题写“鹤鸣宝观”四字,古匾今存。
       岑勋,生平年月不详,中唐时期南阳人,出自名门望族,太祖父岑文为唐朝宰相,深受唐太宗器重,岑勋的父辈有两人相继为宰相。岑勋性孤独、高傲、清高,青年时期,仕途不得意,后隐居九皋山(鸣皋山),朝廷多次征召不仕,人称“岑夫子”,与诗仙李白、著名隐士丹丘生、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相交甚密,其《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被《全唐文》收录。在九皋山隐居期间,李白多次来到九皋山看望岑勋,并在多首诗中描述他们的往来情况,存世作品中有三篇诗歌描述其感情的,在脍炙人口的《将进酒》中,李白和友人们觥筹交错,岑勋也在此宴,“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留下了千古名篇,为九皋山增光添辉。
       孟诜(621~713),汝州梁县(今河南省汝州市)人。唐朝医药学家、食疗学家,孟子第31世孙。精通医学,进士及第,授尚药奉御,累迁中书舍人。失言得罪武后,贬为台州司马,入为礼部侍郎、相王侍读,出任同州刺史。神龙初年(705),年老致仕,隐居于今九皋山(古称伊阳山),炼制方药,编纂《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汇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与现代营养学相一致,为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世誉为食疗学鼻祖。
       唐代诗人钱起作的《过鸣皋隐者》“飞泉出林下,一经过崖巅。鸡犬逐人静,云霞宜地偏……丹溪不可别,琼草色芊芊”。唐代名相李德裕也为九皋山赋诗一首《西岭望鸣皋山》曰:“高秋对凉野,四望何萧瑟。远见鸣皋山,青峰原上出。晨兴采薇蕨,向暮归蓬荜。讵假数挥金,餐和养余日。”唐代诗人李颀(690~751),四川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游览九皋山“白云洞”之后,赋《望鸣皋山白云寄洛阳卢主簿》一诗,诗中写道:“饮马伊水中,白云鸣皋上。氛氲山绝顶,行子时一望。照日龙虎姿,攒空冰雪状,嵡嵸殊未已,崚嶒忽相向。皎皎横绿林,霏霏澹清嶂。远映村更失,孤高鹤来傍。胜气欣有逢,仙游且难访。故人吏京剧,每事多闲放。室画峨眉峰,心格洞庭浪。惜哉清兴里,不见予所尚。”
       宋代程颐游览九皋山后,赋《秋月》诗一首,曰:“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宋代邵雍寓居九皋山,赋诗一首《和晚秋》曰:“久畏夏暑日,喜逢秋夜天。急过修竹,凉风摇晚莲。岂谓败莎蛩。能继衰柳蝉。安德九皋禽,清唳一洒然”。明代诗人李化龙游九皋赋诗《春日登九皋山游鹤鸣溯遇雨》曰:“东风吹动游山城,春尽看山眼更明。龙去深湫犹带雨,鹤归华表不闻笙。伊流乱落群峰下,嵩麓遥过五岳平。自是山灵贪上客,可崖仙赖泛松声”;清代诗人陈相如为九皋山赋诗百首,汇集成《九皋山诗集》。

                      三

        《诗经》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似乎道出了九皋山与鹤鸣宝观的亘古天机。相传,宇宙洪荒之时,此地为“五洋江”。大禹凿龙门,使江水一泻千里,露皋地一方,传有九龙相守,故名九皋。意解:“皋”为泽边高地,“九”意为众多,似乎更印证了此地为“江洋”之说。“鹤鸣九皋”更是在苍茫中飘遥而出:何知其年,山坳里花姓人家,有一子名花树郎,勤劳勇敢;峙山另居一梅氏人家,有一双胞姐妹。说来也怪,这一姐妹虽相貌如近,却性情迥异,妹梅花,聪慧善良,姐梅枝,心胸狭窄。梅花与树郎自小青梅竹马,莲开并蒂,日子过得十分甜美。梅枝心生妒忌,趁妹回娘家洗衣之际,将其妹推入伊水溺亡,遂充其妹来到花家,被花郎识破。花郎在伊河岸边痛不欲生,苍天含怨,云卷哀思……,这时一只白鹤从云中飘出,在花郎头顶盘旋哀鸣,恍惚中,花郎伸手扶白鹤于肩,那白鹤伸出长颈,温柔地绕住花郎脖颈,丹顶帖在花郾颊上,许是其情撼动天地,遂化为一对白鹤,相向而鸣。从此九皋山上,衍生满山鹤群,群鹤同鸣,声闻于天……
       《古嵩县志》载:北宋大儒程明道先生云:“九皋山巅有三池,相距各数步,水分紫、白、黑三色,冬夏不涸,悬崖石洞中,白蝙蝠大如鸭”。现在三池俱在,村民叫它“龙三眼”。蝙蝠洞中蝙蝠云集,傍晚群出如白云,飞舞于天空,五更始归洞,呜呜有声。蝙蝠食害虫,附近禾葡不受虫害,农业丰收,似与此有关,人称“九皋农福”。
       相传,殷纣王荒淫无道,整日里花天酒地,不理朝政。轩辕坟里的狐狸精乘机钻了空子,变成美女妲己进入宫中,时时不离纣王左右。纣王自从得了妲己,更是鬼迷心窍,妲己说什么他就听什么,连自己的结发妻子也被挖了心肝。纣王的儿子殷蛟,见父王这样惨无人道,知道江山难保,又见母亲被害,更加痛心疾首,乘夜逃出朝歌,四方云游。这天,他来到九皋山,见这里伊水九折从山中溢出,风光秀丽,林木茂盛,山花锦簇,便登上山顶,但见山顶有洞,既避风又向阳,温暖如春,于是就在洞中住了下来,每日读经,潜心修炼,还经常下山来到民间,帮助百姓除灾治病,做些善事。四方百姓有什么疾苦也来求殷蛟帮忙,总是有求必应。天旱了,殷蛟行风落雨;瘟疫流行,便亲自采些草药撒于水中,百姓喝了此水,可以免灾除病,百姓对殷蛟十分感激。
       不知过了多少年,伏牛山出了一只怪鸟。此鸟九头、色赤、似鸭,九头皆鸣,常使伊水泛滥,淹没庄田。路过谁家见人便啄,滴血成火,扑灭不下。百姓们个个胆怯,人人害怕,都来求殷蛟帮忙。殷蛟与九头鸟交战,飞沙走石,杀得天昏地暗。谁知那鸟诡计多端,眼看战不过殷蛟,便腾空而去,昼去夜来,残害百姓。殷蛟见百姓受害,心中着急,便吞了金丹,站在山顶大呼一声,声闻于天,变作一只鹤,腾空追去,打死九头鸟,为民除了害。从此殷蛟就成了鹤,九皋山一带出了什么事,他都站在山顶呼叫。后人为了纪念殷蛟,就在山顶盖了一座庙,名叫“祖师庙”,在殷蛟呼叫的地方建起“鹤鸣观”,《诗经》上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便缘于此。
       在九皋山周围5公里范围内,人文景观颇多。以东有汉光武帝刘秀拴马桩、扳倒井、陶娘娘坟遗存,明副总兵汤九州墓地、嵩县农民革命暴动领导人杜少杰故居、中国古代传统村落瓦口村、国家AAA景区石头部落,以南有孔子九代孙孔鲋隐居办学地攻书坪、风水宝地仰天池,以西有唐代女皇武则天后花园花庙、程朱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故里,嵩县八大景之西岩戴雪、陆浑水库风光,以北有嵩县古有八大景中的鹤鸣九皋、陆浑春晓、曲里温泉。

                       四

        九皋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以洛阳为政治、经济中心的时代,沿伊河而上、穿车村、越南阳、走襄樊,而至“南国”。周襄王二十八年(前624),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于九皋山下;《左传》中记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明朝末年,李自成率万人屯兵嵩县,明军副总兵汤九州带领人马,四面夹击、围歼农民军。汤九州,石埭(今安徽青阳东南)人,崇祯时,任昌平副总兵,以河南剿“贼”有功,升代理都督佥事。崇祯七年(1635)汤率部围剿李自成农民军于嵩县潭头,斩首320人。崇祯九年(1637)二月,农民军走登封石阳关,与伊阳(今汝阳)、嵩县农民军汇合。汤计划与来自洛阳方向的总兵左良玉共同夹击农民军,左良玉因故未到。九州以孤军1200人由嵩县深入,闯王佯败,诱使汤九州进入九皋山,汤部穷追40余里至九皋山山谷,此时闯王四路伏兵,乱箭齐发,杀声震天,汤军遇到农民军数万人,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据险突围。夜间转移大本营时,为农民军偷袭,汤九州突围时误入深崖,遂战死,汤军全军覆没,副总兵汤九州暴尸荒野,九皋乡绅将其葬于九皋村洼口村民组的南坪,现存有墓冢,《明史》有《汤九州传》。
       1934年,随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战斗的失利,中国革命处于历史低谷期,在此革命低谷时期,由中共地下党员杜绍杰领导、千余名农民参加的革命暴动在九皋山地区爆发,并取得了全面胜利。11月10日,天气阴沉,大雾茫茫,参加暴动的农民手持长枪、大刀、长矛、桑叉、棍棒等武器,在杜绍杰的指挥下,从九店的陶庄、马沟、王楼、九皋、老龙、汪沟、郭庄、九店等地向大恶霸李绍堂的居住地——下梅庄奔去,黎明前将李宅包围得水泄不通。参加暴动的群众达千余人,枪500余支。围攻开始,杜绍杰先命人喊话,要李绍堂缴出武器,接受群众处置。李对发生的事情事先一无所知,当从睡梦中惊醒时已无路可逃,但凭借多年的打仗经验及深宅、大院、高墙、众多兵丁、弹药充足等有利条件,很快组织人员负隅顽抗,开枪还击,拒不投降。杜绍杰指挥敢死队员武力强攻,敢死队员在马风瑞、马占标、马鸣义、马魁、韩玉庆带领下,架设梯子,上房强攻,顿时枪声大作,嘶喊声惊天动地。几十名敢死队员在枪声掩护下,冲上李宅房坡,揭开瓦片,向下射击,投下手榴弹数枚……战斗从早晨4点开始,到下午5点结束,经过一天的激战,打死李绍堂及其家属12人、家丁10人,并焚烧了李宅,取得了暴动的全面胜利,鼓舞了群众,扩大了党的影响。暴动的成功,轰动嵩县,震惊洛阳官府。
       194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谢大军从太行山强渡黄河,进入伏牛山区,9月5日解放嵩县。嵩县解放后,随着解放大军的南进,国民党残余势力组织力量大肆反扑,严重威胁到新生政权。在九皋山周围,以丁海亮为首的国民党残余势力,纠集数千人,盘踞九皋山地区,袭击解放军驻军,1947年11月,制造了著名的九店“泰山庙岭”事件,解放军战士牺牲12人,民夫死伤20余人,被俘11人全部被活埋,另外,他们还不断骚扰区公所。1948年2月,解放军组织一○二、一○三、一二九、一三三、一三四、一三五六个团的兵力,对九皋山一带的国民党残余势力进行合围,全歼其武装,从此,九皋山地区方才太平。

                       五

       我对九皋山情有独钟。1977年,我在九店公社(今九皋镇)高中毕业,当时学校不抓教育质量,没有升学任务,高中毕业学生多数不知道还能上大学,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同学之间倒是感情深厚,毕业时相互之间购买笔记本、茶缸之类作纪念,女同学抱头痛哭,好像今生今世再也见不到面了。毕业的当天,我与杨坡娃步行20多里,翻过数重山岭,来到九皋山下三道峡村同班同学李松敏家。毕业时正值盛夏时节,在学校已是酷暑难耐,到同学家后,我们晚上拉领席,来到村边大树下,凉风习习,没有丝毫酷暑感,夜里听松敏讲九皋山的故事,听得津津有味,至今难以忘记。记忆犹新的是:九皋山风水极好,是龙脉之地,附近是要出皇帝的,不知哪朝哪代,皇帝知道了这块风水宝地,立马派道士前往这里,使用法术,在九皋山的山岭上劈了三刀,毁了龙脉,从此再也出不了帝王。后来这里居住了人口,根据地形,便起名三刀峡,后演绎为三道峡,至今这里仍能看到三条大沟。第二天,我们来到九皋山顶,只见悬崖峭壁上,榉树二人难以搂抱,远眺可以望到龙门。40多年过去了,然此行终生难忘。这些年,由于陪同省市文化学者多次到九皋山,对九皋山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