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漯河:一口古井滋养一方百姓
漯河名城网
2024-11-04 09:39:19

张耀伟向记者介绍这口古井。

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后谢镇河西张村,一口修建于明代的古井远近闻名。附近很多上年纪的村民中流传着清代遭遇大旱时,唯独这口古井井水充沛,老辈人在此取水得以繁衍生息的故事。10月16日,记者慕名前去探访。

当日上午10点左右,记者入村步行数百米,远远就看到一座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四角井亭。井亭正面左右两侧的亭柱上写着“为功久久澄碧由涓滴汇成 掘泉深深振兴自惠民始肇”的楹联,横批“饮水思源”。

步入井亭,直径约2米的井口由带花纹的青石修葺为正圆形,上面盖着一块铁板,用来保护古井并防意外发生。透过镂空的铁板向下望去,井水清澈。井亭旁立着一块石碑,刻有“河西张古井遗址”字样。该古井为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文物保护单位。

“市文物考古部门对井内打捞出来的砖、瓦等考证后发现,这口古井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现在井深还有十几米。”采访中,该村党支部书记张耀伟告诉记者,根据村史记载,这口井由洪洞县迁移至此的张姓先民开挖,水质清澈、甘甜可口,为河西张村祖祖辈辈提供主要生活用水,还吸引附近不少村民前来取水。

记者了解到,明朝万历年间是公元1573年至1620年。以万历最晚的年代计算,河西张村的这口古井距今也有400多年。据村干部张祎介绍,老辈人口口相传,当年张姓先民从山西洪洞县向中原迁移,见此处土地平整肥沃,水草丰美,就在附近的河湾选址修建房屋形成村庄。

“我们村还没有这口古井出名呢!”据张耀伟介绍,新中国成立前,此处青皮杨树相对较多,故村名为“青杨树张”,新中国成立初期改为“杨树张”。因区划调整,以村东部干河为界,干河以东的村庄为“河东王”,干河以西的村庄张姓居多,村名就改为“河西张”,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全村有1100余人,张姓村民占95%以上。

谈到为何井水甘甜可口、400多年从未干涸的原因时,张祎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了古井传说:当时,张姓先民迁徙至此,因河水时有浑浊,就选择掘井饮用。奈何他在村中多处掘井,井水不是苦涩就是枯竭。后来,张姓先民说龙王托梦给他,可以选定这处井眼挖井。后数百年,这口井果然水质清澈,且从未干涸。

张耀伟今年51岁,他上小学时,小伙伴们口渴了就用绳子拴住一个空酒瓶打满井水痛快畅饮,井水的甘甜始终印在他的脑海中。张祎清楚记得,20世纪90年代,有一次大旱,农田里的机井都抽不上水来,这口古井的水位却没有下降。

据村史记载,清朝时遭遇大旱,饿殍遍野,附近水井大多干涸,然而此井却依旧能供应村民正常取水,护佑村民。方圆数十里的村民听说此井有水,纷纷来打水。

据了解,这口古井曾多次修缮。在村里未通自来水之前,因水质清澈,冬暖夏凉,古井一直为周边群众提供生活用水。后来,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才渐渐不再从这口井中取水。

古井向西百米有座高台,每逢九九重阳节村民便自发站在高台,面向“山西洪洞县”方向凝望,以解思乡之情,故将此台取名为“忆乡台”。

文/图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郝河庆

校对 刘亚杰

统筹 周鹤琦

审读 谭艺君

编辑: 谢明芮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