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长葛人口最多的镇!35村村名咋来的?
长葛融媒
2024-10-27 22:04:45

在长葛,提起有名的镇,相信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有大周镇这一选项。

 

谈综合实力,全国千强镇榜上有名。截至2023年,户籍人口达7.8万人,全镇总面积66.6平方公里,下辖35个行政村,是我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镇。

 

图片

 

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大周镇,听听这里的故事——

 

大周35个村村名都有啥来历?

 

大周镇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新中国成立后,大墙周曾先后设区、人民公社、乡,1995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易名为大周镇。  

 

25个村村名与姓氏相关

 

大墙周 明代,周姓兄弟八人居此,围宅筑墙,墙高且厚,以显富有,故名大墙周,今为大周。

 

老庄尚 明洪武年间,尚姓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迁入河南,尚君卿定居太康高郎集,其弟尚君相居此建村,始名老窝尚,后称老庄尚。清同治年间建寨,曾名福同寨。

 

大尚庄 清初,尚姓由老庄尚迁岚川府北建村,始名府后尚,后称今名。

 

老冀庄 明初,冀姓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迁居顺天府,其中一人身为郡马,走漏移民机密,触犯刑律,遂改冀姓为确姓逃往冀州(今冀县),后又迁此落户,复冀姓,以姓名村。至清朝中期,有冀姓兄弟四人迁大墙周村南头,其中三人又迁岗东建村,名小冀庄,该村被称为老冀庄至今。

 

大辛庄 清初,辛姓在此建村,原名辛庄;1988年因重名改称今名。村西双洎河滩上遍植芦苇。

 

罗庄 据传,在明代以前杜姓迁此建村,始名杜庄。至明代,罗姓迁入,后罗姓人多且富,于明末改称今名。原村周有寨,今已不存。

 

路庄 清初,路姓迁此定居,故名。

 

东朱庄 清初,朱姓由新郑县迁此定居,故名朱庄。因在柳庄寺之东,亦称寺东朱庄,简称东朱庄。

 

庞庄 清初,庞姓迁此建村,故名。

 

老梅庄 明初建村,梅姓在此定居最早,故名老梅庄。马陵岗上有高庙遗址,今尚存石碑1通,高约丈余。

 

席庄 明初,席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名。

 

小谢庄 清代,谢姓由老谢庄迁此建村,因当时村小,故名。

 

邢庄 明崇祯年间,进士邢国玺迁居此地,因他在朝居官,名声显赫,遂以其姓名村。

 

赵庄 明代,赵姓由原洧川县刘合集北迁此定居,到清初弟兄三人析居,长门分得打油工具,居此打油,取名油坊赵,后简称赵庄。

 

前吴 清初,吴姓迁此建村,始名吴家村。后修白衣奶奶庙一座,改称白庙吴。因村居庙前,又称前吴。

 

陈庄 清初,陈玉聚、陈玉吉兄弟二人迁此定居,故名。

 

葛庄 据传,最初汪姓在此建村,原名苟庄。继而朱、张二姓分别由东朱庄和下张迁来。后两姓各出一个秀才,认为村名不雅,经二人商议改苟庄为葛庄。

 

韩庄 清初,韩姓兄弟三人迁此建村,故名。

 

图片

 

新尚庄 清雍正年间,尚姓由老尚庄(今大尚庄)迁此,始名尚庄;1982年因大队重名,且位居大尚庄之南,更名为南尚庄,今为新尚庄。

 

夏张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张英、张雄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迁来始建村,取名张庄(即今中张)。后因该村地势较高,俗称上张。约在清初,部分张姓从上张南移至此建村,因村地势较上张低洼,取名下张,今为夏张。

 

新魏庄 明初,魏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故名。1982年因大队重名,更名为新魏庄。

 

黄庄 明初,黄姓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迁来河南,其中一人在此定居,始名黄家村,后因黄家建了座庄园,改称黄庄。

 

打鱼李 明初,李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并以打鱼为生,故名打鱼李。

 

和尚杨 据传,明末杨十二和杨十三兄弟二人由外地迁葛。其兄十二居县西,杨十三于此建村。因村东古坟地内有一颗大杨树,始名杨坟。后坟中杨树自然着火,又称火烧杨,年久讹传为今名。

 

小河董 明初,董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村南临小梅河,故名小河董。村南小河沟原为梅河故道,梅河改道后,小梅河由此汇入双洎河。今小梅河亦已改道北移,仅存故道。

 

3个村村名与人名和封号有关

 

图片

 

小连府 明洪武年间,朱小连一家迁此,按明代朱姓建村加府之例,故取村名小连府。

 

赵明寰 清初,有名赵明寰者从冀王赵迁此建村,村以人名,沿用至今。

 

岚川府 明代建村,村名来自封号。据1930年《长葛县志·岚川府朱氏祠堂记》所载:“……考其谱谍,则固明祖之裔,其出自周王……由王棣传若干世,有曾封岚川府者迁至长社(葛)之东北,遂以其封号名村……”。村周原有寨,今寨墙已毁,寨濠尚存。村中有古树1株。村东有“胭脂岭”,因岭上有胭脂冢得名。今冢尚存,传为曹操之女胭脂葬身处。

 

7个村村名与寺庙、桥有关

 

双庙李 明末,李姓牵牤牛一头迁此建村,始名牤牛李。后在村西建庙两座,改称今名。

 

大谷寺 据传,明代以前王姓迁此建村,名东王庄。明初,谷姓由山西洪洞迁入,因村西北有“兴国寺”,改名谷寺。又因寺西有小郭寺,为区别两村,改称今名。村西有白果树1株,村北有周宣王庙遗址,相传为周宣王东狩驻跸处。

 

柳庄营 据传,明末李闯王曾在此驻兵扎营,因距柳庄寺较近,故取名柳庄营。

 

图片

 

后吴 清初,吴姓迁此建村,始名吴家村。后在村上修白衣奶奶庙一座,改称白庙吴。又因村处庙后改称后吴。村内现存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白衣奶奶庙石碑1通。

 

王皮庙 明代即有该村,原名柳庄。村西有一关帝庙,清代有一王姓皮匠住居庙内,并在大道旁摆摊舍茶,日久人称庙为王皮匠庙,后简称王皮庙,村以庙名。

 

石桥路 清初,路姓迁此建村,且在村东梅河上修一石桥,故取村名石桥路。村西南隅大路南侧原有石牌坊1座,今已不存。

 

付桥 清初,傅姓迁此建村,并在双洎河上架桥一座,故取名傅桥,今为付桥。

 

如今的大周

 

如今的大周镇,不仅是一个充满厚重历史韵味和民俗风情的古镇,更是现代化发展的典范。

 

图片

 

全镇拥有各类经济实体26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166家,拥有百菲萨、宏旺金属等一批知名企业,已初步形成再生不锈钢、再生铝、再生铜、再生镁四大再生资源产业集群。

 

图片

 

创新开展“孝道文化大餐”、红色广场舞、“安塞腰鼓”大赛、农民运动会、集体婚礼等文体活动,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

 

图片

 

通过持续开展“一园变五园”行动,全镇上下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美丽的大周从梦想走向了现实。

 

图片

 

郑许市域铁路穿境而过,并在大周镇设立2个站点,大周镇将真正融入郑州半小时经济圈。

 

图片

 

坚持党建引领,创新“12367”五星支部创建工作法,积极探索“99+1”和谐执法理念,创新“党群说事团”“红色庭院板凳会”,开展“晒被子、比孝心、争当优秀儿媳妇”“最美大周人”“新时代“好少年”评选等活动。

全媒体记者/毛宁
版式/李耀杰 审校/棠思 终审/赵凤丽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