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话说《陕州花鼓》
曲诺方
2024-10-09 14:20:20

   


有人问:正宗花鼓戏源于湖北和湖南,老陕州史传有走花灯和群鼓舞和社火大场走演!不知道你所谓的“花鼓”出之何时何地,传承人是谁?现在我来回答。

      陕州花鼓(戏)是豫西花鼓在三门峡地区的一个戏曲剧种,它是从长江流域传播到黄河流域老陕州的歌舞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是陕州民间歌舞“小调戏”里的一个品种。由于起初的演出形式是踩着高跷边歌边舞,所以也称为“高跷戏”,后来被民间艺人搬上舞台演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真曾在2016年前就论述说“豫西花鼓戏是三门峡地区的戏曲剧种”。据《三门峡市文化志》记载,清代中叶,陕州花鼓戏和卢氏花鼓戏最为兴盛。

陕州花鼓表演形式是集社火、戏曲、杂耍、民间小调为一体,道具主要以伞,锣、鼓、镲、铙、鞭等为主,曲调明快,唱词通俗易懂,具有深厚的黄河文化沉淀,是陕州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豫西花鼓戏唱腔的最大特点,是虚词和衬词使用较多,增强唱词的整体表现力。

陕州花鼓戏起初源于两湖,分布于安徽、河南等地,它是江南稻作与黄土高原文化交流的产物。在传播过程中,由湖北向西经陕西折东进入河南豫西地区,在(三门峡的前身)老陕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陕州民间“小调戏”从地理位置上来讲,以渭南、豫西与晋南相邻,形成一个金三角区域,都属闭塞山区,但有旱陆、渡口、水路互通,交往贸易密切,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文化交流往往以蒲剧、豫剧、眉户相互穿插,互相融合,形成兼而有之的独特民间唱腔。陕州花鼓则以四弦锣鼓书、花鼓舞、花鼓戏、赶场游演、高跷社火等形成多样化表演,用于庆新年庆丰收祭祀典礼之民间活动。

解放前后,陕州区张茅乡邢家沟村(主要演员庞增俊),王家后东庄村(主要演员昝容忍),硖石王家寨村(主要演员王甲午),观音堂乡大延洼下潮村(主要演员曹逢青),陕州境内都有花鼓戏,主要在春节闹社火时演唱。

四清运动后,陕州花鼓戏停演,改革开放后王家后东庄村花鼓戏曾一度活跃。

据陕州区文化馆前馆长尚根荣考证,张茅乡邢家沟花鼓戏由湖滨区槐树凹村传入。

至于陕州花鼓为什么没有名气?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表演形式单一,戏曲内容陈旧,人才缺乏,受现阶段文化冲击。

2018年冬,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刘邦项专程到王家后东庄村考察东庄花鼓,虽是一个大行政村,却自然村界明显,正如当地叫法“白山的花鼓东庄的戏”。随后他写的一篇题目为《黄河岸边的花鼓人生》一文,一石击起千重浪。王家后东庄村人曲诺方深受启发,积极挖掘本地花鼓文化,奔走呼号,做了大量推介工作。2021年非遗传承人刘邦项特意转发东庄村花鼓戏表演视频给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龙潭镇文化干部徐建华,徐建华说:跟我们这里的花鼓戏基本一样。

2021年东庄村花鼓戏被列为陕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抢救保护项目。曲诺方等三人被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积极性更加高涨,对花鼓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既保持了陕州花鼓的原汁原味,又使陕州花鼓唱新曲,适应时代发展。

2O21年4月陕州花鼓(舞)戏到洛阳都市参加牡丹花会邀请展演赛,同年7月参加河南省会“我的家乡我的县”演出活动。

2024年5月15日由三门峡市民协推荐的陕州花鼓地方小戏《卖扁食》代表河南省参加了由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举办的【中国江北民间小戏交流展演】河南专场演出活动。陕州花鼓戏《卖扁食》 作为开场作品首秀亮相,它是陕州北部乡间濒临失传的抢救性非遗文化,此次演出受到许多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

陕州区花鼓戏,肯定无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革新,在革新中传承肯定无疑。至于曲诺方的传承革新,革新传承套数是否对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广泛讨论。原本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的积极场面也肯定无疑。

非遗发展就要遵循潘鲁生教授“以田野为根基,以民艺为滋养”的理论,期待更多的朋友们来研究来挖掘来推广,使其生生不息!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