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物鉴赏 | 湮没千年 瓷韵依旧----三门峡庙底沟出土宋代瓷器鉴赏
顶端仰韶文化研究院
2024-09-06 22:22:07

瓷器,又称“磁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我国瓷器制造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随后漫长的发展过程,到了宋代,制瓷业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期生产的瓷器品种繁多、型优美、装饰工艺精湛而令世人注目

200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对三门峡庙底沟遗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时,清理了一批宋代墓葬,出土了数十余件制作精美的瓷器这里我们选取其中的部分精品介绍如下,供大家品鉴

 

1  白釉瓜棱罐

1为白釉瓜棱罐口径9.8厘米,腹径12.4厘米,底径6厘米,高9.6厘米。器形较高,广口卷沿,圆唇,小折肩,六出瓜棱形腹较深,圈足。器外表施白釉,器内壁及圈足裸露灰白胎。

 

2  白釉瓜棱罐

2白釉瓜棱罐口径11.2厘米,腹径12.8厘米,底径6厘米,高8厘米。器形较矮,广口卷沿,圆唇,十二出瓜棱形腹较浅,呈扁腹,圈足。器外表施白釉,器内壁及圈足裸露青灰胎。

 

3  白釉双耳罐

3为白釉双耳罐口径7.8厘米,腹径10.3厘米,底径5.2厘米,高10.2厘米。敛口,卷沿,圆唇,球形腹,上腹部有对称的双耳,矮圈足,足底外侧抹削。器表外饰有白彩,通体施白釉,圈足露灰白胎。

 

4  黑釉双耳罐

4为黑釉双耳罐口径12.3厘米,腹径16.3厘米,底径9.1厘米,高12.9厘米。直口,圆唇,矮颈,溜肩,肩部有对称的双耳,九瓣瓜棱形腹,矮圈足,足底外侧抹削。颈部及双系耳下沿有饰贴塑的小白花,器内壁颈部及外壁通体施黑釉。

 

5  白釉剔花碗

5为白釉剔花碗口径9.7厘米,底径3.65厘米,高5.2厘米。直口,圆唇,弧腹略鼓,小矮圈足。器内底有三个较大的支钉。除下腹部及圈足外,器内外壁通体施白釉,外壁有剔花。   

 

6  白釉瓷碗

6为白釉瓷碗口径12.5厘米,底径5.2厘米,高4.3厘米。敞口,圆唇,浅弧腹,矮圈足,足底修削成斜坡状,器内底有三个支钉。器内壁饰有白彩,内外壁通体施白釉,圈足露浅黄胎。

 

7  酱褐釉碗

7为酱褐釉碗口径10.4厘米,底径4.6厘米,高5.1厘米。敞口,尖唇,弧腹壁,小圈足。器口部饰有白彩,内外壁通体施酱褐色釉,圈足露白胎。

 

8  白釉瓷盘

8为白釉瓷盘口径15.8厘米,底径5.2厘米,高4.3厘米。敞口,口沿外撇,圆唇,弧壁浅腹,圈足,足底外侧修削,器内底有三个小支钉。器内壁饰有白彩,内外壁通体施白釉,圈足露姜黄胎。

 

9  釉小注

9为釉小注口径4.8厘米,腹径6厘米,底径3.9厘米,高10.9厘米。出土时口部稍残。喇叭形口,小圆唇,细颈较直,小广肩,肩的一侧有弧形管状小流,其相对一侧有桥形鋬,微鼓腹,腹部被八等分成瓜棱状,厚胎小圈足略外撇。鋬上饰有四朵柿蒂花纹,颈及肩腹交接处饰两周凹弦纹,器表施以润莹黄釉,下裸露浅黄胎。

 

10  黑釉瓷盅

10为黑釉瓷盅口径7.1厘米,底径3.6厘米,高3.4厘米。器形小,敞口,圆唇,弧腹,小圈足。口沿饰有贴塑的白花,器内外壁通体施黑釉,底露白胎。

 

11  黑釉小瓶

11为釉小瓶,口径2.8厘米,腹径5.6厘米,底径3.4厘米,高7.45厘米。喇叭形口,尖圆唇,细长颈,圆肩,圆腹,圈足底。器表饰有贴塑的白花,腹部饰有暗纹数周,下腹部以上施黑釉,其下裸露灰白胎。

 

12  青釉瓷尊

12为青釉瓷尊口径24厘米,腹径17.3厘米,底径9.8厘米,高21.2厘米。直口,宽平折沿,方圆唇,直腹略深,下腹部外折后呈弧状内收,下接三周箍状足。宽平折沿上饰一周缠枝忍冬,外圈边缘饰一周珍珠纹,腹部刻相连的蕉叶纹,叶片周围饰珍珠纹,三层箍状足棱缘上各压出齿轮状凹窝一周。器表通体施青釉,色泽凝重,典雅大方,玻璃质感强。此器造型独特,釉色深凝,工艺精湛,堪称珍品。

 

13  黑釉葵口盂

13黑釉葵口盂口径13厘米,腹径10厘米,底径5厘米,高8.1厘米。八瓣葵花形口,曲腹,小圈足,足底外侧轻微抹削。口沿及腹部饰有贴塑的小白花,器内外壁通体施黑釉,底露白胎。

 

14  黑釉瓷盂

14为黑釉瓷盂口径9.4厘米,底径4厘米,高6厘米。器形较小。圆形,敞口,曲腹,小圈足,足底外侧轻微抹削。除圈足及底外,器内外通体施黑釉。

 

15  三彩灯

15为三彩灯口径10.3厘米,底径5.5厘米,高6.5厘米。直口微敛,平折沿由内向外下展,弧腹下折收,喇叭形圈足。腹上饰有单重莲瓣纹。器表施以酱、黄及绿彩,器内及柄部以下裸露白胎。

 

16  白釉灯

16为白釉灯口径10.2厘米,底径5.8厘米,高8.3厘米。宽折沿下仰,折腹较浅,喇叭状高足,中空,座外撇,足上有凸箍一道。圈足外饰有白彩,器表施白釉,器内壁及足座露姜黄胎。

 

17  釉葵口渣斗

17为釉葵口渣斗口径14厘米,腹径10.8厘米,底径6.3厘米,高12.2厘米。大敞口,为十四瓣葵花口,口部有内凸外凹的十四条直线,将口分成十四等份;圆腹,腹部堆塑四个对称的宝相花图案,在下腹部和圈足交接处的宝相花之间有四个泥条捏塑的小支架;直口盘形小圈足,圈足中央有一个小孔。器内留有三个叠烧时的小支点。口下、中腹及下腹部饰两到三周凹弦纹,除四个小支架和圈足外,其余部分均施晶莹剔透的黄釉。

 

18  三彩狮枕

18为三彩狮枕19.50厘米,宽13.50厘米,高9.60厘米。枕面为椭圆形花瓣状,边周出沿,前面略低,后壁有一个圆形小孔。狮身作卧伏状,张口露齿,曲腿前伸。枕面外侧饰两周阴线纹,中部饰较模糊的水波纹。枕面及狮身皆施绿、黄、酱三色釉,底部露胎。

 

19  釉瓷卧童

19为釉瓷卧童10.8厘米,宽4.2厘米,高5.25厘米。大头小儿侧卧于长方形的床榻之上,一手置于头下权做枕头,一手放在胯下并握一荷蓬。小儿体态丰满,睡姿安详,其状已进入香甜的梦乡。床榻前后两侧模印有缠枝图案,卧童及床榻的上部均施晶莹黄釉,底露黄胎。

 

20  黄釉瓷虎

20为黄釉瓷虎6.9厘米,宽4.7厘米,高9.2厘米。坐卧状,怒目平视,虎口微张,两个獠牙露于口外。虎身用数条略呈“S”形的双道凹弧线来表示虎毛,除虎所卧的圆形平台露浅红色胎外,余均施亮色黄釉。

从上述三门峡庙底沟宋墓出土的瓷器看,器物和釉色种类非常繁多。其中器物种类主要有罐、碗、盘、水注、盅、瓶、尊、盂、灯、渣斗、枕以及虎、人物等;釉色以白釉为主流,其它有黑釉、青釉、黄褐釉、酱釉和三彩釉等。

在三门峡庙底沟宋墓中出土的瓷器中,白釉瓷器数量最多,且造型规整、施釉光洁匀净。从《元和郡县志·卷五·河南府》和《新唐书·地理志》中关于河南府盛产白釉瓷器并向长安进贡的记载看,庙底沟宋墓出土的白釉瓷器应出自磁州窑系类型的河南新密西关窑、登封曲河窑和鲁山段店窑等窑口。  黑釉瓷器均为日常生活用具,其特点是:器形较小,一般胎体厚重;器物往往里外施釉,器内只在腹部以上施釉,器外在下腹部接近圈足及圈足部位均不施釉而露胎;釉色乌黑暗亮,给人以古朴庄重感。黑釉瓷器应为豫西地区附近烧制黑釉瓷器的民间瓷窑所出。  青釉瓷器、酱釉褐釉瓷器出土较少。其中青釉瓷器出自陕西耀州窑的窑口;酱釉褐釉瓷器可能为磁州窑系类型的河南禹州扒村窑或修武当阳峪窑所烧制。  黄褐釉瓷器多为小件器物或玩具类的虎、人物等,这类器物均出自河南郏县黄道窑或新密西关窑窑口  宋三彩在庙底沟出土的多为瓷枕,而且以狮形三彩枕为主,另有三彩灯等个别小件器物。这些三彩器物虽然缺乏唐三彩的亮丽明快和斑斓璀璨,但它素雅大方,朴实端庄,给人以成熟之美,故应为汝州严和店窑或宝丰清凉寺窑的产品。

三门峡庙底沟出土的宋代瓷器,不仅品类繁多,器型多样,釉色优美,而且典雅含蓄,高贵朴实,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为研究宋代瓷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作者: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  杨海青 杨鸿星 /图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