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了不起的甲骨文丨甲骨文是怎样刻上去的?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4-10-23 07:31:17

  揭开甲骨谜团

  甲骨文是怎样刻上去的?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弋

  在殷墟出土的众多文物中,甲骨文无疑是分量最重的一类。

  殷墟博物馆“子何人哉”专题展览,通过对1991年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出土的大量甲骨进行集中展示,讲述了一位“商朝小王子”的生活日常。

  “刀笔留痕,甲骨呈奇。”这是许多人看完“子何人哉”专题展览后的第一感受。你一定会好奇,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是怎样在坚硬的龟甲和兽骨上运刀如笔,刻出遒劲有力的文字的?

p81_s.jpg

  康睿元讲解甲骨文契刻技巧。李骋宇 摄

  10月20日下午,记者带着从网上购买的龟腹甲和刻刀,拜访了甲骨文契刻爱好者康睿元。

  康睿元是安阳人,1993年从部队转业回安阳后,便一发不可收地喜欢上了甲骨文,开始钻研甲骨文理论、辨伪和契刻。

  他给记者展示了两块他在无字兽骨上仿刻的甲骨文作品。记者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作品与出土的甲骨文相差无几,外行人几乎很难辨出真假。

  康睿元介绍,经过30余年的努力,他如今已经可以运刀自如,不仅能在甲骨上仿刻,还能在树皮、塑料瓶、菩提等材质上契刻甲骨文。“如果是新手,几乎很难刻出一个完整的字。”他说。

  “不就是在龟甲上刻字嘛,商朝的古人都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来,那就刻个殷墟博物馆的‘大邑商’吧!”记者自信地说。

  甲骨文刻字方法和我们写字的笔画是相反的,如果要写“丨”,运笔是从上至下,但如果刻字,就要从底部向上运刀,“推”出一笔。

p83_s.jpg

  记者尝试在龟腹甲上契刻甲骨文。 李骋宇 摄

  在康睿元的指导下,记者先用笔在龟甲上写下“大邑商”三个字,一手持刻刀,一手摁住龟甲,开始篆刻。当记者推出第一刀的时候,立马傻了眼:“怎么刻不动啊?感觉有哪里不对劲。”

  记者使足了劲往前推,发现刻痕依然很浅,且由于用力过大,刀锋行进得歪歪扭扭,还把刻痕边缘崩坏了,几乎看不出是一个完整的字。

  康睿元解释,新的甲骨质地十分坚硬,是很难刻出字的。在老甲骨上仿刻,由于甲骨已变得质地松软,只能用木刻刀来刻,如果用记者购买的钢刻刀,会把甲骨刻崩。

  那么,如果要在新甲骨上仿刻,有没有方法?已故的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郭青萍先生曾从事仿刻甲骨文工作多年,在甲骨文仿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在2015年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介绍了自己仿刻的方法。

  郭青萍曾介绍,仿制一片甲骨文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契刻的时间其实很短,半天就能完成,其他大部分时间都需花在整治骨料上面。从市场买来骨头后,先用锯条锯好形状,再把骨头放到锅里煮,加一些洗衣粉,清理骨头上的肉和油。接着用刨刃把骨头四周刮平整,再用砂纸打磨光滑。

  收拾好骨料后,先在骨料上用红色铅笔打上网格,保证字体的位置和章法,再用黑色铅笔把要刻的字写好,写完铅笔字后用碳素墨水笔描边、晾干。接着,再把骨头放进清水中泡湿,骨头湿润后骨质会软化,便于下刀。

  在契刻的时候,每个字都要刻三遍。第一遍是初刻,刻完后用肥皂水洗干净,在刻痕里涂上朱砂,再沿着朱砂刻第二遍,进行锐化。最后检查一下字体是否美观,再刻第三遍就是对字体进行局部修整。这样才算完工。

  商代的工匠也是这样刻字的吗?其实时至今日,甲骨文究竟是怎样刻上去的,学术界依然没有标准答案。

  在今年中秋节举行的“甲骨文中秋夜”直播中,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考古队原队长唐际根介绍,有人认为是用青铜刀、玉刀刻的,也有人认为是把铜针加热后连刻带烫的。他自己也做过实验,但失败了。

  但唐际根透露,他曾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甲骨文的“字口”,发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把字口放大以后,可以在刻痕的底部看到一道道细微的擦痕,因此也不排除商代的工匠像加工玉器一样,是蘸着解玉砂一点一点蹭出来的。具体怎么回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甲骨名人堂

  他参加了十二次殷墟发掘考古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杨之甜

  殷墟“考古十兄弟”是指一群在中国现代考古学领域有着重要贡献的考古学家,他们都参与了殷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

  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的主要奠基者石璋如(1902—2004年,河南偃师人)就是其中之一。

  “在老一代参加殷墟发掘的考古学家中,石璋如参加次数最多,前后共有12次。”甲骨文专家、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郭胜强介绍。

  从学生到殷墟发掘负责人

  殷墟科学发掘开始后,河南大学邀请傅斯年、董作宾、郭宝钧到校作殷墟甲骨文和文物考古知识的专题报告,不少师生都纷纷要求参加殷墟发掘。经多方协调,正在该校就读的石璋如和其他几名师生都参加了殷墟发掘。

  1931年3月,石璋如第一次参加殷墟发掘。这是由李济主持的殷墟第四次科学发掘,共51天,地点在小屯村北和后岗。小屯村北发掘出土甲骨782片,是小屯以外第一次发现甲骨文。后岗发掘发现了殷商、龙山、仰韶三层文化直接叠压的关系,从而确立了这三种文化的时代序列,解决了我国考古学上至关重要的问题。

  同年11月,石璋如等参加了由董作宾主持的殷墟第五次发掘,地点在小屯和后岗,此次发现甲骨381片和大量遗址、遗物。

  1932年4月和10月,石璋如参加了由李济主持的殷墟第六、第七次发掘,在小屯村东北发现不少版筑基址,说明这是王室宗庙宫殿之所在。

  1932年,石璋如从河南大学毕业后,一边研读研究生课程,一边继续参加殷墟发掘工作。

  1933年8月,石璋如参加了由郭宝钧主持的殷墟第八次发掘。此次历时65天,石璋如、尹达等负责后岗发掘。

  1934年3月,石璋如参加了由董作宾主持的第九次殷墟发掘;1934年10月至1935年12月,石璋如参加了由梁思永主持的殷墟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次科学发掘。这些是被后来学者划分的殷墟科学发掘第二阶段。

  1936年3月至1937年3月,石璋如又参加和主持了殷墟第三阶段的发掘,即在小屯村东北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次发掘。

  “在长期的一线田野考古工作中,他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第三阶段他已成为殷墟发掘工作的负责人。”郭胜强说。

  整理和总结小屯宫殿区发掘资料

  小屯宫殿区发掘经历的时间长,发掘领头人和参加人员变动很大,田野记录经众人之手,资料比较混乱,同时宫殿区文化内涵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小屯发掘报告的整理编写和研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由于有着长期田野发掘的实践和丰富的经验,石璋如承担了这一任务,先后发表了《殷墟发掘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殷代的铸铜工艺》《小屯殷代建筑遗迹》《小屯殷代丙组基址及有关现象》《殷代的夯土、版筑与一般建筑》等论文。

  石璋如还出版专著《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编·殷墟建筑遗存》。该书28万字,重点介绍了小屯东北地紧临洹水湾的建筑基址53座、部分墓葬和窖穴等。他将遗址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在最北部,向南略偏西依次为乙组、丙组。关于三组建筑基址的用途和性质,石璋如认为甲组是用来住人的寝殿和享宴之所,乙组为宗庙祭祀场所,丙组为祭坛,整个基址为商代宫殿区。他还从基址与甲骨文的关系来判定基址的时代,认为甲组基址建筑的时代最早,与甲骨文第一期时代相当,乙组基址时代次之,与甲骨文第一期或第二期至第四期时代相当,丙组基址的时代不早于甲骨文第四期。

  “他这种对基址的序列划分、性质确定和时代判断,除部分基础的时代有不同的认识外,至今仍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同,已成为公认的定论。”郭胜强说。

  石璋如对小屯建筑基址的整理与研究的学术意义重大。特别是商代宫殿宗庙遗址的进一步确定,证明了殷墟是商王朝的王都。石璋如还进行了商代建筑复原的尝试,写出《殷代地上建筑复原之一例》《殷代地上建筑复原的第二例》等,再现了一座巍峨壮观、结构复杂的古代建筑,受到海峡两岸考古学界、古建筑学界多数学者肯定和好评,为众多考古学、建筑学学者所参考借鉴。

  文物小档案

  铜爵

WX20241023-072301@2x.png

  亚长墓出土觚爵共9套,按照大小可分为两型,大型觚爵4套、小型觚爵5套。部分觚爵有铭文“亚长”或“长”,其中铜觚铭文大多位于圈足内壁,铜爵铭文则位于鋬下。

  甲骨文双语小课堂

WX20241023-072343@2x.png

  甲骨文的“浴”,下面是一个有脚架的大浴桶,上面是一个曲背弯腰面朝左的人,周围四个点是热水,表示人在洗澡。

  The oracle bone script form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浴”(yù)depicts a large bathtub with a tripod at the bottom and a person with a bent back facing left at the top.The fourdots around it represent hotwater,indicating that the person is bathing.

  (文字翻译 童林 张蕊)

  漫画甲骨

  商王的“热水器”

WX20241023-072154@2x.png

编辑: 鲍阿瞳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