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6年为他出版9本书,张伯驹为何历久弥新?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24-11-04 13:22:53

由周口师范学院张伯驹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恩岭所著的《张伯驹与文化名人》一书,于2024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是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关于张伯驹的第9本书。一个出版社为一位文化大家连续出版9本书,背后有怎样的考量?张伯驹为何历久弥新?2024年8月底,河南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蔡瑛对此做了详细解读。

记者:人民社为什么对张伯驹如此情有独钟?

蔡瑛:用“情有独钟”来形容,恰如其分。关于文化大家张伯驹,人民社自2018年起,已出版《张伯驹传》《张伯驹词传》《张伯驹词说》《张伯驹十五讲》《张伯驹联语与诗钟集注》《丛碧千秋:亲人、友人、名人笔下的张伯驹》《文脉守望:全国首届张伯驹学术研讨会文集》《张伯驹词鉴赏》《张伯驹与文化名人》9种图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现了诗词家、文物收藏鉴赏家、书画家、戏曲家张伯驹的风度与风骨。

张伯驹是一座宝库。进入张伯驹的世界,无论打开哪扇窗户,风景都奔来眼底。关于张伯驹其人其事其学的评价,琳琅满目,但两则传诵最广。

一则是刘海粟所说:“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了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赏、诗词、戏曲和书法。他骨子里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就像是他天生的使命一样。”

另一则是齐鲁京在《人民日报》刊发的《百代高标 千秋丛碧》一文。称赞张伯驹做到了“与众乐乐”:1952年,他将《游春图》让与故宫博物院;1956年,复将《平复帖》在内的8件珍贵法书捐献国家……“超越过往1000多年来的大收藏家,成为20世纪收藏史上青青碧色的劲柏坚松”。

张伯驹(1898-1982) 河南人民出版社供图

记者:张伯驹作为影响深远的文化大家,人民社是如何与他“结缘”的?

蔡瑛:张伯驹作为周口项城人,是河南的文化符号,更是河南的骄傲。河南历史悠久,群星璀璨。近代以来,冯友兰、嵇文甫、张伯驹等无疑是耀眼之星。

为纪念张伯驹诞辰120周年,我们提前谋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约请长期研究张伯驹的张恩岭先生撰写《张伯驹传》《张伯驹词传》《张伯驹词说》,于2018年整体推出,产生良好反响。之后又陆续推出《张伯驹十五讲》等。

这些书从不同的方面,展现张伯驹的家国情怀、文化贡献,形成较有社会影响的出版阵势。张恩岭先生把张伯驹研究从传奇引向学术研究,功莫大焉,这些著作也是张伯驹研究中不可绕过的成果。

记者:您认为张伯驹应该如何为他定位?

蔡瑛:对张伯驹的定位,可在政治、文化两个维度上把握。

在政治上,他首先是一位爱国者。主要表现在为守护国宝不惜毁家鬻产,在收藏上化私为公,正如茅盾在为他所颁发的褒奖状中所言,“足资楷式”。张伯驹在《从碧书画录》中,写下自己的收藏宏愿与座右铭:“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在诗词、书画、戏曲等方面,他不遗余力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创新与转化。铁马冰河,效命疆场,是英雄;赓续文化血脉,也是顶天立地、正气凛然的英雄。张伯驹常说:“人生在世,爱国是大事,决不能糊涂,小事满可不必计较。”2018年4月2日,在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张伯驹潘素文化发展基金会、吉林省博物院举办的“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开展仪式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如此厘定张伯驹:“我们至今怀念张伯驹先生,视其为楷模,不仅是对其在书画鉴藏方面成就的赞誉。他所代表的,是中国文人的博雅通脱,更是一种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的使命感、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操。”

在文化上,他首先是一位载入史册的诗词家。在张伯驹诸艺中,造诣最深的是倚声填词,而这也是他自己最为看重的。他郑重地说:“文物,有钱则可到手,若少眼力,可请人帮忙,而诗,完全要靠自己。”周汝昌说:“中国词史当以李后主为首,而以先生为殿。”张伯驹本质上是一位词人,张伯驹词是词人之词,人词合一,词如其人,用人生书写词作,用词作注解人生。人生感受、自然之景,天然浑成;音律谐美,情韵兼胜;风致高而不俗,气味纯而不薄;一景即是一情,一情亦是一境,张伯驹散淡自牧的文化风度跃然纸上。

张伯驹皇皇之作《丛碧词》《春游词》等广为传颂,词学界对其词论《丛碧词话》也颇为推重,“20世纪王国维之后的又一词论佳构”。张伯驹与沈祖棻有“南沈北张”之誉,被列入“当代中国十大词人”。

至于他在文物收藏鉴赏、书画、戏曲等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广为人知。

记者:《张伯驹与文化名人》对我们解读张伯驹,有怎样的价值?

《张伯驹与文化名人》 张恩岭 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 河南人民出版社供图

蔡瑛:本书作者张恩岭先生精选张伯驹与20多位文化名人交往的故事。采用“以小寓大,四两敌千斤”的方法,叙述他们的交往,真实、生动是两条基本原则。因此,尽量撷取他们交往中极为传神的小故事:诗画挚友刘海粟,红楼因缘周汝昌,亦师亦友王世襄,白头之交冯其庸……“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些友人多是如雷贯耳的大家,但他们并非红花与绿叶,而是群星闪耀。仅仅翻开众多师友合力之作《春游琐谈》,就可发现多少文化密码啊!他们的交游,或似静水深流的长河,或似趣味盎然的小诗,或似五彩斑斓的画作。

点开张伯驹的朋友圈,可品察张伯驹卓荦不凡的艺术之道、守望文化的真性情、求真求善求美的真风度。它们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来,就是一部相映成趣、别有韵味的张伯驹别传。

1962年,张伯驹与书画鉴定家谢稚柳(左二)、张珩(左三)、刘九庵(左四)在长春留影。河南人民出版社供图 

记者:张伯驹的人生经历,能带给当下的我们什么启示?

蔡瑛:张伯驹饱经风霜,命运多舛,他与朋友或如切如磋,或风雨同行,或雪中送炭,或不离不弃。在他们的交游中,既可领略张伯驹淡泊名利、胸怀坦荡、不卑不亢的性格,也反映出时代变革、文化嬗变的某些方面。他的择友、交友、待友之道,令人神往,更值得我们躬行。这就是张伯驹的魅力,这就是张伯驹的价值。

曾有一段评论张伯驹的话,广为流传:“他不求名而名自得,不求功而功在天下后世。”张伯驹的价值,在于当下,更在于将来。我们编辑张伯驹系列图书的过程,与其说是编辑工作,倒不如说是学习的过程。在研读张伯驹著述中,不断提升着我们的学养;风雨人生路上,他对取与舍、苦与乐、新与旧、行与止的选择,更值得我们深品细悟,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张伯驹常常与我们“相遇”“相伴”,给我们力量,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启迪。我们将持之以恒,把正在编辑的张伯驹系列图书出版好、传播好,为张伯驹研究作出新贡献。

(原载于2024年8月29日《河南青年时报》8版,记者魏文杰)

阅 读 链 接

《张伯驹十五讲》

张恩岭  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