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收藏与鉴赏:民国嵊县中学校十二周年纪念章
越地文献
2025-05-17 10:47:12



民国三年(1914)冬,嵊县县视学吕寿名对于教育颇具热诚,县城乡学校日渐发达,急谋一致进行,以收推行尽利之效,特请教育会会长钱道渊召开临时职员会,提出议案三件,共同解决。由教育会备文,附抄理由及办法,已详请县知事核准。19141122日浙江省教育会发行之《教育周报》刊载有《嵊县学务进行之计画》对此有翔实叙述:“创设县立中学校案:查嵊邑高小毕业生,仅以二年度论,已达一百四五十名之多。或以家计困难,或以年龄幼穉,欲赴杭绍中校肆业,诸多障碍。且杭绍各中校,每年添招一级,为数有限,即应试诸生,亦难悉数录取。是本县设立中校,刻不容缓。况查本年已办小学教员讲习所,规定一年毕业,将来该所停办,旧址易于改设,校具可以移用,则开办费较为节省。且中校各科教员,可与模范高小校酌量通蚀,则薪金亦不足致过费。以有限之才力,造多数之学子,计无便于此者。此本案提出之理由也。校舍规模:中学校就原有讲习所旧址并酌量添筑之;编制规模:中学校暂开一级,以高小毕业生试验及格者编入之;时期:中学校原以讲习所停办后改设,准在民国四年秋季始业接办;经费:中学校全年按级一千五百元,悉以二戴、剡山童试学册乡试会试等学产岁息充之,不足由县税教育费项下酌量拨补。其开办费约共三千元,除由收存上年前项学产稻租提用外,不敷之处,再行筹划。”该实施中的计画,提出应立即设立嵊县中学校,以解决高小毕业生远赴外地求学之困难。对中学校之校址、规模及开办日期和经费作了具体筹划,定于民国四年(1915)秋季始业接办。

民国四年(1915)年春,公推周志由先生集资建校。秋季,开始招生。19161128日第1692期《浙江公报》存浙江省长公署指令(第3935号,1124日签发)“呈一件呈送县立中校事项图册请核转由”,提及该年年底时嵊县中学校呈送的图册对于学校地质及饮用水质均未有说明,要求发还补充填写后再行送报。民国六年(1917),教育部批准立案。1917年《教育公报》第4卷第4期有“咨浙江省长嵊县中学校应准立案文(第63号,六年一月十日)”、1917年《浙江公报》第1746期“省长公署训令嵊县知事准教育部咨复该县县立中学校立案事项图册应准备案由(六年一月十九日,吕公望签发《浙江省长公署训令第二百一十六号》)”记其事。

民国25年(1936325日《剡声日报》第3版刊登有应怀发撰写的《本校沿革考》:“……民国三年冬,教育会会长钱道渊先生等呈请创办县立中学,于鹿山之麓,孔庙之旁,盖在县沿西南二百五十步县学之故址也。次年春,阖邑士绅,公推周志由先生董其事,募集巨款,特建大厦一所;兼以余资,缮葺侧屋数楹,招新生,而弦诵之声遂洋溢于鹿山剡水见;民六,教育部始给备案。民八,第一届毕业,计樊仲云等四十人。民十,周先生因病辞职,由裘配岳先生为之长,更募筑第二院及西斋寝室;剔除旧废,广储俊彦,校内气象焕然一振。

   1982年裘翌勋先生亦言:“嵊县中学创办于1915年。校址在城隍山南麓。周志由先生任校长。学制四年,第一届学生在191912月毕业。”

   民国十三年(1924)遵章实行新学制(初、高中分段),只招初中。民国十六年(1927)旧制生全部毕业遂改为嵊县县立初级中学。图中纪念章当是嵊县中学校改制时的1927年制作颁发,距离1915建校十二周年,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原刊于2018年9月21日《今日嵊州》(越乡文化)

https://sznews.zjol.com.cn/sznews/system/2018/09/21/031158316.shtml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