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玉璧 古韵依存
----三门峡虢国墓地虢仲墓出土玉璧鉴赏
玉璧作为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玉礼器,是中国玉文化历史中最为悠久的重器之一。所谓玉璧,就是一种圆形扁平体且中心有孔的玉器。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璧”曰:“瑞玉,圆器也。”《尔雅·释器》则有“肉倍好谓之璧”的说法,“肉”是指璧边的宽度,“好”即璧的中间圆孔孔径。
根据已发表的考古材料可知,玉璧最早出现于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且各时期都有不同形制和纹饰。早期的玉璧,素面无纹饰,器形也较简单。直到商代,玉璧才出现有纹饰装饰,且多为弦纹。周代是玉璧发展的繁盛时期,此时期的玉璧不仅数量骤增、体型较大,而且纹饰也较为复杂,如龙纹、弦纹等。春秋战国至汉代,玉璧纹饰为云纹、谷纹、蒲纹,间或有螭纹。唐、宋、元以后,玉璧又出现了凹雕螭纹、乳丁纹、兽面纹、花鸟纹等纹样装饰。
20世纪90年代,在三门峡虢国墓地进行的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中,共清理出三十六件制作精美的玉璧。本文仅选取M2009虢仲墓出土的一十八件玉璧做一介绍,以供大家鉴赏。
图1 小臣系玉璧(M2009︰1011)
图2 小臣系玉璧(M2009︰1011)铭文
图1、2小臣系玉璧,出自M2009墓主虢仲的右股骨上,出土时器身有一处较长的裂痕。外径14.9厘米,孔径7.1厘米,厚0.6 厘米。青白玉,青白色,大部分受沁呈黄褐色,且有少许白色斑点和黑斑。玉质细腻,微透明。圆形,体较厚,断面呈长方形。器身外边缘有竖款铭文,共一行4字,即:小臣(系)(献)。此器的制作年代为商代。
图3 刻铭弦纹玉璧(M2009︰801)
图3刻铭弦纹玉璧,出自M2009虢仲墓棺内殓衾上,出土时璧的两面均粘有朱砂痕迹和大片麻布痕迹。外径15.1厘米,孔径7.1厘米,厚0.4厘米。青玉,豆青色,受沁处有黄褐斑纹和灰白斑。玉质细腻,微透明。圆形,体较薄,外边棱被磨得圆滑,断面呈长方形。器身正、背面纹样相同,皆饰三组凹弦纹,内、外两组各为三道,中间一组为四道。在璧身正面的器孔边缘处刻有铭文,依势环形一行14 字,即: 氒(厥)□于虢若□中(?)□□在□□□□。 此器的制作年代为商代。此器落入后人之手后,铭文曾被刻意抹去,现在能见之者皆是残余部分。
图4 龙纹玉璧(M2009︰826)
图4龙纹玉璧,出自M2009虢仲墓棺内殓衾上。外径19.1厘米,孔径7.3厘米,厚0.55厘米。青白玉,青白色,外边缘受沁处有少许黄褐斑。玉质较细,微透明。圆形,体较厚,断面呈长方形。正、背面纹样相同,均饰变形龙纹。器身边缘略有磨损痕迹。
图5 龙纹玉璧(M2009︰1027)
图5龙纹玉璧,出自M2009墓主虢仲的腰部下。外径14.2厘米,孔径6.8厘米,厚0.4厘米。青玉,冰青色,大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细腻,半透明。圆形,体较薄,正、背面各有一条切割痕,断面呈近长方形。正、背面纹样相同,均饰内外两层变形人龙合雕纹。此器做工精细,线条流畅。
图6 素面大玉璧(M2009︰221)
图6素面大玉璧,出自M009虢仲墓内棺盖板上,出土时在璧的一面粘有大片丝织品和朱砂痕迹。外径19.3厘米,孔径6厘米,厚0.6厘米。青玉,深豆青色,受沁处有黄白斑和黄褐斑。玉质较细,微透明。圆形,体形较大,且较厚,断面近长方形。
图7 素面大玉璧(M2009︰225)
图7素面大玉璧,出自M2009虢仲墓内棺盖板上,出土时背面保留有红色丝织物痕迹。外径19.2厘米,孔径6.2厘米,厚0.4厘米。青玉,豆青色,局部受沁有棕黄色斑纹。玉质较粗,半透明。器面光洁,圆形,体较薄,断面呈长方形。
图8 素面大玉璧(M2009︰940)
图8素面大玉璧,出自M2009虢仲墓棺内殓衾上,出土时一侧断裂,正、背面有红色丝织物痕迹。外径16.1厘米,孔径6.3厘米,厚0.4厘米。青玉,豆青色,全部受沁呈黄褐色或黄白色。玉质细腻,半透明。圆形,体较薄,断面呈长方形。
图9 素面大玉璧(M2009︰223)
图9素面大玉璧,出自M2009虢仲墓外棺盖板上,出土时璧的正、背两面尚残留有大片的朱砂和丝织物痕迹。外径15.6厘米,孔径6.2厘米,厚0.5厘米。青玉。冰青色,大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较细腻,微透明。圆形,体较厚,断面呈长方形。
图10 素面大玉璧(M2009︰216)
图10素面大玉璧,出自M2009虢仲墓内棺盖板上,出土时器身有两道较明显的裂纹。外径13厘米,孔径6.6厘米,厚0.5厘米。青玉,冰青色,受沁处有黄褐斑纹和墨斑。玉质细腻,半透明。圆形,体较厚,正面外边缘有一道切割痕,断面呈长方形。
图11 素面大玉璧(M2009︰1026)
图11素面大玉璧,出自M2009墓主虢仲的左侧腰部下,出土时器身有二道裂纹,正、背面有小片的红色丝织物痕迹。外径14.7厘米,孔径7厘米,厚0.65厘米。青玉,深冰青色,局部受沁呈黄褐色,且有棕褐裂痕状沁斑,间杂白色斑点。玉质较细,微透明。圆形,体厚,背面有一道切割痕,断面呈长方形。
图12 素面大玉璧(M2009︰1010)
图12素面大玉璧,出自M2009墓主虢仲的右股骨上,器背部有小片的红色丝织物痕迹。外径12.8厘米,孔径6.9厘米,厚0.6厘米。青玉,浅冰青色,全部受沁呈土黄色。玉质较细腻,透明。圆形,体较厚,断面呈长方形。
图13 素面大玉璧(M2009︰1028)
图13素面大玉璧,出自M2009墓主虢仲的左侧腰部下。外径12.7厘米,孔径6.7厘米,厚0.6厘米。青玉,冰青色,受沁处有黄褐斑或棕褐斑。玉质较细,微透明。圆形,体较厚,断面呈长方形。
图14 素面大玉璧(M2009︰222)
图14素面大玉璧,出自M2009虢仲墓内棺盖板上,出土时一侧有断裂缝。外径12.6厘米,孔径6.8厘米,厚0.3厘米。青玉,深冰青色,全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较粗,微透明。圆形,体薄,断面呈长方形。
图15 素面大玉璧(M2009︰1036)
图15素面大玉璧,出自M2009墓主虢仲的盆骨下,出土时器的正、背两面有红色丝织物痕迹。外径12.6厘米,孔径6.1厘米,厚0.6厘米。青玉,深冰青色,受沁处有黄褐斑。玉质细腻,透明。圆形,体较厚,断面近长方形。
图16 素面大玉璧(M2009︰829)
图16素面大玉璧,出自M2009虢仲墓棺内殓衾上,出土时已断为两截。外径11.5厘米,孔径6.4厘米,厚0.25厘米。青白玉,青白色,局部受沁呈土黄色或有黄褐斑。玉质温润细腻,透明。圆形,体薄,断面近长方形。
图17 素面大玉璧(M2009︰1037)
图17素面大玉璧,出自M2009墓主虢仲的盆骨下,出土时已断为三截。外径11厘米,孔径6.6厘米,厚0.6厘米。青玉,浅冰青色,受沁处有黄褐斑纹或斑点。玉质细腻,透明。圆形,体较厚,断面呈长方形。
图18 素面小玉璧(M2009︰866)
图18素面小玉璧,出自M2009虢仲墓棺内殓衾上。外径5厘米,孔径1.9厘米,厚0.6厘米。青玉,冰青色,受沁有浅黄色斑纹。玉质细腻,微透明。圆形,体较厚,正面微鼓,背面平,正面略小于背面,穿孔偏向一侧,断面呈五边形。
图19 素面小玉璧(M2009︰573)
图19素面小玉璧,出自M2009虢仲墓内棺盖板上。外径3.2×3.3厘米,孔径1.3×1.7厘米,厚 0.6 厘米。青玉,浅冰青色,因受沁有许多黄色斑点。玉质细腻,半透明。近椭圆形,体较厚,正面微鼓,背面平,正面略小于背面,穿孔偏向一侧,断面呈四边形。
商代以前的玉璧充满神秘的色彩,主要被用作礼器和葬玉。到西周代时期,玉璧的用途则变得较为广泛,这时期的玉璧不仅被用于礼器,而且也用于佩戴,同时亦作为随葬品或社会交往中的馈赠品或信物。根据古文献记载,并结合三门峡虢国墓地发掘出土玉璧情况,我们认为玉璧主要有以下五种功能。
首先,玉璧被古代贵族用作祭器和礼器。玉璧作为礼玉六器之一,担负着祭天地、祭祖先、事鬼神的重大宗教责任,是礼玉中极为重要的核心玉器。如《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虎礼西方,以玄黄礼北方。”可见,玉璧不仅是礼玉之首,而且经常出现在重要的国家祭祀大典中,主要用于祭祀上天。
第二,玉璧被用作随葬品。从考古发现看,玉璧是古代帝王和高级贵族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之一。如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随葬的玉璧,主要放置在墓主虢仲的胸部、背部以及棺内,其功能是用来祈愿尸身不腐。
第三,玉璧作佩戴之用。玉璧作为佩玉,古代称之为系璧。如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玮”云:“石之次玉为系璧。”《周礼》亦有“子执古璧,男执蒲璧”的记载。如前述M2009出土的素面小玉璧,就是作为佩戴的装饰品。
第四,玉璧用作信物和馈赠品。在古代社会交往中,因玉璧具有极高的价值属性,故常被用作信物和馈赠品。如《荀子·大略》记载:“问士以璧,召人以瑗。”就是指用玉璧作为瑞信和凭证,表达相见之礼。
第五,玉璧被用作古代贵族身份等级的标志。如三门峡虢国墓地发现的三十六件玉璧,分别出自M2001、M2009、M2011和M2012四座墓中,其中M2001出土12件,M2009出土18件,M2011出土1件,M2012出土5件。M2001墓主虢季和M2009墓主虢仲均为虢国国君,M2012墓主梁姬为虢国国君虢季之夫人,M2011墓主为太子,是虢国之储君,他们皆为当时虢国最高等级的贵族。由此可见,此时期的玉璧不仅仅是礼器,也是财富、权力和身份地位的象征。
(作者: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 杨海青 杨鸿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