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车企价格战的后遗症,终于有人敢说出来了
金角财经
2024-10-17 16:21:16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角爷


平均每天倒下10家经销商,供应商在大幅砍价中濒临崩溃,车企每卖出一辆车动辄亏损好几万,18家上市车企的利润总和不如一家被唱衰的外资车企……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打了快两年的车企价格战,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美好,从经销商到车企,从供应链到整个产业发展,价格战造成的恶果正在迅速扩大。


越来越多不同的声音开始出现,继8月向行业中的“造假者”开炮后,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近日再度发声,“超出常规的降本,逼得一些厂家偷工减料,甚至造假。一旦引发质量危机,最终还是由消费者买单。”


此前9月20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台州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上表示:“价格战越打越便宜,质量越打越差,服务体验越来越差,走下去企业就完蛋了。因为有些企业不讲道德了,乱来了。不讲道德、乱来是走不远的。”


9月上旬,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接受采访时更是直言:“价格战的罪魁祸首就是一些不顾市场需求,盲目生产抢占市场的主机厂。”


需要明确的是,这些声音反对价格战,并不是反对适度低价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而是反对过度价格战带来的伤害。因为无论是从历史经验,还是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从来都没有靠一味低价建立起来的品牌优势。


这场史无前例的车企价格战,注定不会是产业升级的最终出路。


全行业买单


一份报告,撕开了价格战血淋淋的惨状。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向政府有关部门正式递交了《关于当前汽车经销商面临资金困境和关停风险相关情况的紧急报告》,指出今年1-8月,“价格战”已致使新车市场整体零售累计损失1380亿元;当前汽车经销商的新车销售出现大面积亏损,普遍存在现金流赤字经营和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的情况,已难以摆脱生存的困境。


经销商成为价格战最新倒下的一批受害者。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此前调研显示,上半年中国半数以上汽车经销商亏损,平均一家4S店亏损178万元,超过2000家经销商退网或倒闭,相当于平均每天倒下10家经销商。


“现在已经不是哪个经销商少挣点钱、利润少不少的问题,而是面临因价格战引发资金流动极度紧张的生死存亡,甚至可以说是至暗时刻,因为大多数经销商都亏损。” 沈进军的一番话,在市场上引起震动,但也引起争议。


不少观点认为,经销商体系已经不再适应如今新势力的直销模式,所以倒下并不可惜。这种宏大叙事听上去很振奋,但全国的经销商多达2万家,如果在短时间内大量倒闭,受伤的不仅是购车人,还会导致大量的失业问题,以及对经济社会稳定的冲击。


下游经销频频破产,上游供应商同样处在崩溃的边缘。


在价格战之下,车企为了压缩成本,不得不断压低供应商的供货价格,拉长货款付款周期。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滑落至5%,甚至未能达到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的水平。今年情况虽然略有好转,但是供应商继续被压榨到极限。


9月10日,有汽车行业博主发文称中国的NEV汽车供应链,正在进入到“最后的疯狂阶段”:一个刚刚谈好的价格,领导不满意,可以马上来一次招标,再次把价格大幅下砍,要么做,要么出局。



目前不少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正在与汽车制造商进行艰苦的合同谈判,汽车制造商要求大幅降低零部件价格,甚至将价格压到供应商的成本线以下。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不少供应商也将面临倒闭的风险,进而影响整个汽车产业链的稳定。


再说回身处价格战中心的车企,在低价换销量的狂欢中,账面上却是千疮百孔。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上市车企销量占到全球31%,但利润只有9%,18家上市车企利润总和仅为488亿元,远不如频频被唱衰的丰田、大众,前者同期净利润为1253亿元,后者为795亿元。


细看下来,狂飙突进的造车新势力们,绝大多数都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上半年,小鹏、蔚来、零跑、极氪单车利润分别为-5.1万元、-8.32万元、-2.55万元、-4.78万元。而被群嘲的保时捷单车利润高达10.58万元,奔驰、宝马单车利润也都超过了3万元。


为了延续价格战,牺牲员工的权益更是司空见惯。


遥遥领先的问界传出“520”计划,50岁员工面临重新双向选择;新势力龙头理想一把裁员就高达5000人,即使重新召回部分人,但绝口不提赔偿金;奇瑞员工在网上控诉强制加班“896”成常态;最新的消息是哪吒汽车被曝拖欠工资,员工称公司欠了供应商很多钱,奉劝大家谨慎购买哪吒汽车。


所以,牺牲了这么多的价格战真的赢了吗?


对于消费者而言,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就是,如果价格成为购车的唯一指标,那么随时担心会被价格被刺,对汽车品牌是不可能建立起忠诚度的。


价格战带来的销量,最终也无法转化为企业、行业、产业的竞争力。


毁灭性杀伤力


反对无底线价格战的声音越来越多,几度发声的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吊诡的是,当下的舆论场上,似乎谁反对价格战谁就是扛不住了。但翻开长城汽车的财报,并不支持这样的论调。


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实现营业总收入914.29亿元,同比增长30.67%,跑赢了新势力龙头理想;归母净利润70.79亿元,同比增长419.99%,仅次于吉利。要说打价格战,长城的家底也不比友商差。


那为什么还要冒险发声,作为中国汽车行业唯一一位在任34年的车圈老将,60岁的魏建军自嘲快成“愤青”了,而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对这个产业担忧”,“为消费者着想”。


首先,在魏建军看来,价格战最终能不能给到消费者实惠,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这十年,我们(中国汽车)的汽车品牌已经倒掉了24个,看现在这个状况,未来还得有倒的,所以说消费者呢,买了便宜车了,但是你看看现在还有在跑着的,已经倒闭的那些品牌,二手车跟废铁价一样,关键是找不到维修的地方,未来的这个成本,这是我们没法估量,比那降价还背刺呢。”


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汽车作为耐消品,除了买入价格之外,后续的服务和维修同样重要。但为了抢占市场,许多造车新势力违背研发准则,缩小车辆研发的周期,没有做足充分的研发、测试,就把车推向市场,这就像消费者买到的其实是个半成品,哪一天出了问题,甚至是品牌都没了,再正常不过了。


那么,价格战最终导致的就是背刺消费者,看似实惠其实是“笑面虎”。


即使不考虑后续维保,价格战也无法绕开安全的问题。


在魏建军看来,安全和质量都是用成本来构建的,“光是一味地便宜,这个产品质量极其堪忧”,魏建军指出了小利背后的隐患,超出常规的降本逼得一些厂家偷工减料甚至造假,一旦引发质量危机,最终要由消费者买单。


在日常生活中网络上,这样的新闻已经越来越多。辅助驾驶失效、车机软件bug、刹车失灵、自燃等潜在风险,一旦爆发,只要发生一次,就会对消费者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而等出了问题,车企才会进行修复完善,某种意义上,完全是把消费者当成了小白鼠。


长期下去,企业的信用不复存在,消费者难免会担心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工减料存在安全隐患。“汽车行业的内卷后遗症,还要持续六七年时间,这种杀伤力是毁灭性的。”魏建军的这番预测无疑是为行业敲响了警钟,但也需要十足的勇气才能说出口。


在此之前,也有数位车企掌舵人质疑过度价格战,但后续都没了下文。魏建军内心也清楚,但还是站了出来,除了自认为抗击打能力比较强“不怕打也不怕闷”,更重要的是他非常清楚现在的行业生态是不正常的,“真正明白这个产业的人都不敢出来讲话,一说话就被网暴,有些偏执的不理性的假爱国都是对社会的伤害。”


事实上,即使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最大受益者之一的华为,也并不认可价格战。余承东对价格战的看法是,靠“价格战”很难让车企长远生存下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从来没有哪一家企业靠低价竞争走得长远,只有没水平人才愿意打价格战,主要原因是自身实力不行,打价格战是不得已而为之。想要走的长远,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单纯低价对企业来说没有前途。


这无疑也印证了魏建军的观点,他对长城的要求同样也是以身作则,要求“坚持有底线有质量的市场占有率”,做汽车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米长跑。


天命人的回答


借助新能源,中国汽车产业的目标是走向世界。


对于魏建军这样的行业老炮来说,已经把中国汽车走出国门,当成是自己的天命。在他看来,中国车企不仅仅是在参与一场商业竞争,更是在为整个国家产业走向的未来铺路,但低价并不是这条路的答案。


最典型的证据就是欧洲等地对中国电动车纷纷加征关税,在国内低价能讨好消费者,但在国外,过度低价甚至零利润卖车,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警觉和反感。曾有媒体报道过,在欧洲人们不只是看汽车的产品力,更重要的是建立信任,欧洲市场喜欢文化沉淀,他们不相信一个好的产品/服务可以速成。


对此,魏建军直言“与国际规则背道而驰,会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海外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缩短发展的窗口期”。


回望历史,在本世纪初,就发生过类似的故事。曾经在东南亚市场,中国摩托车品牌凭借价格优势打得日本品牌毫无招架之力,拿下了80%以上的市占率风光无限,但无底线的价格战最终导致产品同质化、质量问题频发、创新能力荒废、服务体系崩塌,各种问题接踵而至,最终本地人宁愿选择价格更贵的日本摩托,中国品牌就此失去口碑,又把市场拱手让回给了日本摩托车。


实际上,价格战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汽车也是拼接价格优势打得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销量大跌,但随后也遭到美国的政策限制。


对此,日本汽车行业干了两件事:一是创造出了革命性的精益生产方式,日本汽车公司拼命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让生产成本、可靠性、稳定性、交付速度等各个方面都更具竞争力;二是坚定海外建厂和本地化战略,这些工厂不仅生产汽车,还根据当地市场需求进行产品调整和研发,才最终成就了日本汽车全球第一的美名。


如今在低价出口碰壁之后,中国车企们也开始纷纷落子在海外建厂。这一切都足以说明,车企出海,既要尊重规则也要尊重规律。而早在1997年就走出国门的长城汽车,一直都保持着冷静与清醒,魏建军评价中国车企目前出海的现状,“10分的话只能打3分”


至于原因,魏建军的话相当辛辣:


“目前在海外都是卖的产品,几乎没有品牌可言,没有溢价。在质量方面,大毛病可能没有,但是小毛病有很多的。在技术上,传统的技术不如海外车企,而对于电动化技术,中国企业之所以超越海外,是因为人家没有这个战略,但要说根源,电池的起源和发扬光大都不是在中国,而对于智驾和智舱,芯片又掌控在外国人手中,唯一领先一点的,可能就是强大市场需求带来的产业链的培育。”


那么,怎么才能完成好汽车出海的天命呢?魏建军认为,过硬的品质和强大的技术实力,是中国汽车全球化的基础,而海外健全的生产、营销网络,才是中国汽车真正走向世界的天梯。正视中国汽车的差距,脚踏实地修炼内功,才能建立认同,创造品牌溢价。


目前,长城汽车通过海外工厂的收购建设,将生产、研发带出去,并完善当地人才培养和积累,开创了全产业链布局的“生态出海”模式,依托“森林生态”,形成了研、产、供、销、服体系化竞争实力,更好地服务当地用户。


而在魏建军的心中,建立全球化战略带给国际市场的不仅是产能在地化、经营本土化,更重要的是重构文化、融合品牌跨文化。


为此,魏建军不求速胜论,而是定下五年之约。“首先是从信用上我们要保证,这是个前提,我们的产品质量,我们的服务质量,对海外消费者的尊重,售后也好服务也好,这个责任我们要做到,五年之后,我们再见分晓。”


从目前价格战仍未降温的态势来看,魏建军或许还没法推动整个行业的改变,但他与长城汽车的默默坚守,就是想证明中国汽车的出路并不是只有价格战,也不应该是价格战,结果或许未知,但这种逆行的勇气值得赞许。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