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河南博物院
意外博物
2024-09-04 15:19:12

河南博物院坐落于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北侧,占地1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主展馆借鉴登封元代观星台造型,气势恢宏。

现有馆藏文物17多万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

现开放有基本陈列“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展和专题陈列“明清河南”“中原古代石刻艺术展”“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展”“出彩中原——河南红色文化陈列”及“国宝特展”,并有与展览相配套的“社会教育体验厅”和“华夏古乐厅”。

1927-1937年 发韧之始

河南博物院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

1927年6月,时任国民政府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政纲》中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并身体力行,极力扶持文化教育事业。同年7月,在冯玉祥将军亲自过问下,河南省国民政府指定开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学校校舍为馆址(即今开封市三圣庙街),是为河南博物院发韧之始。

      开封时期河南博物馆

这座解放前河南唯一的博物馆,从其诞生之日起,便随着时局的动荡,走上了一条坎坷之路。1928年5月,为表现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宣传民族共和与世界大同的理想,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河南省民族博物院”。河南省民族博物院以“启发民众知识文明、激增革命思想、促进社会文明”为办院宗旨,广泛征集历史、自然科学、农业、艺术、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同年10月10日,在藏品缺乏的情况下,大量运用模型等手段,成功举办了第一个陈列展览。

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国民政府将“河南省民族博物院”恢复为“河南博物馆”,委任关百益为馆长。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厅明确博物馆的宗旨为:“一、发扬固有文化;二、提倡学术研究;三、增长民众知识;四、促进社会文明”。同时,设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两个大部,撤去了大量民族服饰和模型,充实了历史文物。

1930年至1937年的8年间,是河南博物馆空前发展的时期,藏品中的历史文物最为丰富、精致,而且涌现出以关百益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无论是在藏品的征集、整理和研究上,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接收了古物保存委员会所存的所有文物,其中包括1923年新郑出土的春秋铜器,1925年11月鄢陵城关出土的宋代窖藏瓷器,洛阳等地的历代石刻等。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还主动进行了几次田野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出土文物。

这个时期拥有的藏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精,弥足珍贵。如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大型列鼎、王子婴次炉、编钟等;登封县的九柄玉如意;石刻中的北魏石棺,刘根造像碑、魏志8种、隋代四面造像、舍利塔铭、唐代泉男生墓志、宋代二体石经、金代进士题名碑等。从此,河南博物馆名声鹊起,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

1937-1949年 步履维艰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华北沦陷,北平失守,河南也是岌岌可危,为避免文物被毁,馆藏重要文物68箱被迫移运重庆,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当时战火遍地,这批由军人护送的国宝运输车队,白天不能走晚上走,大路不能走走小路,历经千难万险,跋山涉水,于1938年11月,平安抵达重庆。

抗战结束后,河南省国民政府接受了日伪当局控制下的河南博物馆,但终因解放战争的爆发,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经济严重匮乏,经费拮据,博物馆发展基本停滞。1949年,国民党溃败到台湾前夕,计划将滞留在重庆的文物带到台湾,万幸的是,由于战局发展迅速,只有一部分文物被运往了台湾,而国宝重器莲鹤方壶及其他珍贵文物则幸运地留在了重庆。

莲鹤方壶

1949-1961年 重整旗鼓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河南博物馆得天时,占地利,重整旗鼓,大力开展文物征集工作,通过调查、收购、接受捐赠、发掘、拣选、调拨等,很快恢复了元气。而且,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已非昔日可比。馆藏文物达十万件,特别是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和历代陶瓷器,享誉世界,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如郑州的大河村遗址出的新石器彩陶、郑州窖藏青铜器、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铜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铜器、扶沟出土的楚国金银币、洛阳唐三彩、汝瓷、钧瓷等。

另外,从1954年开始,博物馆还曾多次派出征集人员,分赴革命老区,进行调查访问,征集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同时,还接收了省军区、省民政厅等单位拨交的部分革命文物和有关资料,其中有许多珍品,如太平天国的布告、义和团的旗帜、吉鸿昌烈士就义时的血衣、彭雪枫烈士的遗物、《响导》周报、《新青年》杂志等。河南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也在解放后获得了新生。

1949-1961年间,除举办“河南自然环境与资源”“河南历史”“河南革命文物”三个基本陈列外,还举办展览数十个,如“从猿到人展览”(1950年)“青铜器展览”(1952年)“历代服饰展览”(1954年)等。

1961-1998年 渐入佳境

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省会郑州,有了较好的陈列展览场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省博物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迁郑之初,立即与省文物队联合举办了“河南省历史文物展览”,展出文物2000余件,每天观众如潮,川流不息,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1961 年迁郑后的河南省博物馆

1964年,在原有“历史文物展览”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研究、设计、制作,举办了迁郑后的第一个基本陈列——“河南历史陈列”,集中反映了河南古代历史概况。

进入 80年代,博物馆力量不断壮大,组织机构日益健全,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博物馆走向了正规化发展道路,为日后现代化博物馆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80年,重新恢复的“河南历史陈列”在前陈列的基础上增加了新内容,采用了新的陈列设备和手段,使之更科学化和大众化。1981年以来,先后举办了“河南革命文物陈列”“古代雕塑艺术陈列”“古代建筑艺术陈列”“馆藏明清书画展”“馆藏文物精品展”以及“楚国青铜器展”等几十个展览,观众人数逐年递增,年平均观众达30余万人次。

    1981 “河南历史陈列”

日月交替,沧桑更迭。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普遍提高,从而进一步带动了全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决定“八五”期间在省会郑州建设一座现代化博物馆。1991 年秋,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筹建新馆舍。新馆位于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 1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历时4年建成。按照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新馆内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造型古朴典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决定,将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的成立,是河南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桩盛事。

1998年至今 阔步前进

1998年5月1日,河南博物院新馆在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下隆重开放,并隆重推出了“河南古代文化之光”“中原百年风云”“河南古代石刻艺术”“河南古代玉器”“河南古代建筑”“楚国青铜器”“明清工艺珍品”“恐龙世界”等1个基本陈列和7个专题陈列,内容丰富,蔚为大观。自开放以来,河南博物院先后被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授予100 多项荣誉,接待观众300多万人次。

1998 年开馆

在陈列展览的基础上,河南博物院积极探索展览内容与形式的延伸,先后成立了“华夏古乐团”“爱国主义宣讲团”,推出了“中原国学讲坛”系列讲座,开通河南文化网、河南博物院网站等,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中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体现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为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和公众需求,立足中原文化特色和馆藏文物资源,河南博物院对主展馆陈列展览进行全面提升,于2020年9月推出新的基本陈列及系列专题展览。基本陈列“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以中原的建都历史为主线,以中原文明发展历史为纲,以世界文明背景为参照,整合河南地区的文物优势,抓住中原古代发展中的闪光点,展示华夏民族的文明发展轨迹,再现中原文化的悠久与辉煌,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同时在全球化视域下,展现中原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异同,展开黄河文明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的对话。

泱泱华夏 泽中建都

2022年,河南博物院新院建设项目启动。河南博物院将立足河南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历史地位,依托文化资源大省的天然优势,力争将河南博物院新院建设成国家文化重要地标、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平台、世界著名博物馆,充分展示河南在华夏历史文明中的“根”“魂”地位。同时,为更系统、更完整地展示中国历史完整序列和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将运用数字化技术营造沉浸式、互动式观展体验,搭建开放性国际文化研究交流平台,构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结语

河南博物院几经变迁,风雨同舟,薪火相传,践行了成立之初的宗旨和使命,展现了一代又一代文博人的奋发拼搏的精神。今后,河南博物院将会以更加坚实的步伐,以崭新的姿态、现代化的管理、多功能的服务、优美典雅的环境独领风骚,为中原大地增添新的光彩。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